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以下简称MPAM)硕士项目的中国留学生,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开展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华族文化探访之旅。
再识华族文化,寻觅成因特质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MPAM硕士项目自2010年开办以来,培养了众多通晓新加坡与中国文化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中国及华人地区,他们原本就对华人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
参加此次文化探访活动的MPAM 2021级的同学们于2021年8月初来到新加坡,通过在这里的生活与学习,他们对新加坡多元种族的情况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此次活动,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地理、经济与政治等因素在塑造新加坡华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将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成因概括为五个方面,包括东南亚的生活形态、英殖民时期的生活形态、早期华南移民的影响、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形态以及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契机。
众所周知,新加坡位于赤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必然受到东南亚环境、气候和种族的影响。
其英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促使华族文化保留了西方文化的基因。而早期下南洋的华人,是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先驱。不同文化与种族的接触与交流,是新加坡独具特色的华族文化形成的外部条件,而政府的引导,也为华族的身份定位及其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感受文化交融,体会和谐共生
新加坡在不同种族的文化融合方面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因此,新加坡多元种族文化融合的环境及演变过程,也是此次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
早期移民至新加坡的华人,不仅要与其他籍贯的华人磨合,还需要适应新加坡的新环境。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语言、饮食与习俗也融合创新出不同的变体。但是,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新加坡华人呈现出的文化特质,不仅保留了祖辈原生的文化特点,也吸收了异族和不同方言的特色。
除此以外,为了维持种族比例与社会和谐,新加坡于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推陈的系列公共政策也顺应了华族文化与其他种族文化融合的需要,包括双语教育、讲华语运动、课外活动的推行、新加坡的公共假日、国民服役、巴刹与小贩中心、种族融合政策、集选区制度、公民与道德教育、全国族群与宗教互信圈等十项公共政策。
在华人占据大多数的环境中,新加坡政府在继承与发扬华族文化的同时,还要回避“华人特权”等敏感话题,这对政府的公共行政能力及策略选择提出了很大挑战。时至今日,人们在新加坡仍能够感受到华族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欣赏经典越剧,致敬传统艺术
参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观看了由大唐文化主办的越剧晚会。
该晚会现场呈现了两部越剧作品的精华选段:
▶ 其一是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改编的越剧作品《聂小倩》;
▶ 其二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麦克白》改编的越剧作品《皇帝梦》。
据主办方介绍,两部作品均由新加坡剧团承演,除少数几位演员来自中国,其余演员都是新加坡本土演员。他们的艺术呈现并不亚于中国的越剧表演,整场演出非常成功,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是他们身处海外,首次欣赏到纯正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以及其中表达出的中国风与东方韵。
联合早报的一篇报道显示,只有少于四成的华族受访者将传统艺术视为构建华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记;年轻国人没那么重视传统艺术,这将逐渐减少族群身份认同的标记,并将失去其原有的丰富性。
在新加坡,各族群非常重视母语和民族节庆,但是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知相对薄弱。好在新加坡有华族民间社会团体,在艺术慈善方面作为政府文化传播的重要补充,除了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智慧,还尝试将多元文化融入中华传统艺术,并持续推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MPAM项目
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MPAM)学位课程是为了满足中国及华人地区广大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学习需要,以中文授课的硕士学位课程。2022年的MPAM项目已开放申请,如需了解更多详情,可发邮件至招生邮箱:lkympam@nus.edu.sg 索取申请材料。
本文来源: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文字:MPAM2021级 胡鹏
图片:MPAM2021级 乔丽和大唐文化
编辑: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MPAM项目办
本文来源: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