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宇:透过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体系看中国油气定价权

宁宇:透过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体系看中国油气定价权

宁宇,1987年8月,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事业部价格指数二部总监、高级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工学博士。积极参与国家价格监测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地方特色要素市场发展,助力提升我国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主持并参与研发、发布各类指数产品20余支。

2019年10月17日,由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共同研发的中国LNG(液化天然气)综合进口到岸价格在上海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发布天然气进口价格指数。时至今日,该指数已经运行半年,如何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增加我国在国际LNG市场的话语权,正在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2020年3月以来,沙特和俄罗斯减产协议事件不断发酵,国内关于国际油气定价权的大讨论此起彼伏。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际油气三大指数,又该如何构建国际油价定价权,各种挑战也在考验着能源行业的每一个决策者。

日前,中电传媒数据研发中心对话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事业部价格指数总监、高级研究员宁宇博士及研究团队,共同探讨中国国际油气定价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国际油气定价权具备政治、金融等属性

记者:沙特、俄罗斯油气价格战导致油价暴跌的原因是什么?对未来产生哪些影响?

答:此次,国际油价暴跌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明显减速带来的原油需求持续萎缩,原油价格与原油供需关系有着直接关系,进而带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二是由于沙特在欧佩克+未达成原油减产协议的情况下出乎市场意料地调降油价。近年来欧佩克一直试图通过减产来稳定国际油价。OPEC产油国和非OPEC产油国(OPEC+)从2017年开始执行减产协议,并于2020年3月到期。在减产协议到期之前的OPEC和OPEC+部长级会议上,各方协商了更大规模的减产计划,但最终未达成任何减产协议。沙特进而发动了石油价格战,紧急降低了售往欧洲、东亚等市场的原油价格,降幅创逾20年来最大,同时对外宣称增产石油至每天1200万桶以上。该消息传出后,全球原油价格暴跌。

从美国NYMEX原油主力合约长期周线图来看,原油价格已处于明显的历史底部区域,3月30日的19.27美元/桶已跌至2001年以来的新低。近期美国积极撮合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国减产的消息不断刺激市场起到了托底的作用。欧洲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产油国在4月9日举行会议。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达成了创纪录的石油减产协议,以重振因新冠疫情冲击下价格暴跌而萎靡不振的石油市场。但投行和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减产1000万桶/天不足以平衡市场供需,不过后期油价将在供应过剩缓解后上涨,短期内油价迎潜在利好。

记者:当前的世界油价博弈本质上也是国际油气定价权的争夺,透过本次沙特与俄罗斯之争,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国际油气定价权?

答:国际油价定价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油价的制定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拥有国际油价定价权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自2004年开始力推石油期货上市,其目的就是争夺国际油价定价权,避免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伤害。

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原油需求与日俱增,需要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中国增强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力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国际油气定价权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记者:当前国际油气价格体系总体状况如何?对于各区域油气市场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

答:首先是期货价格指数。目前,国际上有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英国伦敦洲际商品交易所(ICE)和迪拜商品交易所(DME)三大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为国际原油现货交易提供基准价格,对应的期货合约分别为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合约(WTI)、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Brent)、阿曼原油期货合约(Oman)。

其次是现货价格指数。全球主要的现货市场分布在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和美国市场,主要的现货价格指数是基准油价的重要组成,包括WTI原油现货价格、Brent原油现货价格、迪拜法特原油现货价格、尼日利亚伯尼轻质原油现货价格。

最后是机构价格指数。机构价格指数主要分为国际专业机构发布的价格指数和石油出口国发布的价格指数。国际专业机构发布的价格指数是由各机构通过定期调查采集全球原油价格评估成员的报价,并经数据处理计算而来,主要有普氏报价(Platt’s)、阿格斯报价(Petroleum Argus)、路透社报价(Reuters Energy)、美联社报价(Telerate)、亚洲石油价格指数(APPI)等;同时还有各石油出口国公布的价格指数,一般以出口国内部调查对象为主,通过调查月平均成交价、平均报价等数据计算而来,指数更新频率较低,均为历史追溯价格,主要有阿曼石油公布的MPM价格指数、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公布的ADNOC价格指数、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布的QGPC价格指数。

目前,国际原油市场按照地域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北美原油市场采用WTI原油价格指数作为基准价格,包括在美国生产或销售往美国的原油;欧洲原油市场采用Brent原油价格作为基准价格,包括欧洲、非洲及部分中东国家;中东市场主要依照石油出口目的地进行基准价格选择,销往北美市场的采用WTI原油价格,出口欧洲的采用Brent原油价格定价,出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参照Oman原油价格定价,或以出口国自己公布的价格指数作为基准油价;非洲市场同样采用对不同出口市场采取不同基准油价,或以当地公布的价格指数作为参考;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常综合采用几种基准油价加权计算而来。

记者:国际油气定价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备政治、金融等多重属性。在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多方面影响下,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国际油气定价权?

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很多,一般包括能源消费量、产量、库存、剩余产能、替代产品供给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基本因素。

从石油生产上来看,石油生产国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限产和增产对于国际原油价格影响较大。如今美国逐渐凭借着页岩油革命,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并且开始进行能源出口,美国对全球原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已经同沙特和俄罗斯一起,主导着全球石油生产。石油的供需基本面仍然是全球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但是拥有石油供给的相对垄断权,并不意味着石油定价的垄断权。

从石油的金融属性上来看,在石油金融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石油供需双方,石油价格不仅仅反映石油供需情况,更是金融市场各方对石油价格预期的体现,石油定价权逐步从生产者定价转移到金融市场定价。即使OPEC、美国、俄罗斯等重要石油输出国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较大,但石油金融化使得如今全球石油市场上,任何单独一个国家或企业都不能完全控制油价。

从现行市场体系来看,多数国际石油贸易以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欧洲石油贸易以英国伦敦洲际商品交易所(ICE)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价为准;北美石油贸易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得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为准;东亚石油定价主要受到WTI、Brent和中东原油价格的综合影响。

从石油贸易交易结算货币来看,目前,全球期货市场以美元计价,石油输出国家通过出售石油能够获得大量美元收益,并继续向欧美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形成石油美元回流机制。“石油-美元”挂钩机制以及欧美国家强大金融实力和完善的金融市场,极大增强了美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使美国具备在全球范围支配石油资源流动的手段。其他国家货币对能源期货市场的价格影响力相对较弱。

石油已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商品,它内涵太多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因此,石油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问题,石油市场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市场,拥有油价的定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中国必须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中国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完善石油期货市场,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

中国构建国际油气定价权需循序渐进

记者:当前的国际油气定价格局如何形成的?在已经成型的国际油气定价机制下,我国油气行业应该如何实现突围,构建自己的油气价格体系?

答:石油储量、石油产量、石油出口量、石油消费量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各国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今天国际油气定价格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各国、各地区经过长期博弈形成的格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石油主要是普通商品定价模式。石油并不被看作是资源性大宗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差别并不大,石油市场基本处于自由竞争状态,价格主要由供需因素决定。

从1928年到1973年,石油市场逐步进入寡头垄断时代,石油价格由垄断定价模式确定。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28年几大石油公司签订的《阿奇纳卡里协定》。后来海湾和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该协定。自此,石油市场的价格开始由国际性的卡特尔“七姐妹”控制,国际油价定价权也逐步集中在美欧石油巨头手中。该协定规定石油的定价方式为基点油价加运费的形式,无论原油的原产地在哪里,其价格均由美国墨西哥湾的离岸价格加上从墨西哥湾到目的地的运费来计算原油价格。后来由于中东地区原油产量的增加,增加了波斯湾离岸价到目的地运费之和的计算标准。

1973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定价权实现了“石油七姐妹”向OPEC的过渡。由于《阿奇纳卡里协定》将油价长期压制在一个极低的标准,极大地侵害了石油资源国的利益。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六个国家成立了OPEC,并于1973年单方面宣布收回对石油的定价权。欧佩克采用了直接固定石油价格的策略将石油价格逐渐提升,显示了OPEC对原油定价强有力的控制,石油利益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至石油资源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际油价定价机制则进入了金融定价模式也就是指数定价阶段。在该阶段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战争使得石油贸易大量从长期合约转向现货市场,现货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生产商、贸易商、出口商,现货市场的价格反映了石油生产的成本及边际利润,良好的现货市场基础为期货市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986年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了WTI期货合约,削弱了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期货市场的发展给原油市场带来了两大改变:一是提高了交易效率,交易商们通过期货市场提前买入合约交易;二是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两大功能,使得石油期货交易所成立并推出石油期货合约后,期货价格逐渐成为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内的主导者。

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主导的定价体系下,国际原油市场采用“基准原油”定价方式,即以基准价格为定价中心,不同地区、不同品级的原油价格是由交货日前后某一时间段内的基准价格加上一定的升贴水作为原油的最终结算价格。基准油价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类,即期货价格指数、现货价格指数、机构价格指数。

在当前已经成型的框架下,中国油气实现突围面临多重挑战,因此,中国油气行业需要积极配合,协同联动,增强中国在国际油气定价领域的“话语权”。除了积极支持国内原油期货和现货定价中心的建立和运作,积极参与国内原油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交易外,还需要在国际油气贸易上引导相关资源国关注和应用中国定价中心的价格指数和期货价格,积极参与构建油气大宗商品的合理定价机制,维护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

记者:对于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油气价格指数,您对油气行业决策层有怎样的建议?

答: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石油市场新格局逐步形成,新兴经济体在石油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机制的分析,中国若要提高在全球原油市场的话语权,需要积极发展原油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同时结合市场交易状况推出相关石油价格指数,并将其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

一是完善我国石油的定价机制。需要逐步开放市场,让更多社会企业主体参与到能源贸易中来,健全石油流通体制,形成统一的、核心的、集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货交易市场,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构建石油来源多样化、市场主体多元化、价格形成市场化的格局,同时完善石油监管体系,使我国石油价格真正权威公正地反映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

二是扩大我国原油期货交易规模和原油价格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如今上海原油期货的日成交量已超过迪拜原油期货合约,成为亚洲市场交易量最大的原油期货合约,仅次于纽约(WTI)和伦敦(Brent)市场的交易量,跻身全球交易量前三。上海原油期货的上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亚洲“原油定价”的低影响力,需要进一步稳固现有市场交易规模,增加市场交易活跃度,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积极参与市场交易,成为亚太地区进口国际原油的定价基准,合理反映地区供求情况,先形成“中国价格”再参与国际定价,维护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利益,在国际原油市场发出中国声音。

三是建立开放、活跃的国际性交易平台,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原油期货采用人民币计价,全球投资者的成交量越大,在很大程度上越有利于形成“石油人民币”,逐步实现绕过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减少在原油贸易中对美元的依赖,降低与美元相关的汇率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中国原油定价权。同时人民币在石油结算中的地位逐渐增强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同样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定价话语权。

四是石油库存对国际油价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中国新增炼油产能和独立买家提振了刚性需求,使中国经济对国际油价的波动更加敏感,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需要建立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建立多渠道的进口通道,保证石油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市场价格。

五是建立全面、及时、精准、科学的能源市场信息数据采集和发布平台。对于健全的能源交易市场,需要设立权威的信息机构采集市场信息数据,并及时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价格指数,增加市场信息和数据的公开度、透明度,通过数据信息建立完善的原油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和价格发现研究模型,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进而引导市场形成价格预期,助力市场参与企业利用金融工具在国内现货和期货市场进行投资和风险对冲。

本文源自电力大数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