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 东莞有数千亿资金需求

东莞交通建设总投资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今年是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动之年,数千亿元的资金需求,为金融机构带来无限的商机,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从今年东莞市委“一号文”开始,到3月中旬的“金融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推进会”,东莞都在释放出一个信号,立足产业金融定位,东莞将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合作,包括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重点吸引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知名创投风投机构落户,争取人民币N R A +账户的创新应用,打通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的融资通道等等。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顺畅的资金流动就是布满经济部门的血管,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供血作用。东莞如何用好金融工具?

锁定产业金融定位

3月中旬,“金融助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推进会”举行。东莞市副市长刘炜细数了东莞的资金需求。

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围绕“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将有一大批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上马。特别是地铁建设将全面掀起高潮,1号线启动建设,加上穗莞深、佛莞城际轨道以及赣深、深茂等铁路的建设,东莞在交通建设方面总投资将突破1000亿元。

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目前正在建设或者计划年内动工的产业项目有200多项、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近400亿元。此外,还有一大批预备项目处于储备当中或正在洽谈。

“这些将形成数千亿元的资金需求,均离不开广大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刘炜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是东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新时代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时期,诸多领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规划涉及三方面: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量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当下,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因而产业金融是东莞金融发展的特色,也是优势所在。这一次会上,东莞方面也透露出,立足产业金融发展目标定位,东莞将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合作。例如,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重点吸引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知名创投风投机构落户;持续壮大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东莞板块”,支持一批创新型企业赴“科创板”上市;先行先试争取人民币N R A +账户的创新应用,打通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的融资通道等。

固本强基

金融助力大湾区建设,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它们具有资金流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对活跃和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扶持作用。近年来,东莞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持续增强,涵盖了除保险业外的金融业主要种类。近年更先后组建东莞金融控股集团、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资产规模合计超6700亿元,以东莞银行、东莞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银行机构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合计超1/3,东莞银行的上市申请也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

东莞金融控股集团(简称“东莞金控”)是东莞2016年组建的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合计超6700亿元。借鉴的是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等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东莞“国资委-金融控股平台-下属金融企业”三层管控架构模式。

2018年下半年,A股市场不少上市公司出现股权质押风险,东莞的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当前10月19日,由东莞市委市政府牵头,总规模达50亿元的上市莞企发展投资基金火速落地并展开运作。根据公开信息了解到,这只基金是全国地级市中首只成立并完成备案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其中东莞金控就是股东方之一。也就是这一次,让大众对东莞金控这一家金融巨无霸有深刻的认识。截至目前,共有5家上市公司获“纾困”。官网资料显示,东莞金控瞄准“金融+产业”的发展定位,为东莞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另一家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定位为创新创业和科技发展领域的产业基金运作平台、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以及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东莞市科技、金融、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对标的是深创投,打造一个东莞本土主流的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助力东莞早日成为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同时定下了一个初步目标:三年内,争取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10亿元,投资科技型企业20家左右,成功培育“倍增计划”企业10家左右。

南城+滨海湾

金融“双子星”做好存量和增量

上市公司+

相较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统筹协同作用,上市公司则更能体现地区经济的实力和活力,起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上市公司是东莞金融助力大湾区建设的第二板斧。大湾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因为多方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经济、体制将经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发展,这也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东莞市金融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45家,另有6家企业已申报上市材料到证监会,有17家企业在广东证监局辅导备案,数量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共累计评审认定215家上市后备企业,企业上市挂牌及培育资源的梯次结构初步形成。

当前东莞企业的资本市场意识正不断加强,而政策上面也相当友好,对已申报上市材料的企业市财政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企业上市后首发募集资金最高奖励500万元,对新三板挂牌企业最高奖励150万元,以带动辖内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性日渐提高。

怎么进一步用好上市公司资源呢?从去年起,东莞就透露出一个消息,谋划建设“上市公司产业园”,到2021年启动运营。“上市公司产业园”是什么,由于在筹划当中,官方并没有更多资料透露,但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是浙江省2015年的举措———“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背后的逻辑是上市公司有产业链优势,也有拉长产业链的强烈意愿,能够组织基于产业链细化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加更多个隐形冠军”的企业分布架构,形成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科创板推出的时间越来越近,东莞也在积极谋划,从市一级到证券公司先后召开了“科创板”的培训班。

东莞市金融局方面介绍,将紧抓“科创板”的有利契机,积极发动辖内优质企业申报市上市后备企业,并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主动提供服务,切实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房屋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其通过上市挂牌、股权增发、发债等形式实现直接融资,形成政府政策扶持、职能部门贴身服务、园区镇街主动作为的强大合力,持续壮大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东莞板块”。

金融“双子星”

滨海湾新区是新时期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纲要》提出,“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滨海湾新区作为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的定位,争取将其打造成为莞港澳金融合作发展先导区。”东莞市金融局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也就是说,滨海湾新区成为东莞金融板块发展的重要载体,而这一次“莞港澳金融合作发展先导区”也释放出,这里将承担东莞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重任。

滨海湾新区被认为是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新引擎。这里背靠极具实力的镇街,滨海湾新区、长安、虎门、厚街、沙田的G D P总和占全市的1/5强,形成了较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占据珠三角几何中心,在发展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吸引资本和人才方面占据优势。

除了区位、产业优势,东莞积极为滨海湾新区申报成为自贸区新片区,一旦滨海湾新区创建自贸区新片区成功,那么意味着新区可以获得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为东莞经济发展、参与湾区优质要素资源争夺提供支撑。

载体建设方面,除了被《纲要》点名的滨海湾新区,另一个东莞在加大布局的是东莞南城金融商务区,南城金融商务区是东莞金融传统强区。

截至2018年年末,南城街道实现金融增加值80 .59亿元,拥有金融机构284家(含营业网点,下同),其中银行机构120家,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22家银行的市级总部(分行)落户南城,证券机构35家,保险机构84家,南城还拥有6家融资担保公司、8家小额贷款公司、18家典当行和13家拍卖行。

如今东莞南城国际商务区升级为东莞国际商务区,计划首个启动建设的地块是金融集聚区。地块总用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可基本满足首期意向进驻金融企业对办公面积的需求,同时金融机构提出的“单家独院”要求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金融机构总部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东莞金融局方面介绍,鼓励创投机构通过“以资引商”方式为东莞市引入更多的高端产业、企业,特别是上市或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制订更有吸引力的招商激励政策,有重点地吸引一批金融机构区域总部、持牌金融机构以及配套中介机构入驻东莞南城金融商务区,着力提升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金融组织的集聚度。

如果说,滨海湾新区是增量,南城金融商务区是存量,两者合作或能成为如同深圳前海与福田一样的金融“双子星”。

推动资金融通

随着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加快推进,一体化的金融需求也将日益增长,包括融资、跨境支付、跨境贸易、资本运作和财富管理5大需求上。

东莞锁定产业金融定位后,在计划推动资金融通方面聚焦包括争取人民币N R A +账户的创新应用,打通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的融资通道,为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试点推广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支持市内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等。

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顺畅的跨境资金流动就是布满各涉外经济部门的血管,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供血作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析,《纲要》中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里,基本上都是关于金融的相关规划。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潜力和基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澳门正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广州、深圳又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代表城市,但粤港澳三地的金融市场如何实现互联互通,仍然是问题的关键。郭万达分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组建,来自于各地发展不同的产业,然后通过基础设施和市场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流动的要素,让“产业湾区”“活”起来。在这其中金融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需要慎之又慎,而这一部分的规划也极具含金量,值得好好研究。

如同上述所说,大湾区的建设,将会吸引更多资本汇聚于此,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预测,到2025年“珠三角+香港”的整体银行盈利可达1.4万亿港元,超过东京及纽约成为全球最高的地区,大湾区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