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州人占埠?

1新加坡

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之前,潮州人已经来到新加坡这个小海岛,在这里谋生落户。潮州人在新加坡的历史,可说是比莱佛士到我国开埠还要早。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莱佛士1819年租下新加坡,以现在的皇家山(里峇峇利)为总部,那里原来是潮州人所拥有的甘蜜园。据说当时新加坡已经有不少潮州人,他们以从事开垦和捕鱼为主。

  新加坡目前有52万6000名潮州人,占338万总人口(不包括外劳)的大约15%。华人占我国人口的76.5%,潮州人占了其中20%,是人口众多的族群之一。

  莱佛士开埠后,有更多的潮州人涌到新加坡,新加坡河一带的商业地区,就是潮州人早期的聚居地。

  根据统计资料,1931年时,新加坡的潮州人只有8万2400多人,到了1947年,增加到15万7000多人,1980年时跳到40万9000人,1992年再增加到46万1300多人。

  最早抵达新加坡的是海阳人十数家,住在山仔顶(今粤海清庙)和勿基码头一带。新加坡开埠后不久,被人们尊称为“佘皇帝”的澄海王浦村青年佘有进南来我国。这位知书识礼的青年不但被推崇为华人领袖,还受殖民地政府器重,成为法庭陪审员。佘有进是义安公司的创始人。

  早年在我国经商的潮州人,主要聚集在十八间后、十八溪土乾,十三行后,山仔顶,皇家山脚和潮州新巴刹一带。

  本地潮州人所从事的行业包括银行、金融、保险、地产、汽车、百货、土产、糠米、金饰、钟表、杂货、绸布、果菜、海屿郊,鱼产,瓷器,药材等。

  潮州人非常重视教育,本地潮州人早年所办的著名学府包括端蒙学校,义安女校等。潮州人重视教育的传统,是本地的潮州人才辈出,本地政坛上多位内阁部长,都是潮州人,另外,祖藉潮州的艺人,画家,新闻工作者等也不少。

潮州人曾一度是新加坡最大的华人群体,但后来逐渐被福建人取代。

早期在新加坡的潮州人多数经商,那时候在牛车水的商店几乎都是潮州商人经营的。他们那会儿垄断的买卖包括布匹和香料。部分潮州人也从事捕鱼业,经营著俗称“海屿郊”的海味行。新加坡海味业经营者以潮州人居多,据说是与潮州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关。

50年代的德光岛上,客家人占了华人人口的七成,其余的都是潮州人,主要靠海为生,不是经营渡船,便是出海捕鱼,此外便是做生意,经营杂货店,收集客家人的农作物,拿到新加坡本岛去卖。

2马来西亚

哥打丁宜和拉玛等地区曾出土16世纪的潮州瓷器,也有15世纪专门为伊斯兰教徒烧制的中国名瓷,足以证明当时甚至更早之前,已有中国人来到当地。

15世纪,郑和下西洋,也有潮人随行南来。1617年,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柔佛……我舟至止,都有常输”,由此可见明朝时已多有潮人陆续南迁。

马来西亚柔佛州与潮汕素有渊源。柔佛州的首府新山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和南方门户,与新加坡隔水相望。这里曾经一度有个别名叫“小潮州”,这是因为当年大量潮州人来到柔佛安居开拓,潮州人占了新山人口的一大部分,将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带到此地。彼时,潮州话、潮菜、潮汕功夫茶、潮州音乐等在新山随处皆是。

柔佛古庙当年正是由大名鼎鼎的潮籍著名港主陈旭年等先贤倡建。陈旭年是清末华侨巨商和著名侨领,出生于潮安彩塘,后到马来西亚新山“开港”,并成为当地最大的港主,1870年受封柔佛华侨侨长。他是新山的开埠先驱与功臣之一,新山最古老的一条街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陈旭年等来柔佛后,为了避虎狼之害,使垦殖事业顺利,他首先采取烧山除草办法,使一切走兽无所藏身。然后以坚强的毅力,带领乡人起早摸黑顽强劳动,烧山、砍柴、锄地、种植,进而全面规划,使阡陌纵横,道路畅通,旧貌换新颜。

陈旭年成为这一地区历史上的开埠创始人。相关资料有记载,“我潮侨富冒险性,群起领地开发,蔚成风气,故传说谓仅柔佛州,即有一百三十八条港之多,潮侨开辟者占有十分之九”。

柔佛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安焕然钻研文化、社会和历史,曾带领南方学院30余学生进行“搜集柔佛潮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搜集了许多柔佛潮人历史的重要资料,包括口述历史、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结果,并出版了《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和《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工作纪行》以保存史料。因此,他对柔佛潮人的历史有很深的认识。

他指出,潮人曾占了柔佛华族最大的人口比率,不过,在英殖民政府发展内陆地区时,也带来了其他籍贯的华人,潮人的人口比率因而下降至第三位。“那时开始,潮人的经济地位被种植橡胶的福建人取代,不过在文化方面仍然非常强盛。”

公市杂货店:开埠发展推手

从柔佛市镇的兴建和早期的发展,和潮人所从事的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潮人行业主要以公市(渔菜市场)和杂货店为主要作业方式,经营生活必需品。

公市是早期新形市镇开埠时,最重要的商业货物交易中心。一般建在方便上下货物的入海口的河边。早期公市由潮人所建,多在里面经营摊贩生意,相当普遍,潮语因而成为了公市里主要的沟通语言。到现在,潮语还是民间的官方语言。

最初港主种植甘蜜胡椒,港脚辖区除了又大厝、烟馆、赌馆和妓院等设施外,为方便增添日常用品,亦有杂货店的开设。

早期各埠杂货店由潮人把持的,并且有几项特色:各种日常用品和民生用品,除了来自潮汕的咸菜、梅菜干、咸蛋、菜脯等,及本地产的咸鱼之外,其货品大多是不可或缺的米粮及白糖。

早期的公市和杂货店几由潮人垄断,而公市和杂货店的设立加速了柔佛各地大小市镇的开埠,使各港脚如新山陈厝港和麻坡利丰港等从垦荒之中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较大型城市。因此,潮人对柔佛市镇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贡献

潮人在柔佛扎根多年,也贡献多年。早期的甘蜜种植带动了柔佛的经济,在港主制度下也开发了柔佛多个地区,以潮人为首的义兴公司解决了民生福利及地方治安问题,公市和杂货店等设施更大力推动市镇的发展。直到今天,潮人所办的种种文化活动,不只在传承文化方面成为马来西亚其他州属、其他籍贯人士的榜样,也将柔佛、新山的名字,推广至世界各地,实在功不可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