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国际关系学界的普遍看法是: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将塑造影响未来几代人的世界秩序。
但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走向却让不少人感到错愕,国际上关于中美关系的各种争论,更是被意识形态、成见与偏见所扭曲,难窥真容。
不少学者尖锐发问:中国到底做了什么,要被美国如此对待?这其中就包括了马凯硕。
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
马凯硕出生并成长于素有“文化大熔炉”的新加坡,父母信印度教,来自巴基斯坦,他从小就与华人为邻,会说流利的中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德黑兰到东京,“我同亚洲多个社会都有着文化上的联系”。
他有着两段极为出色的职业经历:曾任新加坡驻联合国代表和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做了33年的职业外交官;担任了15年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被认为是“亚洲崛起的代言人”,是一位出色的亚洲公共政策学者。
丰富的阅历,使得马凯硕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历史与社会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今天,阿信要为你推荐的,就是他关于以上问题的新书——《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
俗话说“旁观者清”,马凯硕的“第三方”视角对于我们抽离开当下的情绪环境,客观理解中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路。
这本书在2020年初于首次出版,随后被翻译成阿拉伯语、荷兰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越南语等多种语言,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
针对当时美国社会中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中国扩张”,他起了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书名:Has China Won?(中国赢了吗?)
马凯硕想以此向一些坚持零和博弈思维的人阐明,争论中美输赢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我们真正要问的是:中美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能得到提升,以及,人类是否会赢。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针对国际上对中国误解最多的话题,马凯硕的看法——
1、中国在扩张吗?
马凯硕有着一种“洞悉误导性叙述的天赋”,在《中国的选择》一书中,这种能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中国人声称中国将会和平崛起时,他们其实是在骗人”,这是近些年西方舆论的一种主流看法。
可这是真的吗?
为此,马凯硕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曾向他透露,2015年9月25日,在与奥巴马总统一起召开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中国领导人其实就南海问题提出了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案。
芮效俭,图:中国日报
中国表示会支持全面、有效地落实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早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还表示,中国并不打算在有争议的南沙群岛“搞军事化”。
但奥巴马错失了利用这个合理提议的机会,相反,美国海军加强了巡逻力度。
美国的海军舰艇经常在距离中国海岸12海里处巡逻,但中国的海军舰艇从未在距离加利福尼亚州或纽约海岸12海里处巡逻。尽管这些巡逻本身不一定具有挑衅性,但执行它们的方式可能存在挑衅性。
马凯硕写道,“中国没有食言,实际上中方的提议是被美国海军拒绝了。”
事后,西方媒体罔顾事实,极力渲染中国在南海 “军事威胁”,一个重要问题也随之而来:有关“中国的谎言”是如何被消息灵通、深思熟虑的西方精英接受为事实的?
永署礁,图:新华网
在经过数十年的仔细观察后,马凯硕得出结论,这是由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制造出来的,世界上顶级的情报机构和主要媒体都在这个系统中。
这是一个盎格鲁—撒克逊生态系统,涉及“五眼联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这五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彼此之间不仅有着高度的信任,也高度地共享情报,还时不时地与西方主要媒体分享信息。
报道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可信的。例如,中国领导人的确承诺不会把中国南海的南沙群岛军事化。中国军队随后加强了在南沙群岛的防御性活动,这也是一个事实。
未被报道的一个“事实”是,美国海军挑起了中国的这种反应。“五眼联盟”情报机构并没有同大众分享这个事实,原因显而易见。
在这样一种有意诱导的舆论环境中,美国人坚信中国正变得具有军事侵略性,因此,包括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联邦调查局在内的美国安全机构得出结论:中国现在已对美国构成了直接威胁。
事实上,马凯硕认为,如果稍微考察一下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过去不是一个扩张主义者,将来也不会是。
图:unsplah
中国自秦朝统一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一种战略文化,告诫人们切忌穷兵黩武。
中国40年来没参与过一场大战争,30年来没有发射过一颗越境子弹,这并非偶然。不诉诸武力既折射出一种强大的文明推动力,又反映出一种高度务实的权力观。
中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福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马凯硕说,40多年来,中国小心翼翼地避免诉诸武力,却被美国人描绘成一个天生具备侵略性且奉行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国家,这让中国人备感困惑。
2、美国发起中美竞争的深层结构性力量
要想解释中国目前的困惑,就得往美国的深层结构性力中探寻。
马凯硕指出,其中一种结构性力量很容易理解,即,美国已经习惯了做世界头号强国。实际上,自1894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越英国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在此背景下,我们就能够理解美国为何会将中国崛起视作一种威胁,因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不少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10年内超越美国。
当美国成为世界第二时会给美国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为何会如此令人震惊?
答案也着实令人吃惊:这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美国例外论”神话。
图:unsplah
美国有自己不容置疑的信条。其中一个就是美国是世界第一,而且永远会是世界第一,如果哪位美国政治家胆敢表示美国应准备好做世界第二,他将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政治上讲,绝对禁止谈论美国成为世界第二。
拜登在2021 年3 月25 日举行上任后首场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在我的任期内,这(中国超越美国)不会发生”,传达出的正是美国人的这种观念。
然而,美国在与中国展开这场较量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失误,它并未事先制定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且全面的对华长期战略。
这并不是信口开河,向马凯硕证实这一点的正是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之一——亨利·基辛格。
如果把1980年的相对经济份额表与2020年的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几十年里,美国拒绝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做出任何战略性或结构性调整。
欧盟、美国、中国、印度占世界GDP 比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来源:《中国的选择》
用马凯硕的话来说就是,当世界其他国家在改变航向时,美国依然一直利用自动驾驶仪在直线前进。
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将这种失败与另一相似的历史失败进行比较,即19世纪时中国清朝的官员没能意识到西方的崛起迫使中国必须改变路线。他们没有做出任何改变。结果,中国遭遇了一百多年的苦难。
王赓武教授——亚洲在世的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告诉马凯硕,看到马凯硕对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战略上未能适应新世界的描述,他想起了“中国晚清的自满官员,他们无视新世界的出现将可能挑战大清的优越体系”。
这种战略调整的失败也可以解释美国社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在过去30年里,美国的不平等现象急剧增加,美国底层50%人口的平均收入下降了,这从未在世界其他哪个主要国家或经济体中发生过。
几个国家或地区底层50%人口的平均收入(单位:千欧元),来源:《中国的选择》
马凯硕认为,为了有效应对来自中国的长期挑战,美国人首先需要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美国人对世界持有何种想当然的、根深蒂固的假设?
例如,美国人不妨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思考:从公元元年到1820 年,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直是中国和印度。仅仅是在过去的两百年中,欧洲和美国才超越了它们。
以两千年的世界历史为背景,过去两百年间,西方的主导是一个极反常的现象,因此,如果看到中国和印度崛起以结束这种反常现象,也是非常自然的。
简言之,马凯硕认为,是美国国内因素决定着美国将表现如何。但今天的美国既缺乏精神活力,也深深陷入不团结和内部分裂中。
美国与其浪费宝贵的资源来应对“莫须有”的中国威胁,不如利用同等资源来振兴自己的社会。
3、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马凯硕在《中国的选择》一书中以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收尾:中国与美国之间的重大地缘政治竞争既不可避免,也可以避免。
说它不可避免,是因为它眼下正在发生,但如果我们能用理性的力量来理解中美两国真正的国家利益,就会得出结论:这两个大国之间不应该存在根本矛盾。
事实上,中美之间有着五个“不矛盾”:
第一,两国的根本利益不矛盾。这两个社会的根本国家利益都是改善国民的福祉。
图:unsplah
第二,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美国和中国之间也根本不矛盾。如果气候变化使地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居住,那么美国和中国公民是同一条沉船上的旅客。
如果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强国合作应对这些共同挑战,我们就更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图:unsplah
第三,美国和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矛盾。
炒作美国和中国的意识形态对立,是一个伪命题。今天的美国既缺乏精神活力,也深深陷入不团结和内部分裂中。美国与其浪费宝贵的资源来应对“莫须有”的中国意识形态的威胁,不如利用同等资源来振兴自己的社会。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根本没有矛盾,尽管这看起来有悖当下的“常理”。
第四,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和中国的文明之间也不存在矛盾。
对此,“美国民众需要自问,他们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有多少是出于冷静的理性分析,又有多少是对非白种人文明的成功深感不安”,马凯硕说。
第五,美国和中国之间似乎存在根本性矛盾的一个领域就是价值观,尤其是政治价值观。然而,只有当中国试图向美国输出价值观,美国也试图向中国输出价值观时,这个领域才会产生根本性矛盾。
图:unsplah
但即便各国在价值观领域存在分歧,也依旧存在合作的潜力。尤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的合作将为自己的人民创造出一个更安全的未来。
归根结底,世界上其他50多亿人期望美国和中国能做到:致力于拯救地球并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尤其是本国人民的生活条件。
因此,最终的问题将不再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赢了,而是人类是否会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