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馋味记
在馋爷的印象中,米其林星级餐厅意味着,高雅的用餐环境,细致的餐具摆放,精致(却吃不饱)的菜品,以及令人望而却步的价格。
而说到大排档,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杂乱无章的桌椅,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了市井烟火气。
从没有人会把“大排档”和“米其林餐厅”划上等号。
然而,新加坡一家2平米的街边档口,凭着一碗不到20元的港式油鸡饭,摘得了米其林一星。
这个摘得米其林星的档口,名为“了凡”,就隐藏在新加坡牛车水,一座大厦2楼的某个角落。这是一片汇集了百来家档口的美食“江湖”。
在这片美食江湖里,你不必担心找不到这家小店,因为排队最多的那家,一定就是它。
小店每天上午10点半开业,但往往是没到9点半,在店门口排队的人就饶了好几圈。睡眼惺忪的大爷大妈刚走,慕名而来的游客又纷至沓来。
穿越排队的人群,来到档口,只见一个精瘦的小个子男人,麻利地剁着油鸡。任外面熙熙攘攘,他只专注于自己手头的活,头都不抬一下。
正是这个男人,用了30多年的时间,做出了食客们赞不绝口,摘得米其林一星的港式油鸡饭面。他,就是陈翰铭。
陈翰铭1965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农村家庭。
从小,他就要操持家务,帮家里人做饭。做久了,他对做饭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兴趣,成为一个厨师的想法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因为家里穷,陈翰铭15岁就辍学了,他带着“成为一个厨师”的梦想,跑去新加坡的一家香港酒楼谋求生计。
当时年仅15岁的陈翰铭,体格非常瘦小,连铁锅都颠不动,只能从在后厨打下手开始。
洗菜切菜、刷锅倒泔水,即使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他依旧干得比谁都勤快。“在后厨多待一会儿,就多一点机会看师傅怎么做烧腊,我也可以多学一会儿!”
陈翰铭的踏实肯干,感动到了酒楼的香港师傅,就把制作港式油鸡的手艺和配方教给了他。
出师后的陈翰铭,心心念念地想成为一个厨师,做出顾客喜爱的美食。
带着满腔热情,他在牛车水大厦找了个便宜的摊位,以从香港师傅那学的港式油鸡饭面为招牌,开了这家“了凡”小店。
可是,在人来人往的牛车水大厦,他刚开业的档口却门可罗雀。之前定的每天卖出30只油鸡的目标,往往一个星期才勉强完成。
“我就是按照师傅教我的方法,一五一十地按照配方制作的油鸡呀,这么正宗的港式油鸡为什么没有人来吃呢?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陈翰铭每天都在档口琢磨这个问题。
好不容易来了几个食客,陈翰铭就会在他们吃完后,拉住他们东问西问。“这个油鸡好不好吃?合不合你口味?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从顾客口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追求正宗的港式做法,却忽视了新加坡人的口味。
于是,陈翰铭开始了一又一次的改良。每天凌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他就穿上白色厨师服,守在滚烫的烤炉旁。
新加坡常年湿热高温,在这个2平米的小店里,更是异常闷热。在别的老板背心短裤上阵的时候,陈翰铭坚持常年穿着白色厨师服。
“穿上了厨师服,即使只是这么个小摊,也要有对这份职业和食物的尊重!”带着对职业和食物的敬畏感,他开始每一天的工作。
从挑选鸡种到烤制油鸡,每个步骤,陈翰铭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所有的努力,只为了做出最合口味的产品。
普通鸡肉的纤维较粗,口感很柴,陈翰铭就选用马来西亚的嫩草鸡,而且他亲自挑的鸡必须是肥瘦适中的。
把鸡处理干净之后,他就把鸡放入醇香浓厚的老汤里,慢火煨煮20分钟。捞出后过一遍冰水,刷上一层又一层的秘制酱料,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懈怠。
烤油鸡,最考验火候的拿捏。火候太过,鸡肉发干发柴,会失去鲜嫩口感;火候太浅,油鸡本身的原味则不能完全释放。
为了掌握火候,陈翰铭多次在烤鸡刚出炉的时候,就直接用手背去触摸,只为快速感受烤鸡的温度。所以,他的手已经被烫出了数不清的脓包。
经过30多年的历练,他掌握了恰到好处的火候,他烤出的油鸡,鸡皮赤红油亮、香脆可口,鸡肉滑嫩不油,酱香四溢。“我必须保证每一只油鸡的品质。”
搭配油鸡的米饭和面条,也不能含糊。经过多次试验,陈翰铭选择了泰国香米,一碗颗粒分明、香气扑鼻的米饭,搭配上酱香浓郁的鸡肉,才相得益彰。
对于面条,陈翰铭一直坚持手擀,并在揉面时加入碱水,让面条更加Q弹有劲道。
“哪怕只是一个小摊子,我也要拿出专业的态度,做好每一份油鸡。”带着这样的态度,在一次次的尝试和调整中,陈翰铭做的油鸡饭,渐渐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人们口口相传,来这吃油鸡的食客越来越多,陈翰铭的“了凡”小店也越来越有名。
2016年7月,陈翰铭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
电话那头,一个庄重的声音说道:“您的油鸡饭获评米其林一星,请您来参加米其林指南颁奖典礼。”
“真的吗?你不是在开玩笑吧?米其林怎么会来我这个小摊子?”陈翰铭反复问了好几遍,生怕对方搞错了。
评委非常认真地告诉他:“我们评的是你的美食,不是你的店。”100多年来,被称为全球“美食圣经”的《米其林指南》,第一次将米其林星给了一个路边小档口。
颁奖典礼当晚,陈翰铭换上一身整洁的白色厨师服,在外面套上一件咖啡色外套,对这个厨子来说,这身穿着已是十分隆重了。
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坐着地铁去了晚宴现场。一如他做的油鸡饭面,没有精致的摆盘,平凡又简单,却饱含着风味。
站在台上的他,兴奋又局促地接过,象征着美食界最高评价的红色《米其林指南》,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
他回想起,刚入行时,带他的师傅曾告诉过他:“做厨师,能给予你最高评价的就是米其林。”
但那时的他,深知自家店铺简陋,根本就不够格登上米其林。“即使与米其林无缘,但这并不影响我用心做好每一餐,每个顾客就是我的米其林美食侦探。”
这份用心,最终让他获得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荣誉。
但是,刚颁完奖,他马上又套上外套,匆匆坐地铁回家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获奖了,明天可能会有更多的顾客来吃,可不能让他们等太久,不能让他们失望。
有了米其林星的光环,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了,每天的油鸡供不应求,但陈翰铭只肯从150只加卖到180只。
“我的精力就这么多,油鸡做得太多了,一定会影响口感的!”陈翰铭不愿为了提高销量,而牺牲油鸡的品质。
有记者问陈翰铭,做油鸡的秘方是什么,为什么能让米其林给出一颗星的评价?陈翰铭只是憨厚地笑着,然后摆摆手,表示回答不出来。
其实哪里有什么秘方,天下没有绝对一流的食物,只有绝对的用心。陈翰铭只是三十年如一日,用心做好手头的每一只鸡,保证自己的食物符合食客的口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