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智富
随着年龄增长,多数人的投资选择往往会越趋保守,可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且看看财务专家怎么说。
财务顾问一般会告诫年纪大的投资者不要冒险投资,因为年纪不允许他们犯错。20多岁时犯了错,还有很多时间可以追回损失,但是到了50多岁,一旦犯错就只有几年的时间去弥补。基于此,多数人的投资选择往往会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保守,因为害怕一时失足连老本都没了。
Fundsupermart投资顾问及客户服务助理总监凌国伟说:“退休人士是否应更保守因情况而异。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他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写道,退休人士其实可以承担更多风险,因为他们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基本需要,已经没有其他负担。”
如何在风险资产与安全资产之间配置投资,长期以来有一个公式——用100减去当前年龄(100 – X),得到的便是应有的股票配置比重。
例如你现在40岁,按照公式计算,你可承担的风险是100 – 40 = 60,意味着你可将60%的资金配置在风险资产(股票),其余40%可进行保守投资(储蓄及债券)。如果你55岁了,你的风险资产配置不应超过45%(100 – 55 = 45)。
然而,这个沿用了几十年的公式在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似乎不太适用。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利率一直处于历史低位,20年新加坡政府债券(SGS)收益率也不过略高于2%,若按照这个公式分配投资,把过多资金配置到债券,可能无法达到想要的回报率,需要把更高比重的资金配置到能带来更高回报的风险资产。
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环境,一些人将这个公式改良为125 – X,即使到了55岁,还是可把多达70%(125 – 55 = 70)的资金投入股市。
当然这只是很笼统的公式,年龄不是唯一决定风险承担能力的考量,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两个同样是55岁的人,一个可能负债累累,另一个可能已累积足够财富随时可退休,因此配置投资须按照自身的情况调整。
再说,风险资产也分等级,笼统地将资产分为两类(风险资产与安全资产)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凌国伟指出,如何配置投资很大程度上跟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如果你的生活需要每天拨出许多现金,那保守的方式或许是正确选择。”
他认为一名退休者的平衡组合,股票占比可在25%至30%之间,但没有硬性规定,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渣打银行财富管理投资策略总监谢伟泉认为,退休人士倾向保守,多数保守策略会持有少于30%股票,“在渣打银行,我们的保守模式是把18%配置于股票。”
退休人士投资三大迷思
以下是准备退休和已经退休的投资者,对于投资选择常有的三个迷思。
迷思一:应避开股票
应不应该选择股票、选择多少股票,其实视风险承担能力,以及投资目的而定。
谢伟泉表示,股票可带来不错的收入,可以作为退休规划的一部分,但股票波动较大,因此必须与分散投资策略互相配合。
另外,并非所有股票都一样,总有适合保守型投资者的股票,例如优质的派息股,在享有丰厚股息同时,也可从股价升值中获益。由于最近投资市场的收益率低迷,收息股吸引了相当多的注意,凌国伟表示,这些公司的派息不俗,退休人士应该把焦点放在增长和派息,同时享受资本升值与收入。
然而,往年派发20分股息的公司,并不代表它接下来也会派发同样的股息,这是投资者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例如在过去一年多,胜科海事派发的股息便减少了。去年5月,它派发的股息是每股8分,今年8月底,它的股息减至每股1.5分。
迷思二:债券都是好的
教科书上说,债券相对于股票是较安全的投资工具,在一个投资组合中,债券可扮演避险角色。然而,这套理论与现实渐行渐远。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债券投资同样出现巨大亏损,股债平衡型基金也全盘皆亏。
再说,债券分很多等级,不一定全部都安全,例如被称为垃圾债券的高收益债券,它们的票息率虽高,但违约风险也很高,投资者得不到应得的票息事小,损失了本金事大。一些原本看起来好好的高评级企业债券,也可能会因公司所属行业衰退,或公司出现问题而沦为垃圾债券,不小心买到下一个来宝或Swiber,可能落得血本无归的下场。
迷思三:年金一定要买
年金(annuity)是一种收入保障,确保投资者在退休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可定期得到一笔派发;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便是一种年金。
年金并不便宜,要得到有意义的派发,就得投入相当巨额的款项,否则每个月若只能得到一百几十元,对帮补退休收入作用不大。如果没有10万或20万元的闲置资金,无需勉强购买年金。
对于不擅长理财的人,年金的帮助比较大,如果你属于挥霍型,建议你通过购买年金把用于养老的储蓄锁住。但如果你是有纪律的储蓄者,而且自喻为巴菲特,那大可DIY,把原本要用来购买年金的资金拨到一边积极管理,省下付给基金经理的管理费,回报率应该会比市面上的年金要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