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 熠熠生辉的爱国情

在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界至今流传着一个感人而令人敬佩的故事,这就是曾经生活定居在我们南通市崇川区印尼归侨潘学静的一段抗日往事。

潘学静(1916.8——2016.12)出生在一个归侨家庭,她的父亲潘自浚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专科,旅居日本九年,与李大钊同学,有着共同的志向而成为挚友。潘自浚回国后在天津法律专科学校任教,为当时当局逮捕的民主运动学生做辩护律师,营救过许多民主学生,据1919年5月6日《大公报》记载:顺直省会议员潘自浚先生在议会上动议并执笔致电北京政府,呼吁支持1919年的“五四运动”,立即释放被逮捕的学生代表。

红色故事 | 熠熠生辉的爱国情

因此,潘自浚成了邓颖超的挚友,经常在一起讨论支持进步学生的问题。潘学静所读的小学达仁小学是一所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的进步学校,该校后来被当局查封,并逮捕了部分教师。潘学静的班主任就是邓颖超(当时名:邓文淑)老师。潘学静1928年小学毕业后,即考取天津女师,与邓颖超先后校友。

因为家庭变故,潘学静曾到齐齐哈尔黑龙江女师读过一年书,认识了南通人徐天从,而“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者迫使潘学静全家,以及徐天从匆匆从东北流浪回到关内。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民主爱国的思想在年少的潘学静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1936年末,潘学静随夫君徐天从漂洋过海,应聘到新加坡南洋女中任教。徐天从,南通市城东儒学巷人,自幼聪明过人。他在山西大学任教期间,与张友渔、周北峰等法学界专家共同努力举办讲学会,宣传抗日爱国思想,潘学静与徐天从爱国思想上和文学上有很多共同语言。

红色故事 | 熠熠生辉的爱国情

到达新加坡,潘学静为普及汉语普通话,编写教材,到电台教普通话,潘学静普通话很标准,这也是邓颖超老师当年的教学打下的扎实基础。

在新加坡,潘学静夫妇参加支援祖国抗日义卖,是积极的组织者,并走上街头进行抗日义卖,由陈嘉庚组织的抗日救国会将捐款汇回祖国。

而在抗日斗争中,潘学静被赞扬、流传的英勇故事是哪一件呢?

那是发生在1943年。

1941年,潘学静又随徐天从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华中学任教,这次赴雅加达是受中华中学创办人之一李春鸣(南通人)的邀请而去组办中华中学高中部的。

日本侵略军野心占领整个东亚,火力占领了印尼首都雅加达,中华中学的办学物资被日军抢走,修筑军事工事,并强拉青年学生当壮丁,不服者就会被“枪毙”,徐天从把一部分高中学生编写在教师名录,进行保护。此时,中华中学经过长途跋涉,转移到山城芝巴达,学校停课,每位教师家里领了几个学生,自食其力渡难关。

红色故事 | 熠熠生辉的爱国情

就在此时,日军通过一个侨领洪承重通知徐天从去做报纸《共荣报》主编,这是侵略者报纸,做了主编就是汉奸!

华侨们非常着急,因为已经有近四百个爱国华侨被关进了集中营,日军之所以不关徐天从,就是想利用徐天从才华和在华侨中的才学威望,为日军侵略者服务,用心何其毒!

华侨们连夜商量对策,徐天从坚决抵制去当《共荣报》主编,而直接拒绝,侨领洪承重和他本人必定要被日军关进集中营。倘若避开这个话题,全家躲进深山老林,日军会追杀更多无辜侨民。

就在大家商讨之时,身怀六甲的潘学静挺身而出,她说:“我去雅加达日军军政部,我去替天从回绝这门差事!”

当时所有的人都非常吃惊,潘学静一个文弱温良的女子,竟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大家吃惊之余,更多的是担心潘学静的安危,要知道,日军十分残酷,他们已经杀死了一位不愿意低头鞠躬的华侨美术教师,还拉了很多台湾青年去修战壕;最重要的是潘学静徐天从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肚子里有一个孩子。

中华中学教务长李善基(南通人)说:“潘老师:你不能去日军军政部,这是下策,万万不可!”

潘学静说:“目前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侵略者把我们逼到死角上,我们不挺身而出,就会沦为‘汉奸、奴隶’,就是奇耻大辱!国内抗日志士在前线,我们在海外华侨也抗日!不做亡国奴!”

父辈的爱国心,中华民族的赤子心如热血奔流,潘学静坚定无比,当时的屋内一下子非常静,在场的华侨们一下子重新认识了一位坚强的中国女性,她美丽而果断,浓浓的爱国情此时闪着无比的光亮!对侵略者的仇恨像一团怒火,燃烧在潘学静心底,“九一八事件”后潘学静随家庭撤退出东三省,而今我们内心坚强,不会再“坐以待毙”必须起来面对。

就这样,潘学静说服了众人。大家到火车站送潘学静前往雅加达,潘学静吻别了两个孩子,微笑着对徐天从说:“我相信,我会回到你身边!”

后来,潘学静回忆起来说:“我当时想好了策略,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不让丈夫工作的婆娘,反正就是一句话:我要丈夫在身边,我不让他做什么‘主编’!”

在日军军政部,先由汉奸张某接待,什么别墅啦、高薪啦,所有的物质诱惑,潘学静一概不为所动,张某认为目前如此困难,都没有工资,卖油条、做酱油卖过日子,日军给的条件这么好,徐天从过上富有的日子,太太和孩子跟着享福。张某劝潘学静应该考虑考虑。

第二天,张某带着潘学静到了日军军政部,面对日军头目,潘学静毫不畏惧,日军提出几个条件,只要答应了,他们派车去接徐天从全家,潘学静说:“我要一个安定的家,如果丈夫贪图享受,是妻儿子女的灾难!”几个回合,日军头目恼怒了:“你难道不知道我们是这儿的主人,我可以随便要了你们的命!”潘学静毫不畏惧,她直视日军头目,反复着自己的说辞,表现出一个妻子维护丈夫的姿态,内心却十分明白:坚决不当汉奸!坚决坚决不做亡国奴!

终于,日军头目挥了挥手,让这位中国女人走,他始终不明白:中国女人为什么有这样的“一股倔劲儿”。

回到芝巴达,华侨教师和学生前来迎接她,洪承重在深山里他的橡胶林里安排了两间茅草屋,潘学静又随着夫君,带着孩子和几个流亡学生,步行几十公里上路,住进深山,开始了华侨学校的流亡教学生活。

不久,潘学静在深山里生下他们家第三个孩子,因为在山里自食其力,取名“阿耕”。这样的流亡生活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雅加达中华中学复课为止。

潘学静这件勇敢前往日军军政部,替丈夫拒绝汉奸报纸主编职务,保护了家庭,保护了一群华侨的故事,在印尼华侨界传为佳话,至今还有人提起,盛赞这位伟大而平凡、美丽而勇敢的爱国华侨潘学静。

徐织

2021年为红色故事而作

来源:崇川侨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