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显成效 村民生活“好花红”

内容摘要:2021年,楼纳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多措并举,成功探索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取得成效。

楼纳村位于义龙新区顶效街道,全村国土面积42.6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1339户5289人,居住着布依、苗、汉等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占72.4%,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

楼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和牵挂的村寨。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对楼纳和全州人民寄语深深的祝福,祝福大家生活“好花红”,日子越过越好。如今,总书记的寄语在楼纳和黔西南大地变成现实。

党建引领

夯实发展基础

今年以来,楼纳村党支部聚焦乡村振兴工作,将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考在平常,党建工作落地有声。配强干事创业班子,换届后,村两委成员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4人,35岁及以下3人,女性2人,班子年龄、学历“一降一升”成效明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党支部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制定支部党建工作清单、学习计划,将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作为党员必修课,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为支部党员补足思想之“钙”。培养乡村振兴“土专家”,楼纳村党支部积极争取各级技术服务到村指导,“手把手”“一对一”传授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并用好“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累计开展培训24场,培训900余人,部分党员、群众成了生产一线的“土专家”。

多措并举

提质美丽乡村

楼纳村从努力点亮村寨颜值到提高村寨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再到提升村民素质,持续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颜值,乡村振兴底色越擦越亮。“洗脸”村寨环境,深入开展庭院、道路、河道、村庄综合保洁工作,大力开展村道沿线、河流沿岸、活动场所、农户庭院、房前屋后的美化、净化工作。楼纳河道改造和整治3300米,建设垃圾池5个,配置垃圾箱300余个、垃圾清运车3辆,配备环卫工人11名。“洗牌”基础设施,共硬化(油化)进村、入组、串户路65公里,全村20个村民组全部通了水泥路。改造民居239户。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公司在楼纳村建设了基站,架设通信光缆30余公里,通信信号实现全覆盖。修复9.8公里灌溉沟渠,在建产业机耕道4.4公里,河道治理700米。建起了300平方米村办公楼,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洗礼”村民素质,对“良好家风、和睦家庭、干净庭院、诚实守信、致富能人、好媳妇”进行评选,身边好人、创业能手不断涌现、孝老爱亲蔚然成风。近年来相继获得了“贵州省十佳法治文化阵地”荣誉称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全村家庭和睦,治安良好,邻里和谐,无上访户,无刑事案件。

多管齐下

做强富民产业

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产业兴旺是基础。楼纳村坚持以增加村民收入为核心,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不断夯实富民产业。进一步加大种养业力度,兴办养殖场2个,规模养猪、牛、羊户在20户以上;种植枇杷800亩,晚丰梨、黄花梨3000亩,高粱2000亩,百香果300亩,中药材260亩,优质水稻500亩,蔬菜200亩,花卉200亩。同时用好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400万元,建设喷灌设施系统、冷库和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完成岩溶治理15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21平方公里,治理楼纳河781.4米。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40237.35亩,实施退耕还林687.84亩,大苗造林1876亩,果树种植3154亩,全村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57%提高到2021年的75.6%。进一步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种植、养殖,签订农产品生产收购协议,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户进行全面、深入、精准对接,实现产销一体化融合。2021年订单种植高产值作物4360亩,有效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村民收入。

文旅结合

做精农旅品牌

楼纳村充分发挥现有产业、绿水青山和传统特色文化等资源优势,集中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的特色农旅品牌。农特产品挣到了外汇,绿缘花卉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化推进兜兰、贵州春兰及紫香兰、文星兰等10多个品种的种植,年产兰科植物300余万盆,不仅打通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渠道,同时还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国。乡村旅游留住了客人,在进一步提升原有农家乐、文化广场、观光木栈道、楼纳河道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在大冲成功打造了一张旅游名片——楼纳趣村。义龙投资公司借助建筑师公社设计,对大冲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了趣村景区,景区项目齐全,有烧烤区、露营区、餐厅、书店、农耕体验园、酒店,成了露营绝佳地。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村里加大对传承百年的“交手唢呐”“联手二胡”、高台舞狮以及苗族、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歌舞、刺绣、服饰、饮食文化的提质升级力度,以文化兴村、以艺术富村成了楼纳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又一特色。“这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太绝了”“山歌太甜了”“小吃味道太美了”……来过的客人纷纷称赞。民族技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还成为吸引和留住游客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益,2021年全村仅这项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

作者:特约记者 韦贞茂

主题:牢记嘱托闯新路 满怀信心向前进 ——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主题:辉煌四十年·奋进黔西南 ——君品习酒杯征文

(责任编辑 姚廷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