实践“零废弃”生活18年,新加坡“减塑太太”说最环保的东西就在家里

Image

环保达人张雪贞的环保3R没有“recycle”(再循环),她认为更能有效减少垃圾量的做法是“refuse”(拒绝)。18年前开始实践环保理念她深信:不必一味求新或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生活更简单也更充实快乐。


要实施这样的环保生活难不难?点击视频,看看张雪贞怎么做到?


已关注 Follow Replay Share Like Close观看更多更多Loading…

Loading…退出全屏

Video Details Play

Image

从事通讯业的张雪贞认为:最有效的环保方法是把日常生活的垃圾减到最低。(严宣融摄)

张雪贞的环保生活从18年前开始。那一年,女儿的诞生给家里带来无限欢乐,却也让她发现减少垃圾的重要。

“尿布、包装纸……女儿出生后,我发现家中垃圾越来越多。有了孩子也会更注意食物安全,所以我开始关注环境污染。”

起初,她认为环保主要靠回收和再循环(recycling)。彻底改变这个想法,是因为2008年观看的纪录片《塑料成瘾》(Addicted to Plastic)。

目前从事通讯业的张雪贞回忆纪录片中最震撼的一幕:浩瀚的海洋旁边有一座巨大的垃圾山,先进国家的回收物运到了第三世界,成了堆在土壤上的垃圾。“你以为丢进回收箱了,就会变成有用的东西,但看到那座垃圾山时,我意识到垃圾虽然看不到了,但其实并没有消失。”

张雪贞强调:环保是从减少垃圾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把垃圾减到最低,才是更有效的环保方法,否则循环率永远追不上制造垃圾的速度。“过去没有改变消费习惯,所以环保箱总是堆得满满的,放在家里也觉得不太雅观。”

Image

减少垃圾的方法之一:重复使用物品,例如用月饼礼盒的木制托盘垫高笔电。(张雪贞提供)

她的3R没有recycle

张雪贞的环保3R曾经是一般人熟悉的reduce(减少)、reuse(重复使用)和recycle(再循环)。现在,她有一个更重要的R:refuse(拒绝),“我甚至把recycle拿掉了。”换言之,她的3R是reduce、reuse和refuse。

对她而言,拒绝不单是拒拿塑料袋或拒用一次性产品(例如用后即丢的餐具),还包括抗拒诱惑。“食物、衣服、鞋子……买之前要想想看,你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家里是否有替代品?从购买产品那个阶段开始‘拒绝’,减少带回家里的东西,就是减少垃圾,实践环保最有效的方法。”

Image

珍惜家中已经有的东西,避免添购新物,也是重要的环保守则。(视频截图)

张雪贞生了孩子后成为全职家庭主妇,并在网站Mono + Co分享环保心得,也曾在《联合早报》撰写“减塑太太”专栏。阅读她的文章会发现,她特别擅长减少厨余以及与日常饮食相关的垃圾,例如塑料包装。

“我是全职主妇的时候,会花很多时间准备三餐,结果发现很多垃圾是吃不完的食物以及食物包装。所以我锁定了这两个目标,尽量算好自己真正需要多少食材,不要因为有促销就购买额外食品。”

Image

比起超市,湿巴刹提供更多零包装食材,而且更容易酌量购买。(龙国雄摄)

超市许多食材采取塑料包装,而且预先装袋,难以酌量购买,因此张雪贞尽可能去湿巴刹买菜,如此一来就能避免买得太多,也能把食材装入自备容器和袋子。例如买豆干时,她请摊贩使用自己的密封盒子,回家后立即冲洗再装水,并放入冰箱。

Image

与其把塑料包装料丢进回收箱,不如选择“零包装”食品,并且自备容器。(张雪贞提供)

张雪贞提醒:环保虽重要,但不能缺乏同理心。她意识到每次告诉摊主不要包装,要求对方把食材放入她自备的容器或袋子时,其实都给他们造成不便。

“为了服侍我这个客人,他们必须花上更长时间,所以我会选择顾客较少的时候购物。客人较少的时候,摊主也比较友善,所以我会借机和他们解释我的出发点,他们之后更愿意接受我这样的客人,甚至忙起来时,也记得我是一个‘减塑’的顾客,愿意配合我。

“环保的习惯是双方面的,若能了解小贩和摊主的需求和挑战,他们也会更有同理心,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Image

张雪贞认为不必特地购买标榜“环保”的产品,重复使用家里已经有的东西最环保。(视频截图)

环保不用花大钱

最环保的东西就在家里

全球暖化与气候危机让更多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挥舞环保旗帜的品牌越来越多。但标榜环保的产品其实未必环保。张雪贞指出,很多人以为环保需要starter kit(入门工具包),但其实不用花钱买新东西。例如:不想用一次性餐具,就把家里的餐具带出去,不必特地多买一套。

她强调:最环保的东西已经在自己家中,例如很多环保商店售卖的瓶罐和便当盒,其实打开家里壁橱就会发现类似的物品。“我有时会回想外婆和妈妈的年代,在塑料瓶和塑料袋没那么普及时,她们是用什么方式生活?很多做法都是从她们身上学的,例如用tingkat打包食物,以手帕取代纸巾。”

Image

张雪贞尽量自备购物袋、水壶和便当盒,避免使用一次性产品。(谢智扬摄)

避免自责 持之以恒

每次出门前,张雪贞习惯点算必带物件,例如环保袋、便当盒以及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不过,有时候还是因为太急促而忘记带某些东西,结果在购物或打包时拿了塑料袋或塑料盒。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不要自责,不要因为失败了就放弃。这是很正常的过程。以前我会很执着,认为没有带盒子就不要吃东西,不要打包,结果可能让家人很不开心。现在我会告诉自己,家里的垃圾已经比从前少,也比许多人的垃圾少很多。”

正如她很喜欢的一句环保名言,美国环保主义者 安·玛丽·博诺(Anne Marie Bonneau)所说:“世界不需要完美实践零废弃的少数人。我们需要的是即便无法完美,还是愿意尝试环保的数百万人。”(We don’t need a handful of people doing zero waste perfectly, we need millions of people doing it imperfectly.”)

Image

食品罐头洗净后就能成为植物的家。(视频截图)

生活越简单越好 知足常乐

开始实践环保生活后,张雪贞最大的领悟是:生活不需要太多东西。

她有感而发:“未必每样东西都要最新、最好,也一样可以很开心,很满足。我们不用花太多钱,也不必一直购买东西。购物时有产品到手虽然会开心,但那是很短暂的,过后会发现自己买得太多,要处理的垃圾更多。学会满足,我觉得那是最重要的。”

对她而言,生活就是知足常乐,学习满足才能常安常乐。“节省资源,让后代也有机会享用,这是很有意义的事。环保当然需要付出努力,还要有动力,我最大的动力就是让两个女儿和大家的后代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相关阅读:

  • 小小组屋内有百盆植物,园艺为何让这对新加坡小夫妻如此着迷?

  • 收集器具,研究冲泡,新加坡咖啡达人在一杯饮品中挑战自己,与人连接

  • 寻常家用小物件,摇身一变成微缩模型,新加坡女生在迷你世界中寻找新的生活节奏

  • 业余做陶31年,创作2000多件作品,这位新加坡中餐大厨说没有陶艺人生也无味!

文:陈映蓁

Image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5338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Image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Image

新加坡鱼尾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冠病疫苗骑行新加坡Omicron

Image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Image

ImageImag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