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即将生效,中日产业合作迎来新机遇与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 深圳报道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11月2日,RCEP保管机构东盟秘书处发布通知,宣布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已向东盟秘书长正式提交核准书,达到协定生效门槛。根据协定规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对上述十国开始生效。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日前在公开论坛中表示,作为区域主要经济体的中日韩三国的企业应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增进合作,在市场开放中巩固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为区域经济复苏增长作出贡献。

恰逢11月4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盘古智库联合举办中日专家高端对话会,探讨中日产业合作的前景和未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日产业合作,包括供应链、产业链的合作,以及RCEP生效之后新形势下中日关系走向,是非常有意义的议题。

全球供应链变化下的中日经济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表示,观察2017年以来的中美经济冲突,逐渐从贸易向技术延伸,然后向从今年开始的供应链延伸。在中美战略竞争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供应链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内发生的,会是未来若干年里基本的趋势。

这种变化趋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的收缩,一些关键的供应链会更加强调在岸生产或者近岸生产;二是产业链的转移,这里面既包含市场原因,也包含政治原因。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日经济关系会受到哪些影响?

李巍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日本不愿意放弃中国的巨大市场,所以日本还是很积极地推动了RCEP的签署以及核准生效,这说明日本对RCEP还是比较积极的,但与此同时,在供应链重塑方面,日本和美国有一定的甚至比较强的共同利益诉求;二是中国和日本在东南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协调两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合作,这恐怕是中日两国最重要的课题;三是以中国为消费市场的日本跨国公司不会发生明显的产业转移,但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不是以中国市场为主的日本在华企业,尤其是一般性制造业,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转移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应该高度保护和支持日本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

关于中美“脱钩”对日本企业带来的风险,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志雄谈及了两个方面,第一,如果日本向中国出口使用美国技术或者设备生产的产品,可能违反美国的法律法规;第二,日本企业如果参加美国对华制裁的话,还可能受到中国方面的制裁,为了应对这些情况,日本企业必须迅速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的部门。

“随着中美脱钩进一步加剧,日本企业将被迫在中美之间两者选一。为了降低风险,一些日企正试图减少对华投资,并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国家,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此外,一些日企集团在中美分别采取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策略,尽量把中国和美国的业务分开,但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降低成本的国际分工利益。” 关志雄表示。

中日产业合作应迈向更高层次

具体从产业合作的角度来看,中日方面又面临着怎样的形势、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创新研究室主任贺俊表示,“从我在产业界调研的经验来看,在产业界有这么一句话,除了中国以外,最了解中国市场的就是日本企业和日本企业家。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做得最好的。”

贺俊介绍,过去40年,中国和日本产业链的合作整体上处于很高水平,日本在中国的海外法人数量是最高的,占日本在全球海外法人总量的29.6%,接近30%;从直接投资累计额来看,日本在中国累计的直接投资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中国利用外资总额国别排名中居首位。

贺俊指出,日本企业来中国投资,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要素市场,较低价格的劳动力,以及不断完善的产业配套,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进取心,不断在日本产业供应体系中替代日本的产业链。

贺俊认为,中日未来合作的机会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有需求而日本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日本在养老产业、医疗器械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方面都是全球领先的,中国对于生物制药、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都有很大的需求,关键是形成什么样的机制,让日本企业能够把比较成熟的产业转移到中国。

二是日本有需求而中国具有优势的产业,譬如,日本的通信产业在运营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在系统设备层面甚至包括终端层面,其实整体上是处于衰弱的趋势,而中国无论是在终端还是在系统设备层面,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中国一些相关企业有很强的动力进入日本市场。

三是未来产业。如果正视中国和日本的技术能力整体上处于接近的事实,在传统产业里日本和中国合作产业空间并不大,但在未来新兴产业里合作空间很大,可以依托各自的优势来共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贺俊表示,中日合作应该更多从数量到质量转变,从中方的角度,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市场,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从日方的角度,日本产业优势来自于封闭和合作的供应链,但客观上来讲,日本有些产业的发展过度封闭,通信产业最为典型,所以,日本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向中国开放,这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也指出,未来中日合作的新路径,需要更多考虑如何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重构中日产业合作的“新链条”,共建以中日为主导的全球创新“新中心”等。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