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系笔者参与操作的某二线城市邻里型购物中心,本文重点介绍和探讨此类型商业如何通过空间的规划,形成与周边社区居民更好的聚合。
近期,江苏省发文《关于完善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从严控制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和数量,避免出现商业过剩和同质化竞争;推广南京、徐州、苏州等地邻里中心模式,建设集商业、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生活中心。
社区商业中心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商业中心到便民生活中心,社区商业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将会越来越突出——“鼓励发展多元化和生活化的商业业态,在提档升级中融合更多社会化功能、公益功能。”
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功能植入,更关乎项目总体规划的细致打磨、经济账的平衡、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本质上对商业项目发展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社区商业项目绕不开的命题,非如此不足以发挥社区商业的优势,非如此不足以和消费者建立稳固的连接。
面对这一命题,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答案。笔者接下来将要分享的这一邻里型购物中心项目,主要以空间场景为抓手,融合商业、文化元素,为社区消费者打造更具情感温度的生活方式中心。
该项目的总建面积约3万平米,总层数5层,系某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商业部分;高楼层的4-5层约5000平米规划为精致型商务酒店,其他可用商业面约2.5万平米。我司接手时项目已建成,空间格局、建筑条件已经成型,基于项目体量、区位、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将项目定位为新城区首个情景式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是从新加坡舶来的概念,经过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从“社区内的商业”,进化为“温暖的社区商业服务空间”,这应该成为本项目与传统的社区商业配套最大区别。
经过对当地发展水平和竞争环境的研判,我们认为,该项目在业态规划与品牌组合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和亮点,“空间”更有可能成为持续发声的亮点。
该项目周边(1.5-2公里)有两座超过10万方的大型综合体,其业态丰富、体量巨大,本案在功能上应突出近距离满足生活需求这一优势,同时在空间打造上形成差异化发展,使社区消费者在家门口获取更高质量的休闲空间,度过更充足、更有幸福感的社交时间。这就要求:
1、弱化冷冰冰的商业感,突出邻里商业特有的亲近感;
2、避免大而全的业态设置,突出小而美、小而精、亲和力,形成社区居民最近距离、最短时间内的品质消费;
3、结合项目特点,挖掘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庭院”,将庭院式的和谐邻里关系呈现在社区商业实体,形成本案的文化诉求。
4、在传统邻里中心上更进一步,通过IP场景、季节性美陈等手段,结合“庭院”主题,形成情景化的体验,营造出新型的邻里商业、社交空间。
“庭院”是项目空间规划的核心,通过庭院这一概念的植入,使得该项目除了围绕“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闲”,实现社区居民“一站式”的品质生活服务外,更处处洋溢着久违的邻里亲情,通过商业空间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成为一个有故事、有温度的“记忆空间”。
在此思路之下,对项目的定位更进一步明确为:
都市新庭院,欢享生活场
庭院概念的植入,主要通过“一庭三院”为主题的内外空间规划得以实现。
首先是外部的“大中庭”公共空间,通过对主体建筑合围的内庭院,重新规划硬装、景观,打造出一片综合性功能的多用途使用空间,以两种形态向公众开放:
闲时作为公共活动的休闲空间,功能性景观如乒乓球台,座椅区,绿岛以及其它多样化的功能区,使周边居民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民福利。
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则作为可拓展的商业空间,作为开展轻餐饮主题市集活动,引入当地丰富的宵夜、小食摊点,将其进化为区域性城市文化品牌(IP)。
在项目的内部,利用1-3层的中庭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并结合楼层业态的特点,以当地街巷、自然景观的空间脉络为设计灵感,植入自由、亲切的庭院式友邻生活记忆元素,让购物、进餐、休息和娱乐等融入其中。
分楼层主题:
1F:业态主要为生活配套&服务,楼层主题“聚院-新都市庭院”,空间场景营造以庭院式生活休憩元素为主;
2F:业态主要为母婴童零售、亲子儿童教育等,楼层主题为“享院-绿野迷踪”,空间重点表现儿童野趣、嬉戏游玩场景等;
3F:业态主要为美食餐饮等,楼层主题“宴院-古棠灯影”,打造80/90年代家庭生活场景、城市经典记忆/景观等;
实体商业的升级方向应当是更深地介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商业提供的消费空间与人的物质、精神体验高度关联,也正是生活方式的具象化,亦蕴含了未来发展的最大能量。社区商业的服务半径瞄准最后1公里,距离上天然亲近消费者,但如何在需求、情感和生活方式上同样走近消费者,这是社区商业项目操盘者要深入考察并给出答案的关键问题。
该项目通过对内外空间的重新定义和规划、组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力求为都市复活一个有故事、有温度的“庭院空间”,一个“亲近彼此”的公共活动容器,使美好生活在此发生。
(全文完)
推荐阅读:
某城市副中心新型社区商业项目的定位规划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