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先侨的报人报国

作者:沈卫星(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在广东几个经济发达的地市中,我独对江门陌生,为什么?在庚子夏日岭南特有的暑热里第一次踏足江门,便把心中的疑问抛了出去,当地人回答说:“江门人低调。”是这样吗?行走在这片濒南海、邻港澳的热土,虽然有着广东改革开放特有的喧腾,但的确好像多了一些沉潜。

江门先侨的报人报国

陈少白主编的《中国日报》

江门喜以“五邑”自谓,当涉及历史文化时更为常用,问其缘由,才知道原来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旧称四邑,鹤山并入后就合称五邑了。初识这里的历史、城乡、山水、人物、风貌、物产,自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如用一个字概括,则非“侨”莫属。

中国南方多侨乡,江门则被公认与潮汕、闽南、梅州并称四大著名侨乡。单说人口,江门有400多万,海外的江门侨胞也有400多万,广布122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内外两个江门”之说。人们大多知道当年横贯北美大陆的美国太平洋铁路主要由华工修建,但很少有人知道超过70%的华工来自台山和开平,并且让14年的工期一下子缩短至7年。江门先侨(对华侨前辈的尊称)就是在吃尽万般苦中创造了许多属于他们的成就。

江门先侨的报人报国

梁启超主编的纽约《中国维新报》

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我喜欢先从它的过去入手,最便捷者,莫过于去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看看。我自然首选“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进得里面,气象宏博,线脉清晰,史料富赡,实物多样,于我有很强的冲击力。馆藏的桩桩件件告诉我,五邑先侨们一次次蹈海越洋的大跃迁,持续时间之长,人数之众,故事之多,事件之重,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海外史上占有相当的分量。置身于由梦想、苦难、荣耀编织的海外创业史,不时生出万千感慨,任由自己幻化、想象、演绎一段段活色生香的历史场景。

江门先侨的报人报国

李是男等主编的《少年中国晨报》

随后,在江门各地行走中,看到新宁铁路、西式别墅、各式碉楼以及充满异域风情的村镇,不禁对先侨们当年反哺家乡的盛景浮想联翩;那些精美的祠堂、富丽的侨校、雅致的书馆、琳琅满目的侨刊等等,总让我流连忘返。我知道,这些在物质财富之上绽放出的精神之花,其实更能说明一代又一代五邑海外华人伤痕累累下的奋力崛起。

江门先侨的报人报国

梁启超

或许出于职业敏感,在五邑先侨中,我竟辨认出一众出色的海外办报人,这让我很感意外,生出马上要了解的冲动。

认识事物总要追溯一下源头的。那么不妨把时间推到160多年前,据考,1856年12月,就有一位开平的旅美华侨司徒源,在美国加州的萨克拉门托,创办了一份华文报纸《沙架免度新录》,可别小瞧,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纸。也由此始,《美洲日报》《世界日报》《华侨日报》《金山时报》等报纸在美洲、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纷纷创立,一时间,华文报纸有蔚成风气之势。我发现,在这批报纸中,来自五邑的杰出知识分子,不是参与主办,就是担纲主笔,成为一大景观。

江门先侨的报人报国

司徒美堂

早年间的华侨通常聚居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唐人街”,里面的各类社团和学校,都是为了让子弟念书成长,知晓中华文化。此外,最重要的华侨文化载体就数海外华文报纸了。不难想象,华侨们人生地不熟又缺乏资讯,需要通过报纸媒体,从祖国和家乡的语言中获知居住国和世界的消息,而牵念故乡、心属故地的他们更关注来自家乡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的信息。当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等也是需要侨报的重要原因,包括借此掌握一些就业、劳务、财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但如果从报纸创办者的角度看,由于当时的中国备受欺辱,苦难深重,这些五邑报界同人一定怀揣重要使命,要在当地特别是欧美强势舆论和话语霸权中为自己挣得一点发声空间。

随着对这段报人报史认识的逐渐深入,一根鲜明的红线愈益凸显了,那就是五邑先侨知识分子所创办的报纸,在带着“睁眼看世界”的渴望的同时,不仅异常关心国是,更是热心以报报国。简单梳理后,我发现有两个时间段尤为突出:一是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二是抗日战争时期。

先说第一个时期,华侨当年在海外创办报纸可谓风云际会,那时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展开。身在异乡的五邑报人提笔而起,自觉把报纸的宣传动员当作救亡图存的武器,为国内革命志士、革命主张和革命行动摇旗呐喊,包括在募集经费等多方面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侨报不仅大大加强了海外各地华侨的交流,表达和传播了华侨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浓浓深情和急切的报国之心,也在启蒙旧智、移风易俗、鼓动进步等方面,有着切切实实的成效。

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五邑报人——陈少白。在海外华文报纸众多的杰出创办人和主笔中,他是佼佼者,早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就是孙中山先生的知己,与孙中山、尢列、杨鹤龄被清廷并称“四大寇”。1900年,他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民主革命派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亲任社长兼主编,“文思敏捷,辩才无碍”的他,以报纸为阵地,针砭时弊,发表了许多很有影响的文章,为初期的民主革命宣传发挥着“笔阵千军”的力量。在他亲自撰写的《中国报序》中称:“欲借此一报,大声疾呼,发声振聩,中国之人尽知中国之可兴,而闻之起舞,奋发有为也。”从创刊开始就倡言:“大抵以开中国之风气、祛中国人之萎靡颓庸,增中国人兴奋之热心,破中国人之拘泥于旧习,而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以兴。”并力倡“救国保民”“复兴中国”。在后来众多海外华文报刊和印刷品中,这份报纸被誉为“革命党机关报之元祖”,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日报》的揭纛,一大批由五邑先侨创办的报纸相继问世。1909年,李是男和温雄飞、黄伯耀等一批台山籍华侨青年在旧金山出版了《美洲少年周刊》,后来扩大为《少年中国晨报》,成为美国同盟会的机关报,这家报馆以其犀利的言论和鲜明的革命立场,与各种保守、腐朽的思想和势力展开论争,成为海外华侨扩大和统一民主革命思想的鲜亮旗帜,直到抗战期间财务拮据,仍由总经理个人垫支增出《抗战画报》,免费赠阅,以唤起海外华人全民抗战的决心。再来说说恩平华侨郑振秀在加拿大主办的《大汉公报》,台山华侨梁朝杰任主笔的旧金山《世界日报》,鹤山华侨陆佑出资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晨报》等等,在宣传革命思想上,各展其长,可堪翘楚;台山人伍盘照则是美国旧金山《中西日报》的总经理兼总编辑,曾免费印刷并发行民主革命家邹容的《革命军》一书;恩平人唐琼昌1902年在美国创办的《大同日报》,在后来的革命党人刘成禹主持下,表现出强烈的进步倾向……新闻史告诉我们,报纸从来离政治最近,这使我想起马克思改造世界的人生理想,就是其报刊使命观的根本由来。从这些报人来看,为了改造民族命运,那时的版面其声其势,一定如烈火烹油,在成为革命思想播火机的同时,自身也在华侨中影响日炽。

五邑报人中,不能不提到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就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杰出代表——梁启超。那天在江门的新会茶坑村,天气溽热,然而身处梁启超故居,却是清风穿堂,凉爽宜人。以前看过天津等几处梁启超故居,这次回到伟人生命的起点,想象、探寻着这座墨痕斑驳的偏远之宅,何以让普通乡子一飞冲天成长为旷世才俊,早年埋下的什么种子孕育了自明代五邑硕儒陈献章以来第二位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也思考他笔意醒豁、纵论天下的思想文字与声名远播的办报办刊经历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茶坑故居的布展是精心的,我边看边思绪翻飞,不觉来到《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展板前,这可是梁启超海外办报的起步之作,1898年8月维新运动失败后,他东渡日本,泛游欧美,期间与华侨过从甚密,认识到宣扬新知、培育“新民”要用传播的力量才能影响更巨,于是在旅日华侨资助下创办了这两份著名的报纸,并立刻声名鹊起。后来他到檀香山游历时,作为革命报人,深感报纸宣传作用的重要,便不遗余力在华侨中大力倡议鼓动兴办报纸。不日,《新中国报》、旧金山的《文兴报》、纽约的《中国维新报》等接踵创刊,他或任主笔,或当主编,干得不亦乐乎。展室中,一张表格吸引了我,上边统计他一生用过的笔名竟多达20多个,我想,在海外办报办刊时,一定也用过其中的不少吧。虽然极想细细地从展览内容中管窥他在海外办报时的思想和文字,但时间不允许,只能留待以后到他的文集里翻阅那些灵魂狂放、血脉奔涌、挥洒恣肆的篇章了。

在华侨所立的七大功勋中,“革命报刊的创办者”赫然在列,无疑,华侨是辛亥革命宣传的主力军。仅从江门先侨来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曾留下他们鼎力支持革命的佳话,而阵容整齐的五邑报人支持、宣传革命的事迹和渊源更是清晰可见。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898年到1922年间,五邑先侨创办或参与创办的报刊达26种以上。他们办报积极性高涨,参与创办的大量革命报刊,均热情宣传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主张,迅速聚集起爱国热情,在动员推翻腐朽专制、追求民主进步中,其功至伟。这时我想起孙中山先生曾有一句深情的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而五邑报人的报国行动不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吗?

而到了抗战期间,海外五邑先侨的报人们以笔墨爱国,以报纸报国,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后,这些报人迅速将消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美洲、澳洲及东南亚等地的广大侨胞闻风而起,纷纷建立各种抗日团体,通电声讨日本侵华罪行,组织大规模游行。在调动广大海外华侨抗日救国热情、捐款捐物、募集救国款项、鼓动华侨青年回国参战等方面,五邑报人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在已有的华文报刊基础上,又新办了不少报刊,以适应更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

侨界有云:“南洋有个陈嘉庚,美洲有个司徒美堂”。后者作为新中国成立之际受毛泽东邀请回国出席新政协和开国大典的著名美洲侨领,曾有着无数支持革命的传奇壮举。抗战时期,司徒美堂与旅美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纽约“筹饷总局”募捐达1400万美元。他也是五邑先侨报界的掌门人,仅说当年他与人一起创办的《纽约公报》吧: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分裂的危险,他发动《纽约公报》、旧金山的《世界日报》、加拿大的《大汉公报》、古巴的《开明公报》等10家华人报纸,共同发表了《十报联合宣言》,提出“反对分裂,反对内战,反对破坏抗战”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勿忘国耻,团结起来,一致抗战,直到最后胜利。1945年他又联合美洲各华侨报界发出著名的《十报宣言》,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还政于民”的政治主张。

其实,这个时期活跃在海外报坛的五邑报人还有不少,如台山人雷石榆在日本创办《东流》月刊,开平人司徒赞在新加坡创办《新侨周报》并在雅加达《工商日报》《时报》任主编,恩平人唐明照等在美国创办《美洲华侨日报》等等,都着重宣传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分裂,反对投降妥协,同时也大量报道了国内的抗战消息。不难看出,这批报人虽身居海外,却同样怀抱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自觉站到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风口浪尖,其心其志可敬可颂。

在翻阅江门华侨故事图册时,我的目光被一块泛黄虫咬的侨报版面所吸引,字太小,需用放大镜来辨认。原来它报道了这样一段历史:当年广大华侨深切认识到孙中山“航空救国”的意义,纷纷资助在美国各地创办航空学校,包括1931年创立的波特兰航空学校、1932年创立的纽约华侨航空学校和1933年创立的旧金山航空学校等等,其中不少五邑籍学员学成后纷纷回国,服务于抗战中的中国空军。后面附有一篇“中华航空生前方杀敌记”,报道了五邑籍空军奋勇歼击日军敌机的故事,这里摘录一则:“张益民君,开平人,乃自费留美航空毕业生。1934年同本校一届毕业生黄子沾、张锡庭、谭国材、林联清等,一齐归国。年前离粤北上,旋奉驻防太原,此次倭侵太原,张君驾机与倭机战于空中,不下10余次,皆能奏凯而回,其最著者,奉命炸毁津浦路敌桥,同时炸毙敌军数百。后奉令移防另线,途次遇我机三架被敌机数十架追击,张君遂迎头与倭机战,击伤敌机数架。敌怒,并舍追我三机,将张君之机包围,卒因众寡悬殊,当时殉国。”从这篇报道中,看到不少航空生牺牲时才20岁出头,唏嘘之余,不胜感慨。史料记载,正是由于这批侨报对国内战事的报道和宣传鼓动,世界各地华侨的爱国抗日情绪高涨,纷纷捐献义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和全国各地的抗日斗争,不少华侨毅然回国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由此可见当年报纸的巨大动员力、影响力,有力促动了海外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头时义无反顾地万里赴戎机,尽忠保家国。

我难以对五邑先侨的报纸、报人、报国一一尽列,围绕它们一定还有很多的故事。我在想,那个时代,是家乡什么样的种子使然,抑或出洋后由何种因子触发,才让五邑侨界拥有如此众多热爱新闻传播的海外办报人?开头提及的五邑人的低调,与报业本身的高调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些都为我留下了众多值得深究的谜题。但有一点肯定无疑,即作为一代精英知识分子,虽处山海之远,却以报人使命为职守,以家国命运为主题,用手中之笔维护海外华侨华人以至中华民族的尊严,书写海外侨胞创业的动人篇章。尤其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一路走来,他们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活动场景,提供了另类历史记录,付出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实际行动,彰显出“新闻救国”坚实而正义的足迹。岁月的列车呼啸而过,曾经持久辉煌的报纸,如今逐渐走向老迈、衰微,但变化的时代里总有不变的风景,办报理想和优质内容在新型媒体终将永驻。所以,那一次次与祖国心遥契、脉同搏、歌哭与共,在海外舞台发出民族声音,讲述爱国故事,实现思想动员和精神凝聚的报人报国新闻道路,在中国报纸历史光谱里闪烁着属于自己的亮点,并应当被今天的中国新闻事业时时铭记,以启来者。

这次偶尔的报海钩沉,不料成为我此行的一大收获。临别江门,面对这片土地,平添了一份尊崇,面对五邑先侨的报人报国,默默送上一名后辈报人的敬意。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1日14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