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自贡彩灯常是以大型灯组的磅礴气势、璀璨夺目的造型蜚声海内外。但随着自贡小型宫灯先后在今年的央视元宵晚会和西博会上的惊艳亮相,兼顾了精巧和创意的“小灯”很快圈粉无数。在我市彩灯艺人队伍中,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不仅传承着彩灯传统技艺,还大胆探索创新,努力让自贡彩灯走进寻常百姓家。
近日,在市区内一彩灯生产基地里,记者见到了这对致力于让自贡“小宫灯”走进寻常百姓家“父子兵”。今年75岁的熊文栋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项目传承人、彩灯艺术大师,儿子熊彪是在彩灯行业从业20余年,目前自贡星河彩灯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父子俩告诉记者,宫灯虽小,但凝集了自贡制灯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理念。今年以来,他们和团队人员专注于小型宫灯的研发和制作,希望通过大胆的革新和尝试,让自贡彩灯不仅在世界各地的公园、街头璀璨,还能在各国人民的家庭中闪亮。
30年前手稿复原传统宫灯 彩灯由“大”变“小”
今年2月,作为自贡彩灯人代表,父子俩受邀参加了2019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同时这也是自贡彩灯首次登上央视大舞台。晚会现场,父子俩和另外几位非遗传承人被安排在了第一排就坐。在晚会的互动环节,父亲熊文栋亲自教授秦岚、古力娜扎、景甜等明星描绘宫灯,充分展现了自贡彩灯和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该环节成为本届元宵晚会的一大亮点,精美的宫灯很快引起了众多观众和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熊彪回忆说,此行让他对自贡宫灯有了更多的想法:自贡灯会多以大型灯组展示彩灯形象,面对外展市场,也是以大型灯组设计制作为主攻方向。而小型化的宫灯,由于制作成本、市场选择等问题,一直颇被冷落。但观众和网友的热情,说明了小型宫灯存在着很强的生命力。由此,他便萌生了改良传统宫灯制作的想法。
而让熊彪立即把想法付诸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父亲的支持。“这些小宫灯的创作灵感全部来自于父亲30多年来的设计手稿。”熊彪告诉记者,父亲熊文栋曾任自贡灯贸委展出处处长、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艺术总监、总设计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邓关盐厂从事美工的熊文栋调入市灯贸委,开始成为自贡灯会研制、设计、制作人员。他对工艺灯情有独钟,先后研制了各类精巧的宫灯,由他设计制作的木制雕花宫灯、磨沙玻璃宫灯、荷花灯、孔雀灯、金鱼灯等小型宫灯,精致小巧,又具有文化气息,深受观众喜爱。
自1989年起,熊文栋先后随自贡灯展团赴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灯展40余次,到泰国、新加坡、韩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获得成功。期间,熊文栋应美国檀香山中华总会馆邀请、国务院侨办委派,作为“中国彩灯艺术大师”赴美国夏威夷讲学1个月,讲授中国彩灯艺术、教授传统制灯技艺。促进了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
“任何一场灯会都不可以忽略宫灯的作用,宫灯必是自贡彩灯文化的重要角色之一。”采访中,熊文栋告诉记者,自贡彩灯以其大型灯组的磅礴气势、璀璨夺目的光彩蜚声中外,观众往往被大型灯组的气势所折服,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任何一处灯会中,作为“配角”的小型彩灯其实也极为精致。由于体量和灯光都无法和巨型灯组相比,这些小型彩灯重在以设计的精巧和制作的精良,成为自贡彩灯中不可忽略的一员。
父子俩说干就干!为改良传统宫灯,父亲熊文栋从箱底找出了收整好的一大摞30多年前亲手画的手稿,上百个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宫灯因受当时制作条件所限,一直压在箱底从未示人。“这些手稿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熊彪激动不已、仿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随后,父子俩从中认真挑选出几幅,进行再创作:美工设计、元丝造型、丝绸裱糊、美工绘图、电工亮灯,并专门改进、创新了工艺,按比例缩小制作出了一小批成品。
助推自贡彩灯产业链延伸 让宫灯进入寻常百姓家
9月,在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暨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上,由熊文栋、熊彪父子俩联手出品的一组做工精巧的自贡宫灯在自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展区亮相。非遗传统宫灯、文创台式宫灯、阿拉伯风情宫灯……这些小型化、家庭化的宫灯以内以丝架焊接定型,外部采用分色裱糊,点亮之后美轮美奂,获得中外观众客商一致好评。
展会连续数日,自贡展区内人头攒动,观众云集。“开幕不到20分钟时间,来咨询或订货的观众就有三拨人。”熊彪这次他不仅带去了上过元宵晚会的“自贡造”宫灯,还将众多丝架焊接工艺,以及彩灯文创产品向国内外观众展示。其中的阿拉伯风情的小型宫灯,让来自迪拜的客商爱不释手,并现场订购。“自贡的灯展已经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希望我们彩灯产业链的延伸,可以助力自贡彩灯点亮全球。”熊彪告诉记者,通过西博会这个国际化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自贡彩灯,关注自贡文化。
“父亲已经古稀之年,但对彩灯的热情依旧不减,这次参加西博会,也让我坚定了走文创产品之路的思路。”熊彪说,自己作为一名“灯二代”,既肩负传承的重任,同时从商业角度来看,复兴传统宫灯、发展文创产品确实大有可为。
在展会结束后,熊彪专门租下了一栋厂房,组建了由多位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设计团队,力争研发出既含非遗文化元素,又能批量生产的小宫灯,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他希望生产出来的每一个宫灯不但亮灯时要漂亮,不亮灯摆在那里也是一件“工艺品”。
“要真正做到产业化,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熊彪说,宫灯在造型上,幅度越小精细度要求越高,耗时也越长,成品率也不高。此外,还有包括手工绘画的笔触和传统裱糊的细小褶皱的高要求。除了由“大”变“小”之外,他们还面临着从“粗糙”到“精致”,以及如何控制成本等难题。熊彪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刚刚焊接完成的鸳鸯荷花宫灯丝架,“丝架上数百个焊点,光人工成本就超过了500元。”据介绍,目前市场宫灯单盏价格不过数十元,利润“十块八块不等”,绝大多数上规模的制灯公司都不太愿意自己制作,而是采用购买方式。此外,与全市高达数百家制灯企业相比,我市专门制作宫灯的企业现不到10家,并且多数都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面对一系列难题,我们的技术团队一直在努力攻关,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熊彪坚定地说道。
画定尺寸、扳拧钢丝、组装成型,再给宫灯“穿衣戴帽”,装饰美化、描绘点缀……在操作台前,熊文栋、熊彪父子和团队人员一起,认真研究讨论、精心制作着。他们坚信,小型宫灯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和自贡彩灯的巨型灯组一样,同样成为自贡彩灯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彩灯匠人,他们更有责任不忘初心,把工艺灯的技艺传承和创新下去,为自贡彩灯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自贡网讯(文/记者 欧亚非 图/记者 叶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