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新加坡出台高糖饮料广告禁令,我国是否应该效仿?
文/吴其伦
为了遏制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趋势,新加坡卫生部于8月11日公布了一条法案:从2023年底起,新加坡境内禁止对高糖、高反式脂肪的饮料进行广告宣传,被限制的饮料包括奶茶、调制果汁以及泡泡茶等。
具有带头作用的保护法案,是基于新加坡不得不解决的社会健康问题。
新加坡颁发此法案并非一时的头昏脑热,而是对整个国家社会健康情况的严格考量——新加坡是一个用糖量极大的国家,高糖饮食是一件极其普遍的现象。如今的新加坡每年有千余人因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而截肢,而因为糖尿病而引发的或大或小的伴随性疾病患者更是不计其数。并发症与免疫下降是糖尿病的最可怕之处,新冠疫情爆发后,据研究表明,身患糖尿病的患者比他人更容易感染病毒、更容易成为重症、更容易死亡。
在这样的现实下,新加坡卫生部估计:未来每三个新加坡国民中就会有一人患糖尿病,糖尿病是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健康问题。
于是,新加坡即将禁止奶茶果汁等广告宣传的法案应运而生。
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新加坡此举不是禁止饮料,而是禁止对饮料进行宣传。
高糖摄入所带来的危害已经被全世界重视,很多国家已经设置了“含糖税”。抗糖,将为社会抵抗未知传染病增加一道防线。
但随着广告媒体的各路营销,高摄糖的危害被人逐渐忽视,这一点在我国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奶茶大国,走在街市上,许多男男女女都手捧一杯奶茶,这在年轻人群体中格外多见。商家推出了各种包装与口味来蛊惑人们购买,如迷你杯的、大桶装的、双人喝的……不胜枚举。
此外,商家还搞出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说,这无疑是增加了没有必要的仪式感,这些被营销过后的饮料很容易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小视频的大行其道,信息已经爆炸,新事物传播的速度超乎人想象,那些迷惑性、诱导性极强的饮料营销广告早就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于是,人们开始闭上眼、堵住耳,专心地随大流摄糖。而饮料所带来的后果统统被忘记,等到病发时已经为时已晚。
患糖尿病不仅折磨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增大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因为糖尿病是纳入医保的)。不能说糖尿病都是饮料营销惹的祸,但那些诱导性强的广告难辞其咎。
所以,新加坡此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应该尽早出台相关政策遏制此类产品的宣传。
不可否认,新加坡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而我国如今恰好缺少相关立法。我国是时候作出行动了——截止到2022,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9.7%以上,去年我国糖尿病报告患者人数达140.9百万人,较前年增加了537百万人,占全球报告患者总人数的26.2%,据估计,我国我国糖尿病患者在2030年和2045年将持续增长至164.1百万人和174.4百万人。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的总糖尿病患病情况与新加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是因为我国人口多,二是因为国民重视度低,三是诱导性强的营销手段已经大行其道。所以,开启限制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不止是高糖饮料,其他健康领域也应该出台广告禁令。
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不仅仅是高糖饮料,还有烟草、酒类。
先说酒类。常年饮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陡增,而各式酒类尤其是白酒却被各种营销,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有壮阳说、滋阴说、驻颜说、美容说、健体说……种种欺骗性话术可谓层出不穷。有多少人信以为真?有多少青少年被引入歧途?无法估计。
再说烟草。烟草的危害便不必多说了,随便百度一张“吸烟者的肺”便可以得到答案。其他国家的烟盒上都印有焦黄的牙齿、漆黑的肺部,但我国的烟盒却一个比一个精美和精致,这在某种程度上无疑起到了诱导作用。况且近些年来,电子烟的营销可谓甚嚣尘上。
所以,这些非健康领域都应该尽快出台广告禁令。人们可以喝酒,可以吸烟,可以高摄糖,这是个人选择。但是,具有诱导性的广告却不可以有,它会麻痹人的耳目,让人陷入其中甚至无法自拔。
从烟草广告,到白酒广告,再到多糖食品广告,每一次禁绝的一小步,都是民众健康提升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