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冠规划”为城市遮阴降温

绿树荫浓夏日长,树荫是炎炎夏日城市生活中的小美好。记者从规划部门获悉,广州市越秀区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城市特色与树木资源,创新提出“树冠规划”,通过补充增加树冠、保护扩大原有树冠、合理利用冠下空间等措施,为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负责本次规划编制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越秀树冠规划》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州的一次生动实践,城市建设与发展以树冠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估,将指导城市道路、主题街区、老旧小区、口袋公园等项目,切切实实让市民充分享受广州树木保护、利用与管理的成效。

“树冠规划”为城市遮阴降温

为市民补充关键的“道路遮阴”

“树冠规划”为城市遮阴降温

规划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内容

什么是树冠规划?

树冠与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之比为30:1

什么是树冠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常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重要指标,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生态福祉。但随着快速城市化,城市可建设用地紧缺,城市人口、功能服务与空间环境的矛盾尤为凸现。2020年,越秀区建成区绿地率29.12%(全市40%),绿化覆盖率35.36%(全市4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69㎡(全市17.33㎡),绿地相关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越秀区作为高密度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紧缺,大量增加绿地面积并不现实。

树冠是绿地系统的关键要素,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根据有关树冠生态效益的测算资料,每公顷树冠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吨,产生氧气12吨;可吸收二氧化硫300公斤;滞尘量可达0.9吨;蓄水1500立方米;蒸腾水分4500-7500吨。树冠与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之比为30:1。近年来,伦敦、纽约、波士顿、新加坡、哥伦比亚等全球城市的绿化建设均关注城市中的树木,包括树冠覆盖率及其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越秀区对标国际先进经验,聚焦绿地系统中最具生态效益的要素——“树冠”,通过补充增加树冠、保护扩大原有树冠、合理利用冠下空间等措施,从“从地面走向空间、从绿地走向树冠”,走出一条高密度中心城区增加绿色空间的新路径。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绿化的碳中和、城市降温、减少雨水径流、空气净化等效能,既为市民提供舒适、健康、魅力的生活体验,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广阔的栖息地。

“树冠规划”为城市遮阴降温

为市民补充关键的“道路遮阴”

“树冠规划”为城市遮阴降温

为城市生物提供更多栖息地

“树冠规划”为城市遮阴降温

首次将树冠作为生态基础设施

如何进行树冠规划?

让树冠遮阴更高效有用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越秀分院跨专业合作,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Lidar表面模型,全面准确地摸查越秀区的树冠覆盖情况。从生态效益评估、冠下生活场景、树冠生命家园、树冠防风措施、有效活力路径、树冠遗产道6个方面更好地保护、恢复和增强树冠,扩大树冠的质量和数量,造福人民生活。

《越秀树冠规划》首次将树冠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将树冠覆盖、公共管理率、热岛缓解、树冠碳汇、径流削减、城市防风、生物多样性、市民福祉等8项绩效数据化。

据《广州市城市热岛监测公报》显示,2020年,越秀区为广州热岛强度较强的区域之一,其中北京街、梅花村街的城市热岛强度达到1.5℃-2.0℃。《越秀树冠规划》优先选择人口密度大、缺乏大型公园绿地、树冠较低、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的街区进行提升。增加树冠数量,助社区公共空间下降约1℃-3℃气温。提升树冠下空间的服务功能,形成树下的运动场、树下的儿童活动空间、树下休闲角、树下小广场等一系列适老适幼的林荫生活场景。

树冠规划为市民补充关键的“道路遮阴”,在市民需要长时间停留但缺少遮阴的区域种植遮阴树,如过街等候区、过街安全岛、交通站点周边等,并对树冠较小、生长环境较差的树木及其树池进行养护和提升,旨在形成覆盖越秀区主要道路的连贯遮阴空间,在炎炎夏日为市民提供舒心凉意。

越秀树冠的提升,不仅为市民提供福祉,也为城市生物提供更多栖息地。规划关注城市本土关键鸟类的食、住、行需求,如暗绿绣眼鸟、红头鹎、鹊鸲、长尾缝叶莺等,补充种植乡土食源树种提供觅食资源,在道路、公园等重要树冠上设置居住巢箱“小木屋”,形成鸟类、昆虫、松鼠喜爱的树冠生物廊道,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

与此同时,每年广州市因台风等极端天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树冠规划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结合历年风灾倒伏记录、台风数据测算,评估不同道路树冠风灾的风险等级,再根据道路防风等级定制包括短截枝、去不良枝、控制适风树形、辅助支撑等树冠修剪支护措施。

他山之石——

国际上许多城市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树冠摸查与管理体系。

波士顿开展的树冠评估摸查树木数量、形成评估报告展示树木数据地图,进而制定法律规划等;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树冠覆盖率评估,以监测其变化,同时总结上轮树冠保护工作,对下一个五年提出建议。

2020年,伦敦发布《伦敦城市森林计划》以保护、发展、加强城市森林建设。该计划摸查和评估现有树冠,以树冠覆盖率为关键指标,根据发展目标,制定3大主题、12个目标和36项行动的“城市森林计划”;根据各区域树冠覆盖率的评估,可识别和挖掘各街道与社区的潜在树木种植区域,为后续种植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哥伦比亚开展的树冠规划提出了五大计划,用于保护、维护、更新、增长与管理城市树冠,其中,“不透水铺装还原工程”通过减少树池周边混凝土等其他不透水铺装,增加土壤面积、增大树池规模,连接形成绿化带,增加环境效益。

新加坡将绿色走廊网络的规划空间分为“树冠上”与“树冠下”。“树冠下”关注三个方面:构建公园连接网络,结合城市绿地与步行基础设施,创造绿色空间;建设3公里长的市民树木步道,穿梭于新加坡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利用古树名木资源建设树木遗产道路。“树冠上”则关注在树顶形成连续的步道。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