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清心不惧九秋霜

潼关,厚重的历史,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历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清心不惧九秋霜

历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清心不惧九秋霜

陕西省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四知堂

沿319县道一路东行,车缓缓驶入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瞬间,一座呈门字造型的高大石牌坊便映入眼帘,遒劲有力的“四知坊”三个大字熠熠生辉。牌坊的主人,就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古圣先贤——东汉太尉杨震。

“欢迎大家来到杨震故里,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穿越时空”,在声、光、电、影缤纷交错中,聆听他教书育人、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动人故事,感受那份博大的家国情怀。

杨震(约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潼关县)人。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圣贤书,是名震当地的大才子。他关切教育事业,二十岁以后,就自费开设学堂,传道授业,秉持有教无类、不论贫富,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因而被人们尊称“关西夫子”。大将军邓骘听说后多次召请他入朝做官,杨震都婉辞不受,故此邓骘更加钦佩杨震,遂举荐其为“茂才”,杨震见推辞不掉,只好答应。此时他已五十岁。

史载:永初六年(112年),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对此,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恍然大悟,深感惭愧,怏怏而去。这就是历史上的“杨震四知”,而杨震由此被人们称为“四知太守”。各地有关杨震的风物,也多以“四知”命名。昌邑县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杨震拒金的廉行,后来特地在他辞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知庙”,又称“四知台”或“辞金台”。

后来,杨震官至司徒太尉。汉安帝刘祜时,他因得罪宦官而被诬陷罢官,归乡途中悲愤交加,忧愤难愈,饮鸩而死。传说,杨震葬前十几天,有一丈多高的大鸟,飞到杨震灵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东汉建宁元年,汉顺帝刘保察知其冤,下诏为其平反,以礼改葬于潼亭。

廉洁乃为政之魂,勤政乃公仆之本。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都曾拜谒过杨震墓,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巡游潼关时曾来祭拜,亲自撰文以祭。仆射房玄龄也进曰:“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诗仙李白在《送杨燕之东鲁》诗中这样写道:“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对其评赞说:“行矣慎所游,恶草能败兰。”清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经过,感其忠廉,也曾下辇致祭。千百年来,历代政府、官民合作,不遗余力地修复杨震公祠,表达了后人对杨震精神的尊重和推崇,把弘扬杨震精神作为启迪官员、教化民众的有效途径。如今,杨震公祠已成为陕西省的廉政教育基地。

翻阅杨震后裔的人生轨迹,他的子孙们恪守“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相近的家规家训。以“杨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广东、河南、重庆,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杨氏后人为纪念杨震所建的祠堂,杨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国界。因此,杨震被公认为是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有“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满天下”之说。

历史给潼关及渭南留下了丰厚的优秀文化。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为我所用。四知村、四知街、四知公园、四知学校、四知廉政文化节……现在,潼关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寄托着对杨震这位古代清廉官员的缅怀与敬重。“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讲杨震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清白做人、厚道为人、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正因大家一代代口耳相传,小心翼翼地守护,让我们的家乡才有了独有的记忆。”在采访中,63岁的四知村村民冯巍感慨地说。

自杨震公祠2011年9月开放以来,在省、市纪委的大力支持下,杨震公祠陈列的展品和内容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这些翔实的史料和图文并茂的故事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为更好增强廉政建设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各级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理念,依托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全面深化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强化品牌支撑,逐渐形成全方位、多载体的宣传教育叠加效应,让后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先后编辑印发《汉太尉杨震》《杨震故里清廉潼关》等书籍1万余册,印制宣传手册,杨震家风理论文章“潼关杨震:清白家风传千古”入选省纪委《三秦家规》一书。

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排演的大型秦腔历史廉政剧《太尉杨震》在全省进行巡演,依据《后汉书》记载改编制作皮影戏《暮夜却金》,创作廉政歌曲《清官颂》、家风好故事微视频《我的外公外婆》、廉政小品《扶贫故事》、廉政公益广告《杨震传》和《走好每一步》等。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袁义达表示:“杨震以清廉正直的品德开创了杨姓‘清白传家’的家风。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也继承了这一性格和品质。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效法。”

“四知遗训家声远,三相流芳世泽长。”渭南师范学院梁建邦教授评价说,杨震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一个封建官吏的高风亮节,杨震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杨氏后裔和中华儿女,对后世在继承先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起着积极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采访结束后,我再次来到杨震先生的雕像前,伫立仰望。他身着汉袍,手持书卷,目视前方,那伟岸的身躯尽显儒雅与坚定。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傲骨何输千古玉,清心不惧九秋霜。杨震精神,穿越千年,流传百世,教育后人,鞭策后人,勤俭节约,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用权,廉洁从政,造福百姓。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李军郭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