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2002年11月15日,台湾方面发布一条特殊的“通缉令”。

“通缉令”指出,原国军284师上尉连长林正义,涉嫌在1979年5月16日晚上潜往大陆地区,现以“投敌罪”予以通缉。

此“通缉令”一出,立即引起海峡两岸的极大关注,因为“通缉令”中的 “林正义”正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林毅夫

北大教授成为台湾的“通缉犯”,是不是台湾当局闹出的“乌龙”?毕竟近年来台湾当局的“乌龙”事件层出不穷。

但经多方查证,林毅夫确实曾任“国军”陆军284师851旅五营第二连连长,在1979年已被台湾当局宣布失踪、死亡,却为何在23年后“死而复生”,成为北大教授呢?

★泅渡海峡,投奔大陆

1979年5月16日深夜,正在厦门海岸边巡逻的边防官兵发现一个可疑的人,此人正在用手电打信号,警惕的巡逻官兵迅速包围了他,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年轻人,他浑身湿透,身边还有两个篮球。

他见到巡逻官兵立即表明身份,说他是台湾驻金门岛的上尉连长,从金门岛泅渡过来,随后上交了军籍证明和有关资料,随后被巡逻官兵带走审查。

经审查,这名连长叫林正义,1952年出生在台湾宜兰县,他的父亲为其取名为林正义,希望儿子长大后成为正直、富有正义感的人,林正义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71年,年仅19岁的林正义考入台湾最好的大学台湾大学,在台湾大学他积极参加各类学生活动,每次发言都慷慨激昂、令人振奋,渐渐地林正义成为同学眼中的红人,也越来越有名气。

但令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寒假受训后,林正义决定投笔从戎,申请转学至陆军军官学校就读。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这在普遍信奉“好男不当兵”的台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台湾大学高材生参军本身就是热点话题,报纸也大幅报道了林正义投笔从戎的新闻,之后他又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受到蒋经国的接见。

1975年,林正义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随后他又考入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MBA,成为台湾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

毕业后,林正义被派往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成为台湾最有前途的军官之一,从台湾大学高材生到军中明星,林正义一度风头无两,也是当时台湾青年中的榜样。

林正义曾满腔热诚,但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现状令他极度失望,作为年轻有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他,自然不会轻易地被台湾当局的思想洗脑,他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维方式。

在金门任连长期间,林正义自己买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偷偷收听大陆电台,这种行为在台军中是绝对不允许的,他只能偷偷进行。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任连长时的林毅夫

通过收听大陆电台,让他知道了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等重大消息,这让他意识到中国富强的希望在大陆一边。电波的内容让他对大陆更加向往,作为一名中国人,要为国家复兴尽力、为国家作贡献,必须去大陆。

这个大胆的想法刚一升起,令他颇有些心惊,但他想起卢棱的名言:“沉思默想的人,是一种堕落的动物。”

通过什么渠道去大陆,又让他陷入沉思。林正义所在的部队营区距离对岸的厦门只有2300米,有时林正义就站在一块巨大的礁石上眺望对面的厦门岛,那里就是梦中的天堂,但这2000多米的距离又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这时,一名排长成功泅渡到对岸的消息给了他很大启发,他决定效仿并付诸于实践……

为保证能够泅渡成功,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这倒也难不倒这位高材生。要在大海上游过这2000多米的海峡,绝对不会像在游泳池那般容易,在海里游泳必须要考虑潮汐影响,如果在涨潮时泅渡事半功倍,如果在落潮时泅渡可能会被落潮流冲走,永远达不到对岸。

1949年10月,解放军发起解放金门岛的登陆作战中,第一梯队登陆时正值涨潮,水深浪阔,船只长驱抢滩,不料部队登陆后恰好退潮,大批船只在退潮后搁浅海滩,导致前头部队撤不下去、后援部队登不上岛,成为金门战役失败原因之一。

作为驻金门岛的连长,林正义自然知道这些,他通过对金门海域的观测和海洋潮汐知识的学习掌握,确定1979年5月16日晚进行泅渡是最佳时机。

时间确定了,如何脱身到海边呢?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5月16日傍晚,林正义假传演习命令并下达宵禁令通知:由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即使听见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

所有工作准备就绪,在连队晚点名后,林正义带好个人资料和两个篮球跳进了冰冷的海水中,在夜色的掩护下,他成功泅渡2300米宽的海域,在福建厦门登上了祖国大陆。

林正义所在连队士兵还是很快发现了连长失踪,当天晚上金门全岛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地毯式搜索,均告无果。

历经近一个月时间搜索,一直见不着林正义的人影,也没等到大陆方面发布的关于台湾军官“起义”的消息。

最后,台湾军方只能宣布“林正义失踪后死亡”,并向其家人发放了50万旧台币慰问金。

★就读北大,留学美国

林正义当夜登陆厦门后,受到大陆方面热情接待,政府部门还安排他到祖国各地旅游观光了两个月,他先后去了延安、故宫、长城和都江堰等地,让他感受祖国的锦绣河山和国家的强大。

在都江堰他被秦代修建的水利工程所震撼,感慨地说到:“若是我们有所作为,我们可以改变人民地命运、国家的命运达一千年。”

从中可以看到作为70年代台湾青年的林正义,远比后来的台湾青年更有家国情怀。

旅游结束,让他感觉新生般的愉悦,政府部门问到他的去向时,林正义夫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去北京大学深造!”

他的愿望很快得到了满足,为避免给家人和朋友带来麻烦,把名字改为林毅夫,“毅夫”二字来自《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979年秋天,改名后的林毅夫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习政治经济学专业。林毅夫以其深厚的西学功底和谦谦君子之风,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感,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更显鹤立鸡群。但没人知道他就是“弃暗投明”的台军连长,他对同学们说他来自新加坡。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两位尊贵的客人,他们分别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以及芝加哥大学前副校长D·盖尔·约翰逊,舒尔茨教授在1979年刚刚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

在回国前,舒尔茨自专门来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当时,中国刚刚恢复高考3年,许多大学生的英语底子还很薄,林毅夫凭借流利的英语口语,成为临场翻译的绝佳人选。

正是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水平和经济方面的领悟能力非常赞赏,他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

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就给北大校长和林毅夫本人写了一封信,盛情邀请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20世纪下半叶,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大进展几乎都与芝加哥学派有关,这里曾出过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公认是经济学的“麦加圣地”,能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这让林毅夫欣喜若狂。

1982年,林毅夫在北大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当时舒尔茨教授已退休10年,未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为关门弟子,进而进入全球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方阵,求学期间,林毅夫将当时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农村改革作为研究对象。

芝加哥大学素以治学严谨,淘汰率高著称,一般学生需5至7年方可拿到的博士学位,林毅夫却只用4年时间就拿到了,是同届学生里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林毅夫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在美国留学期间,林毅夫留在台湾的妻子陈云英也取道美国,与他实现了团聚。在1979年林毅夫跨海游到大陆时,他已经结婚生子,妻子陈云英在台湾宜兰省立高级商业学校教国文课,儿子已经3岁了,而且还怀着二胎。

得知丈夫突然“失踪”,甚至可能去世的消息,身怀六甲的陈云英遭受重大精神打击,但内心倔强的陈云英始终不相信丈夫已经去世。

因为,她想起丈夫不久前曾跟他说过的一句颇有些神秘的话,有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

王宝钏因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为妻被父亲赶出家门,后因薛平贵随军出征平定西凉,王宝钏独自一人在寒窑中苦度18年,最终迎来夫妻团聚。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林毅夫夫妇

自己能不能像王宝钏一样迎来夫妻团聚,陈云英心里是没有底的,但丈夫失踪却没有找到尸体,陈云英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直到第二年,林毅夫与在东京的表兄李建兴联系后,给陈云英带来了口信,只有简单五个字:“他活着,没事。”

那个特殊的年代,林毅夫不敢与陈云英信件往来,得知林毅夫还活着的消息,陈云英很兴奋地向婆婆大声宣告:“他还活着!他还活着!”但婆婆根本就不相信。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林毅夫也十分挂念妻子和孩子,林毅夫在北大的硕士生导师董文俊回忆:

“在林毅夫入学半年多后,情绪一直很低落,有时不爱说话。我找他谈心时才知道,林毅夫来大陆时,妻子已经怀孕,第二个孩子快出生了,因为不知道她们具体情况,所以十分焦虑。后来他收到妻子辗转寄来的一张母子三人的照片,他的担心才烟消云散。”

1982年,陈云英突然得到林毅夫已经从大陆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她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

巧合的是,当时她已通过了两个托福考试,恰好准备赴美读硕士。次年,陈云英带着一双儿女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林毅夫没有让她像王宝钏一样等十八年,仅仅四年就团聚了。

★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林毅夫取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又到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读博士后。此时,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内部不少师生都在猜测说,那个曾经游泳渡过海峡,到大陆来求学的林毅夫,不会再回来了。

“他们都猜测,他已经出去了,拿到博士学位,老婆、孩子又都在美国,他怎么会回来呢?不可能的。”董文俊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

也只有董文俊坚信林毅夫一定会回到祖国,他回忆说:“我一直坚信他会回来!他不是为混个出国,把老婆、孩子带出去的那种人。如果是为这个的话,他没有必要冒生命危险游到大陆,我一直坚信这个。”

不出董文俊所料,林毅夫博士后毕业时,拒绝了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研究机构,甚至世界银行向他抛来橄榄枝,毅然回到祖国,成为我同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后。

他的夫人陈云英也随林毅夫来到北京,创建中国第一个特殊教育研究室,编写中国第一套特殊教育丛书,创办中国第一本特殊教育杂志,创办第一个特殊教育网站,她始终坚持一个教育理念: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陈云英

如今,陈云英的名字已经同中国当代特殊教育的许多个第一紧紧连在一起。

林毅夫回国后,北京大学也十分希望留下这位曾经破格录取、辛苦培养的优秀学生,但由于林毅夫拖家带口,需要解决一套房子,当时的北大一时解决不了,林毅夫只能和北大擦肩而过。

与北大擦肩而过后,林毅夫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面临两个选择:为官,还是做学者。

因为当时有两个单位向林毅夫伸出了橄榄枝,一个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任副所长,一个是国家教委国际合作司当司长。

最终,林毅夫选择坚持他的学术梦想,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担任副所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1994年,林毅夫结束了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和几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EER,这是第一个由归国学者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林毅夫任中心主任。CEER刚一成立,立即引起境内外媒体关注,被称为中国的“蓝德脑库”。

CEER自1994年成立以来,林毅夫参与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讨论,包括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电信体制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粮食和“三农”等重要改革政策制定……,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背后都有林毅夫的声音,林毅夫本人则被描画成“御用经济智囊”、“明星学者”等等。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2005年“五一”,林毅夫被评为全国劳模,他在颁奖典礼上说:“在境界上我与张秉贵、王进喜还有很大差距,得奖的意义激励远大于奖励。如果说非奖不可,那也是奖励我所代表的海归群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

2008年5月,林毅夫又多了一项头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这是他在1987年推掉世界银行邀请21年后,来到世界银行出任副行长,可以说是历史的巧合。

2012年,在世行的任期结束后,林毅夫回到了祖国。

2018年,林毅夫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019年再次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父亲去世,隔空祭奠

虽然在大陆的发展如鱼得水,但当年泅渡海峡的经历却为林毅夫带来难以言说的痛,那道窄窄的海峡,隔断了林毅夫的回乡之路。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亡故,林毅夫失声痛哭。因台湾当局的阻挠,林毅夫未能返台为亲送行,此事成了林毅夫终生的遗感。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过世,此时的林毅夫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潸然泪下。

悲痛之余,林毅夫立即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这也引起了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二十多年前尘封的往事再次成为报刊连篇累牍爆炒的话题。

林毅夫本想低调申请返回台湾奔丧,没想到竟引起台湾社会激烈的讨论。

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希望在父亲过世的时候,再次引起太多争议。我最希望能让我低调地回去看我父亲一眼,在他火化之前再看他一眼。台湾毕竟是我魂系梦牵的地方。”

林毅夫最终放弃了返台奔丧的念头,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陈云英怀揣林毅夫的亲笔悼父文飞抵台北,在林毅夫大哥林旺松的陪同下,前往宜兰县林父灵堂祭拜。

陈云英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林毅夫和女儿林曦则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布置灵堂,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直播方式参与父亲告别式,当林毅夫透过视频看到亲人和父亲的灵位时,失声痛哭。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林毅夫没有为父母尽孝,但为祖国尽了忠。

多年来,林毅夫非常体贴妻子,只要一闲下来,林毅夫就帮妻子做各种家务。一双儿女在林毅夫夫妇的教育下也是事业有成,儿子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女儿承继父业,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作。

谈到孩子们,陈云英乐得合不拢嘴:“儿子去美国留学时,穿了一件很大的北京大学的T恤,上面写着‘祖国万岁’,还有很大一面国旗。女儿跟爸爸的工作更接近些。家庭里面很多事情都是耳濡目染,有的时候身教重于言教。他们觉得父母哪些部分是值得敬爱的地方,他们会去学习和模仿。”

1979年,台军连长游到大陆,23年后被台湾通缉,此时已是北大教授

转眼间,林毅夫已经离开台湾43年了,当年他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台湾投奔大陆呢?

1980年,林毅夫在给表哥李建兴的信中,阐明了自己当年选择投奔大陆的心声:

“基于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认识,我觉得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选择方案。做为一个台湾人,我深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能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