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日报:人类大脑的惊人可塑性;怎样让大脑保持最佳状态

1,JAMA Neurology:研究揭示一种类似于帕金森症的神经疾病

来源:转化医学

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NNI)和新加坡总医院(SGH)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氏病的患者实际上可能患有NIID。NIID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NIID的症状包括痴呆,帕金森氏症,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无力。这是第一项报道了NIID患者中观察到NOTCH2NLC基因突变的PD患者的研究。研究结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 JAMA Neurology》上。

阅读链接:

JAMA Neurology:研究揭示一种类似于帕金森症的神经疾病

2,新发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记忆损伤的神经基础

来源:中科院神经所

近日,《运动障碍》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丘脑底核在新发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记忆中的作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叶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英爽团队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晓林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认知心理检测和神经心理评估等技术,发现丘脑底核的异常激活是新发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记忆损伤的神经基础。

研究揭示了丘脑底核在序列工作记忆中的调节作用,以及丘脑底核的异常激活与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记忆损伤的关系,提示下调丘脑底核的激活和上调丘脑底核与纹状体之间的功能连接可能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序列工作记忆的潜在策略。

阅读链接:

新发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记忆损伤的神经基础

3,神奇!人参根部土壤细菌分泌的根瘤菌素,被发现可治疗老年痴呆症

来源:学术观察

脑科学日报:人类大脑的惊人可塑性;怎样让大脑保持最佳状态

根瘤菌素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功能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接近人参根部的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细菌所分泌的根瘤菌素(rhizolutin)——一种具有三环结构的新型化合物对人体有益,并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都能显著分离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蛋白质聚集物。

该研究由韩国仁川延世大学的金永秀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吴东灿的联合团队完成。研究以:Rhizolutin, a Novel 7/10/6‐Tricyclic Dilactone, Dissociates Misfolded Protein Aggregates and Reduces Apoptosis/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杂志。

阅读链接:

神奇!人参根部土壤细菌分泌的根瘤菌素,被发现可治疗老年痴呆症

4,天生缺少了胼胝体的儿童:人类大脑的惊人可塑性

来源:煎蛋

在我们左右脑半球之间有一个充满液体的空隙,仅由胼胝体相联:那是一座神经纤维的桥梁,负责沟通两侧的信息。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胼胝体,但他们的大脑竟然在如此不利条件下,开辟出了一条适应之路。

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Vanessa Siffredi和同事揭示出,缺乏胼胝体的儿童的大脑可塑性甚至更深。研究表明,在那些缺少胼胝体的人中,大脑会重新布线,并创建全新的连接路径,通过其他大脑区域重新分配信号,通过中脑和前脑保持通信流过鸿沟。这再次表明,大脑的可塑性足以战胜第一印象中非常严重的脑部生理缺陷。研究人员还发现,半球内更多的连接与更好的学习成绩、长期和临时工作记忆以及注意力有关。

阅读链接:

天生缺少了胼胝体的儿童:人类大脑的惊人可塑性

5,42位中外权威专家共同推荐:怎样让大脑保持最佳状态

来源:生命时报

脑科学日报:人类大脑的惊人可塑性;怎样让大脑保持最佳状态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发布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牵头,中外42位权威专家共同撰写的脑健康专辑系列论文,提出脑健康有六大支柱,即身体活动、智力锻炼、健康饮食和营养、社交互动、充足的睡眠和放松、控制血管危险因素。

阅读链接:

42位中外权威专家共同推荐:怎样让大脑保持最佳状态

6,减少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痴呆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先前的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炎性疾病会增加痴呆症的风险,但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对降低这种风险的作用尚不清楚。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使用生物制剂或靶向合成DMARDs(b/tsDMARD)的患者比仅使用传统合成DMARDs(csDMARD)的患者痴呆的发生率要低。研究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20年虚拟年会上发表。

阅读链接:

减少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痴呆

7,手机App鉴别双相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今年的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ECNP)网络年会中,英国牛津大学Kate E.A. Saunders博士介绍了智能手机在鉴别双相障碍(BD)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中的应用。

双相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均属于精神科常见病,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存在显著差异。两者鉴别诊断的难点在于诊断标准存在一定重叠,心境不稳定等条目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客观可靠地评估,而患者本人对既往心境的主观描述则可能受到当前心境的染色。在这一背景下,Saunders博士及其合作者开发了一种智能手机App。患者每天使用该App对焦虑、心境高涨、悲伤、愤怒、易激惹、精力六个心境维度进行评分(1-7分),由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20天的心境评分,该App将75%的受试者归入正确的诊断组。研究者指出,不同双相障碍患者心境症状的行为表现往往相对一致,其变化与心境状态变化的一致性也很高。相比而言,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则高得多。

阅读链接:

手机App鉴别双相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 ECNP2020

8,AI下个大突破之前奏:研究人员正在教大型语言模型 “看” 世界,进而理解世界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GPT-3 自动生成的语言竟然能和人类差不多,堪称奇迹。只用文本训练语言模型,会导致模型缺乏常识。例如,若提问 GPT-3:羊是什么颜色?它会说 “白色 ”,还会说 “黑色 ”, 频次一样高。因为英语里有 “black sheep”(黑羊,引申意为害群之马)。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学者莫希特・班萨尔和其博士生谭昊研发了一种新技术,研究人员称其为为 “视觉监督(vokenization)”,如此,GPT-3 等语言模型便能具备 “看 ” 的功能。11 月 16 日到 18 日将举办自然语言处理实证方法会议。研究人员将在会议上展示视觉监督新技术。

阅读链接:

AI下个大突破之前奏:研究人员正在教大型语言模型 “看” 世界,进而理解世界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耳垢显示你的压力;大脑达到幸福结局指南曝光

2,脑科学日报:不自信的人最爱买买买;一生什么样,9岁时就注定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