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程靓
编辑 / 杨洁
7月13日晚间,特海国际控股(以下简称“特海”)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计划以介绍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图源/视觉中国
据悉,特海是今年5月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获豁免有限公司,为海底捞的全资附属公司,主要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外地区从事餐饮业务。
在7月11日晚间,海底捞就发布公告称,考虑将特海股份进行实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并以介绍上市方式于港交所主板单独上市的可能性。在完成建议分拆后,特海将不再为海底捞的附属公司。
海底捞方面表示,建议分拆将使集团发展及策略规划更具针对性,并能更好地分配资源至各自的业务,同时保留集团与分拆集团将拥有独立的募资平台,可直接进入股权及债权资本市场,更有利于二者现有运营及未来扩展。
如果分拆顺利,特海将成为实控人张勇手下继颐海国际、海底捞后第三家上市公司。不过,从K线图走势来看,自去年2月创下85.78港元的高点后,海底捞股价开始一路下行,截至7月15日收盘,海底捞报16.02港元/股,跌幅4.07%,总市值为892.95亿港元,距离峰值4428.15亿港元已蒸发近80%。
海外业务仍陷巨额亏损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1年收入计算,海底捞是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也是国际市场上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
海底捞的海外业务要从其2012年在新加坡开店讲起,随后它开始进军美国洛杉矶、韩国首尔和日本等市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在全球开设1443家直营餐厅,其中有114家位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其他海外市场。
虽然海底捞在海外的扩张速度远不及国内市场,但因为其高客单价,它在此前也借助其打开了高利润的想象。
疫情缓解后,海底捞的海外业务也逐渐恢复,但相比之下营收占比仍较低,这部分业务在2021年收入27.22亿元,占总营收的6.88%。根据财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海外餐厅的人均消费为197.9元人民币,相当于公司平均值的1.9倍,中国大陆一线城市的1.8倍。并且,2020年至2021年,海底捞在国内一、二、三线城市的人均消费均下降超4元的时候,海外餐厅却人均逆增5.3元。
据悉,特海及其附属公司主要于大中华区以外地区从事餐饮业务。根据招股书,特海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国际性的中式餐饮品牌,并在全球传播中式饮食文化。凭借海底捞品牌、国际餐厅运营经验及市场机遇,特海的餐厅网络已经由2019年初只有5个国家的24家餐厅,发展至2022年3月31日11个国家的97家餐厅。
不过,海外门店的翻台率却整体偏低。自2020年年初以来,特海整体翻台率由2019年的4.1次/天下降至2020年及2021年的2.4次/天和2.1次/天。而在2021年,其内地餐厅的翻台率整体为3.0次/天。在疫情影响下,特海的总客流量也由2019年的20.77万人次下降至2020年及2021年的9.63万人次和10.19万人次。
因此,从招股书来看,目前被分拆的特海还处于持续亏损状态。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特海实现营收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和1.09亿美元;录得亏损3302万美元、5376万美元、1.51亿美元和2850万美元。
同时,除了存在不同地域市场用餐喜好及文化融合等问题外,特海还面临有较大的流动负债净额及负债净额,需要持续融资等财务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特海的流动负债净额为4.32亿美元。
不过,海底捞还是对其更多地表示出了乐观态度,认为由于中国文化的日益普及和对中餐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为本土顾客量身定制的中餐不断创新和适应,行业仍有巨大的增长机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国际中式餐饮市场将由2021年的2611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409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9.4%。
海底捞求变,要靠海外市场?
据媒体报道,特海此次采取的是“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意味着一是将股份直接分给海底捞现有股东,而非由海底捞直接控股;二是不发新股、不融资,上市只是为了增加流动性,缩短上市流程,最快实现IPO。
不过,也有投资者在雪球平台上指出,这种分拆未必能为子公司带来流动性,若流动性不足,子公司未来融资依然需要依靠母公司的渠道。
对于目前股价、市值都大幅缩水的海底捞来说,分拆的消息或许也能给其低迷的股市表现注入一剂活力。7月12日和7月13日,海底捞就分别以1.50%和4.93%的涨幅收盘。但到了7月14日海底捞又以2%的跌幅报收。
“海底捞其实是在分拆业务上尝到过甜头的。比海底捞早上市的是做它火锅底料的颐海国际,也跑到了行业的前列。但从当前的规模来看,海底捞海外业务还处在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并且对于注重服务的海底捞来说,接下来对于人力的投入是会更高的。”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财报显示,2021年,海底捞全年营收411亿元,同比增长43.7%,但是其年内亏损额却高达41.6亿元,几乎等于其2018年~2020年的利润总和。而在去年6月的内部交流会上,创始人张勇的发言似乎就预示了这一惨况,只不过对于海底捞来说,大规模扩张带来的阵痛还没有过去。
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分别新增363家和299家,新开店数量接近2019年的门店总数。到了2021年年底,海底捞门店总数为1443家,年内关闭了276家,其中有260家永久关闭。
在反应过来盲目拓店的失误后,海底捞开始推行“啄木鸟计划”,大批量关闭绩效不合格的门店,同时,管理层也开始进行频繁的变动。在张勇妻子舒萍和第二大股东施永宏辞任不久,张勇卸任了CEO职务,由杨丽娟接任。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曾表示,张勇之前对市场“误判”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非典疫情后市场有过快速反弹的情况来看,海底捞也会有抄底成功的可能。但今时不同往日,此时的海底捞可能也难以再同当年创下“火锅茅”辉煌的自己相提并论了。
除了主营火锅店业务外,海底捞也在不断探索第二增长曲线,孵化了十八汆、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等中式快餐品牌,不过收效都不大。实际上,海底捞的颓势也早有显现。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海底捞翻台率分别为5.0、4.8、3.5、3.0,逐年下滑。而火锅市场的竞争却日益激烈,2018年至2020年,巴奴营业额增速保持在每年15%~25%,且其客单价高达160元~180元,门店的翻台率也有4.5~5.5。捞王和七欣天虽然翻台率不及海底捞,但客单价比海底捞高出了15元~30元。
“如果海外业务还是亏损的状态,其实分拆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受疫情影响,整个餐饮业都遭受了很大的打击,现在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恢复,海底捞可能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保命、活下去的问题了。”鲍跃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