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洋山港四期码头12月10日正式开港。历时近三年时间的艰苦建设,经过为期18个月细致全面的设备及系统调试,全球港口航运业万众瞩目、翘首期盼的“魔鬼(无人)码头” 终于露出了真容。
洋山港第四期码头俯瞰。(上海港提供)
东姐东哥好奇,以洋山港为代表的上海港,已经连续十余年位列世界集装箱吞吐量首位,为何还要建第四期自动化码头?
在记者看来,它的建成和投产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级与重大变革,更为上海港进一步巩固港口集装箱货物吞吐能力世界第一地位,加速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动力。
洋山深水港辉煌崛起,成就了上海成为“东方大港”的梦想
驶上东海大桥,驱车15分钟左右就可远远望见洋山四期码头,码头和堆场上一排排采用红白相间涂装的现代化大型港机装备显得十分醒目。从这里继续向东南方向行驶不久,洋山一期至三期码头繁忙的生产场景将展现在眼前,这条绵延5.6公里的岸线见证了这片土地从一个海岛渔村华丽变身超级工程的辉煌历史。
1995年年底,为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让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由此踏上新的征程。面对国际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当时的上海港没有深水泊位,为尽快填补这一空白,成为航运中心建设工作起步之初的重中之重,集装箱深水泊位的选址工作迅速启动。经过反复勘察、论证,最终确定在浙江嵊泗崎岖列岛以北,距上海市南汇芦潮港东南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建立新港。2002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洋山深水港区建设的工程可行性报告。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正式开工建设。
经过三年半紧张施工,2005年12月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上海港终于实现“跨江入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12月,洋山三期工程第二阶段竣工投产,至此整个洋山深水港拥有16个集装箱深水泊位。从观景平台远眺,所有到访者都会为这庞大的规模发出由衷赞叹。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运营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洋山港屡破世界纪录,成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稳居世界第一、港口服务效率达到全球一流水平的成功关键。“奉献、拼搏、科学、进取、大局”的“洋山精神”成为了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诠释。
洋山深水港的辉煌崛起,成就了上海成为“东方大港”的梦想。在洋山深水港前三期工程全面建成后的第二年,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要求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开足马力,驶上向“世界强港”目标进发的快车道。
洋山深水港一至三期工程建设历程回顾(2002年至2008年)
2002年3月 |
国家正式批准了洋山深水港区建设的工程可行性报告 |
2002年6月 |
洋山深水港正式开工建设 |
2004年5月 |
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码头主体结构基本完成 |
2005年5月 |
32.5公里的东海大桥实现贯通 |
2005年6月 |
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工程开工 |
2005年12月 |
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 |
2006年12月 |
洋山二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 |
2007年12月 |
洋山三期工程第一阶段竣工并开港运营 |
2008年12月 |
洋山三期工程第二阶段竣工并开港运营 |
既有集装箱码头超负荷,远远超越当初的设计能力,自动化码头孕育而生
2010年至2012年,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上海港也进入高速发展期。2010年上海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7万标准箱,一举超越新加坡港,成为全球第一;2011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到3174万,这不仅让上海港蝉联全球箱量冠军,而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大关的港口。
2013年的两件大事,对洋山港的规模化发展产生了更加影响深远,也赋予了上海港新的发展契机。这一年的9月至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由此拉开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帷幕;与此同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3年9月正式挂牌,洋山保税港区被纳入新成立的自贸区内。该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达到3362万标准箱。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相互连接的江海联运重要节点,进一步彰显上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上海港则以全年完成3529万标准箱的成绩继续领跑全球。
开港前的洋山四期码头。记者屠知力摄
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及长江经济带政策的利好,在总吞吐量连年创新高的同时,洋山港的国际中转与水水中转比例持续增长,国际枢纽港地位逐渐确立。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面对持续增长的货量,通过增效挖潜,几年来上海港既有集装箱码头交出的吞吐量成绩均已远远超越当初的设计能力,但受制于泊位资源与设备资源的数量,高负荷运转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未来逐年增高的吞吐量预期。与此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也面临空前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许多港口都在着力增强自身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综合实力。放眼未来,上海需要一座新的集装箱码头来承载更艰巨的使命、应对更激烈的挑战,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服务。建造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0年至201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单位:万标准箱)
在规划未来图景时,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科技港口、效率港口,是上港集团希望赋予这个新码头的四个关键特质。在新的发展时期,追求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的同时注重环保绩效和社会绩效,是上港集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顺应世界集装箱码头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提升码头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把洋山四期打造成一座高科技新型码头的设想成为各方共识。经过前期精心设计和严谨论证,采用代表当前国际集装箱码头技术最高水平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以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2014年4月定稿。同年10月18日,洋山四期建设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11月通过交通运输部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审查。2014年12月23日,经过精心准备,洋山四期全面开工建设。
规模位居全球之首,创新发展理念、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
这个世界最大的“无人码头”会是怎样的?
洋山四期采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与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体现了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更高的技术含量。
规模位居全球之首。
洋山四期位于东海大桥以南,地处整个洋山深水港的最西侧,依托颗珠山岛及大、小乌龟岛围海填筑形成,总用地面积223万平方米,码头前沿自然水深大部分在11至15米。洋山四期共建设7个集装箱泊位、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235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准箱,远期为630万标准箱。放眼全球,规模如此之大的自动化码头一次性建成投运是史无前例的。
目前已经完成调试的首批10台桥吊、40台轨道吊、50台自动导引车(AGV)将投入开港试生产,根据规划洋山四期最终将配置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130台AGV。
巧妙的堆场布局。
自动化作业堆场是整个洋山四期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宽2384.5米,纵深210米至446.5米、平均纵深396.5米,总面积为94.5万平方米。与一至三期工程平均900米的陆域纵深相比,四期工程的堆场面积要小得多,得益于全自动化码头方案的采用,作业线与码头垂直布置并采用高密度堆垛方式后,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与深水岸线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集装箱在港内运输距离的最短化。
集装箱堆场完全无人操作。(振华重工提供)
港区交通流自东向西,进场闸口位于东端,出场闸口位于西端,集卡进港后为单向行驶,普通集装箱和冷冻集装箱的进提作业均在堆场的陆侧交互区内完成,这种组织方式有效减少了外来集卡的行驶距离,车辆在港时间大幅缩短。因地制宜、效率先行的布局特点,让洋山四期的堆场通过能力相比传统码头能获得提升。
生产作业环境的全面改善。
码头装卸作业采用“远程操控双小车集装箱桥吊(简称‘桥吊’)+自动导引车(简称‘AGV’)+自动操控轨道式龙门起重机(简称‘轨道吊’)”的生产方案,主要由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的自动化装卸设备及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构成。远程操控让驾驶人员在舒适的办公室内,就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台轻松地控制位于作业现场的桥吊和轨道吊。女性也可以成为这些大型机械的驾驭者了。先进的AGV让码头前沿的水平运输实现了无人化。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让船舶和堆场计划、配载计划、生产作业路计划等原本必须由专业人员手工完成的任务全部交由系统自动生成。
现在的工人装缷集装箱,坐在这样的办公室操纵电脑就可以完成。(振华重工提供)
这些变化,不仅显著降低了码头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成本,还将人为因素对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了码头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高效、绿色、安全的服务。
目前,全球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自动化码头中有40余座,而汇聚众多先进科技的洋山四期,堪称是“集大成之作”。它采用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自动化装卸设备,整个装卸过程所涉及的桥吊、自动导引车(AGV)、轨道吊三大机种均为中国制造。
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因为洋山港四期码头,振华自动化码头的制造水已列入世界领先地位,当之无愧成为NO1!(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