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没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近期,人行的一篇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带来了强烈的反响:

不是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没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而带来最大反响的地方,并非是其主题相关的内容,而是一句“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不是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没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文科生太多到底会不会造成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确实有太多的争论。但是,我想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确实,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模式以农产品输出、劳务输出和低端制造业、旅游业为主,基本没有理工科大学生的“用武之地”,你在这些国家也找不到一所理工科实力强劲的大学出来。

然而,有那么一个东南亚国家,虽然很小,但是却成功地迈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东南亚、乃至全球热带地区的唯一发达国家:

不是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没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新加坡地标之一金沙酒店

新加坡

首先看看统计数据:

按照新加坡总人口561万来计算,2018年新加坡人均GDP突破了6万美元,达到6.4万美元。而同期美国人均GDP为6.2万美元,日本人均GDP为3.93万美元,新加坡厉害了,人均GDP超过美国、日本。同时,韩国人均GDP在2018年突破3万美元,新加坡人均GDP更是达到了韩国的2倍。
瑞士GDP总量超过7000亿美元,人均GDP高达8.3万美元;瑞典GDP总量为5500多亿美元,人均GDP为5.4万美元;丹麦GDP总量3500多亿美元,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可以发现,新加坡人均GDP低于瑞士,高于瑞典,和丹麦相近。
(来源:简易财经)

东南亚唯一迈过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新加坡,近三十多年在人才培养政策上,有什么特点呢?

新加坡政府一个重要的培养计划,就是对外国年轻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来新加坡读书(SM1、SM2和SM3计划),并签订协议,要求在毕业后长期留在新加坡工作(现在应该是6年),否则按严重违约处理。

而这个全奖项目在对于他国年轻学生的生源选取上有什么特点呢?

只招收理工科学生!

中国的学生就是这个新加坡政府全奖招生的第一大生源来源国,相信各位不少朋友或者子女也有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或至少知晓这个项目。

笔者上的初中,直到初三毕业的时候才知道,学校已经有3个人拿着全额奖学金去了新加坡了,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那个就是新加坡的SM1全奖招生项目。

笔者自己高中读的理科班,在高二那年,班上有几个同学“神秘兮兮”地参加了一个测试,等测试完了,才知道,那个就是新加坡的SM2全奖招生项目。

大学笔者也上的工科专业,大一军训那会儿,又有几个同学“神秘兮兮”地请了半天的假去参加了一个考试,等他们考完后,才知道,那个就是新加坡的SM3全奖招生项目。

接触过这个项目的人应该有了解,新加坡的全奖计划招生,有严格的协议要签订:如果违约离开新加坡,要交一大笔全额赔偿金给新加坡政府。实际上,这个项目就是为是要为新加坡自己培养新公民的,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只给理工科学生提供这个政府全额奖学金。

笔者自己也为两次错过这个机会懊恼不已(尤其高中那次),但有幸在硕士申请到了新加坡的那两所大学之一的一个大型工科学院(School of xxx and xxx Engineering),自费去读了。

一进去,观察了所在的工科学院的学生国籍构成,发现我自己的这个学院的学生中的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很少,和我一样的中国学生第一多,印度学生第二多,马来西亚学生第三多,其他国家和新加坡的本地学生零零散散的几个。

那么,新加坡本地人都去哪些专业了?

答:商学院最多,然后是法学院和文学院,再次是传媒艺术学院。

而对于这些文科为主的学院,首先新加坡SM全奖留学项目对这些专业不予提供;其次这些专业的学费也高于工科专业不少;最重要的,它们对留学生的招生指标也很有限。

当然,如果你是带资入场的商科、文科留学生,新加坡还是绝对欢迎的,也绝对有满足你读书和生活需求的相应服务的,比如那两所大学之一的商学院教学楼都不准其他专业的人进入,时不时就有各种跨国公司的实习安排过来供该学院独享。

现在回头再看,新加坡的这一个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政府奖学金政策真的是用的精妙,新加坡政府自己当然知道理工科读的苦,本土学生大多不愿意读,但国家要维持发达水平、要进一步发展,那怎么办?从国外招收理工科学生来!想直接来的,选拔后给全奖,并签订协议;本科毕业才想来的,也提供一个学费优惠计划(bond),只对理工科专业提供,条件也是毕业后必须服务新加坡若干年。中国的理工科学生的寒窗苦读素质,再加上文化相近,当然就是最优选的一个生源国;马来西亚(华人学生为主)、印度,也有此种特性。

当年新加坡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确实主要靠的是新加坡本土人的努力和李光耀正确的规划领导,大规模提供SM全奖项目是成为发达国家以后的事情;但是,新加坡还能维持始终是发达国家并还在多方位的发展(金融和实体,而亚洲另外一个自由港已经丢掉了实体),成为新加坡永居或者新公民的外国理工科留学生的绝对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文的这个论点确实是有意义的。

总结:新加坡本地人也更倾向于读商科文科而非理工科,但是,新加坡政府有意识地通过只给他国的理工科留学生全额奖学金并签订留坡协议,来保持本国的文科生/理科生比例平衡,不至于像其他东南亚国家那样面对文科生比例过高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控制办法。

诸位可以思考下,如果香港30年前就也开始像新加坡这样用全额奖学金项目,从大陆大范围的招收优秀的理工科学生并签订协议让他们留在那里工作,而不是仅仅只在那几年用全额奖学金掐尖那几个状元,香港的今天会不会成为亚洲金融和科技的双料中心港呢?

不是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没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