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观察丨加息潮持续,全球通胀短期难降温,中国仍是全球重要资金洼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消费者对美国长期通胀预期下滑。当地时间7月15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从6月的纪录低点微升至51.1,环比上涨2.2%,同比下降37.1%。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的通胀率中值为5.2%,与过去五个月的预测相比变化不大,长期通胀预期中值则降至2.8%,略低于此前11个月2.9%-3.1%的区间。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公布后,市场对于美联储7月加息100个基点的预期有所降温。自今年3月至今,考虑到美国就业、通胀等情况,美联储已连续三次共加息150个基点,其中6月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5%-1.75%,为自1994年以来单次最大幅度加息。

美联储此轮加息节奏相较以往更加激进主要源于持续高企的通胀。自去年6月以来,美国通胀率连续高于5%,屡创历史新高。美国劳工统计局7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今年6月CPI同比上涨9.1%,为1981年11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环比上涨1.3%。其中,6月能源价格同比上涨41.6%,为1980年4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4%,为1981年2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剔除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后,美国6月核心CPI同比上涨5.9%。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乃至全球通胀短期内较难见顶回落。这主要由于推高通胀的因素不仅包括短期地缘冲突带来的供给冲击,还存在中长期全球化面临的挑战、能源转型带来的绿色通胀所引发的结构性调整。

从目前形势来看,邵宇称,在美联储加息引导下全球货币政策步入紧缩周期,对需求形成抑制、加剧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通胀预计维持在高位。未来,全球可能陷入“滞胀”困境。对于一些基本面比较薄弱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面临本币贬值、资本外逃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

全球通胀高烧难退

“用于制作墨西哥玉米卷的鸡蛋和猪肉的价格都上涨了,不过一个墨西哥玉米卷的价格仍保持在15比索左右。”在墨西哥城南罗马区因苏尔根特斯南大道的墨西哥风味餐厅卖玉米卷已余三年的Sergio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居住在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特拉尔潘奥林匹克街的本地居民Aram告诉记者,油价上涨了约2比索/升。

当前,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高通胀的挑战。根据各国统计局最新数据,G20国家中通胀率处于5%-10%的国家为14个。具体来看,土耳其、阿根廷、俄罗斯通胀率分别为78.62%、64%、15.9%,排名前三,巴西和西班牙通胀率高于10%,英国6月年化通胀率为9.1%,欧元区为8.6%,墨西哥7.99%,印度7.01%,日本和中国均为2.5%。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推高全球通胀的中短期因素主要在于:地缘政治冲突推升国际油价高涨,多数国家前期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累积效应,特别是大规模财政刺激和救助计划引发国内需求增加推动了价格上行。

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方明也指出,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较大通胀压力,推高通胀的共同因素在于以下几方面:前期发达国家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推动的美元贬值和流动性泛滥;俄乌局势紧张等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疫情冲击缓和后与经济复苏相伴的需求提振。

而影响通胀的差异在于: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除来自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外,主要来自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以及相应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价格的泡沫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周期的恢复对通胀的影响。

从具体区域来看,方明称,亚洲国家的通胀压力相对温和,拉美国家通胀压力相对较高,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相对完整,普遍存在一定的贸易顺差,财政金融体系较为健全,并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货币汇率普遍较为稳定;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经常账户赤字,财政金融体系较为脆弱,伴随美元升值货币汇率贬值幅度较大。

对于全球通胀后续走势,方明指出,全球通胀压力或从7月逐步下降,冬季或有所反弹。他解释,从供给来看,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影响有所下降,地缘政治影响仍然存在,能源冬季供给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仍将保持相对高位;从需求来看,随着通胀上升各国央行大幅加息,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增速下滑或衰退,需求下降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都会导致通胀有下降压力。而且,随着美联储加息并退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升值趋势明显,将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进而导致通胀压力下降。

张茉楠则表示,全球通胀已经进入结构性、长期性通道,短期内不太可能见顶。这一判断主要考虑到三方面因素。

首先,美国推动的对华脱钩、近岸化、逆全球化以及其他国家基于供应链自主性、安全性考虑而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带来的结构性成本上升尚未体现在目前的通胀中,会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从而加剧全球通胀的顽固性。

其次,出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的目标,部分国家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投融资大幅放缓。而当前地缘冲突下欧盟对俄罗斯已实施7轮制裁、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的主要管道“北溪-1”于7月11日开始年度维护,全球能源供需失衡以及运输成本大幅上涨导致国际能源价格高企。即使后续地缘冲突缓和,能源危机导致的供应缺口有所缓解,能源转型带来的绿色通胀将继续影响全球通胀水平。就目前发展而言,新能源相较于传统能源投入成本高、收益见效慢、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新旧能源真空期绿色通胀问题更加凸显。

再者,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进入老龄化、少子化时代,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紧缺、人力成本上升可能形成全球性现象,就业市场缺口可能造成“工资-物价”螺旋易升难降的局面,从而加剧通胀问题。

收紧货币政策影响几何

欧洲央行将于本周召开会议,预计将进行2011年以来的首次升息。自去年3月以来,巴西等拉美国家陆续启动加息周期,亚洲地区印度、韩国、菲律宾也陆续加息,加拿大7月14日超预期加息100个基点,为24年来最大加息幅度和G7国家中首个加息此幅度的国家。

整体来看,全球已有超75家央行启动加息进程。G20国家中,阿根廷、土耳其、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当前的基准利率排名前六,分别达52%、14%、13.25%、9.5%、7.75%、4.9%。

张茉楠对记者称,全球各国加息进程预计持续至明年,今年年内不太可能踩加息刹车,不过后续视经济、就业、通胀情况加息节奏会有所放缓。

“美元是其他货币计价的基准。”方明指出,随着美联储大幅加息,美元必然升值,其他国家汇率将大幅贬值,日元兑美元已经跌近136,未来不排除降至140-150;欧元兑美元跌破1,未来可能回到0.825的历史性低点。

相较而言,中国金融市场较为稳定,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加上经济动力较强,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健,但未来仍然面临美元升值带来的人民币贬值与资金外流的压力。经济对外依赖性大、金融体系较为脆弱、金融市场泡沫化严重的国家,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可能出现金融危机,资金外逃货币大幅贬值。“未来,全球利率水平趋紧的趋势下,全球资本将回流美国,并阶段性地回流其他金融市场较为稳定的国家,比如中国和新加坡等。”方明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7月16日发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连续4个月经历持续的资本外流。

近期,美元指数持续飙升。邵宇认为,美元指数未来可能突破110。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宗良告诉记者,美元指数被看作美元升值或者贬值的风向标,但实际上美元指数主要衡量的是美元兑欧元、日元、英镑等6种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其涨跌并不代表美元兑全球货币价值的升降,只是容易产生一种不良预期和市场恐慌,导致其他国家面临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

“这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力,”宗良建议,为了对冲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外溢影响,未来亚洲等各区域国家可适当根据区域合作的合理节奏推行货币政策,而不是简单跟随美国大幅加息,从而保障区域内的经济金融稳定,进而有利于维护全球资本市场稳定。同时,依托资本管制、调整结算货币等方式,减弱与美元的广泛联系。

就未来的跨境资金流动趋势,宗良认为,从收益和安全角度衡量,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区域仍是全球重要的资金洼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