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刘晓博/文

8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20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在这份报告里,我们可以读出很多央行没有明说、细说的“弦外之音”。比如,上海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接近于垄断;香港的饭碗,进入被新加坡抢夺的时代;台湾全省汇聚的资金,已经被深圳一个城市超过;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进入比较困难的时期等等。

先看一下上海地位的变化。上海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境内最重要的城市,其交易量、市场份额都在过去两年出现了大幅跃升。

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2019年全国“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一共是6万亿,上海占了1.35万亿位居第一,深圳超过9000亿位居第二,北京位居第三。

但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上海就占据了绝对优势。全国13.6万亿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上海独占了8.5万亿。

两个项目一起考虑,2019年跨境人民币支付总额达到了19.67万亿,其中上海总的市场份额达到50.1%、北京14.3%、深圳8.6%、广东省(不含深圳)8.0%,江苏和浙江都没有到4%。

我们再看一下2017年的数据:

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当时上海的总市场份额只有30.7%。短短两年之间,就大幅跃升了将近20个百分点。而北京的市场份额,从16.4%下降到了14.3%;广东(含深圳)的市场份额从23.4%,下降到了16.6%。至于江苏、浙江、山东都有大幅下降,天津已经从表格里消失了。

上海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大幅跃升?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人民币跨境支付里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大幅增加,2017年跟“经常项目”接近1:1,2019年则接近2:1。这说明A股比较全面纳入几个国际指数之后,的确有大量境外资金被动配置了中国股票。境外资金要参与中国股市,当然到上海最方便。

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上图是央行报告里披露的“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状况,截至2019年末,达到了6.41万亿人民币,其中股票市值大幅跃升到了2.1万元,是四大资产类别里增长最快的。

上述表格还可以看出,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债券也超过了2.26万亿,而债券市场也主要在上海。

由于上海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所以外资进入中国投资,首选上海是正常的。

第二,近年来国家不断给上海各种金融资源,比如开设科创板、率先在上海市场试点注册制、在临港新片区率先试行金融新政,上海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占有率上升,是政策引导的结果。

我之前在专栏里分析过,国家希望增强在全球竞争中的金融话语权,途径是做大做强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在这个背景下,深圳等其他城市的金融产业,其实处于相对弱势。

那么海外市场,谁又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地位最重要?

当然是香港。

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上图是央行2020年报告里公布的,可以看出香港的市场占有率为44.9%,远超第二名的新加坡(10.3%)。排在香港、新加坡后面的,是德国和中国台湾、中国澳门。英国的份额并不大,还在日本的后面。

再看一下两年前的情况:

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可以看出,当时香港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9.7%,优势更加明显。跟今天相比,香港的市场份额下降了接近5%。至于新加坡,2017年市场份额为9%。也就是说,新加坡的市场份额在上升。

香港下降,新加坡上升,这跟过去两年香港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显然有密切关系。

此外,央行的最新报告还披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为1.95%;在外汇市场,人民币的市场份额为4.3%;在国际支付中,人民币的市场份额为1.76%。

我常常在文章里,比较各地的“资金总量”,来判断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竞争力。那么,台湾到底有多少存款呢?由于其统计部门官方网站无法登录,近年来很难查到台湾的数据。

但央行昨天的这份报告,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从上面截屏可以算出香港和台湾的资金总量(折算为人民币)。

香港:6322÷0.51%=123961亿元

台湾:2610÷0.32%=81562亿元

也就是说,香港目前汇聚的资金,是少于北京、上海的,比深圳多了30%。至于台湾全省汇聚的资金,不到北京的一半,比深圳少了15%左右(下图)。

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四个城市的戏剧性变化

由此可见,香港和台湾在总量上的竞争力,已经基本消失殆尽。

它们的优势主要在于:跟国际市场接轨程度更高、连通更顺畅。尤其是香港,仍然是中国经济重要的“超级联络人”,这个地位很难被取代。

未来真正威胁香港地位的,是新加坡,而不会是上海、深圳或者台北。台北属于“大陆法系”(这里的大陆,指欧洲大陆),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没有一流的金融中心,比如法兰克福、东京、巴黎、罗马都是如此。

目前全球一流的金融中心,都诞生在海洋法系(又称欧美法系、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比如伦敦、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

但有了海洋法系,就一定能诞生国际金融中心吗?当然也不是,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等都是海洋法系国家,也都没有能产生香港、新加坡这样的新兴金融中心。

香港和新加坡成为全球金融中心,除了法系的原因,还有“儒教伦理”的因素(重视现世、崇尚成功、人民勤劳)、中国崛起的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只要中国的基本制度跟西方有差异,那么中国跟海洋法系、大陆法系的国家(地区)之间,就一定需要一个金融中心为“超级联络人”,不是香港,就是新加坡。

展望未来,上海、香港、深圳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中,地位会更加重要。上海和香港在金融中心上定位更高,上海基本垄断了对内金融,深圳只有较少份额,但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之路任重而道远,20年内可能都不会有实质性突破。

香港正面临美欧制裁的严峻考验,但中概股的回归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香港的命运,受制于中美战略博弈。新加坡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准备上位替代香港,这会让中国有更大的危机感。

至于深圳,是上述四大城市里科技市场化做的最好的,只要能控制住房价,深圳没有问题,金融市场份额小点不算啥。估计在今年年内,深圳会有较大利好,扩权或者扩容,总会有一个。深圳自从去年拿下“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头衔之后,城市定位有了全面跃升。

对深圳来说,扩权其实就是扩容的第一步,因为扩权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只是把争议很大的扩容分两步走而已。当然,我更希望深圳直接扩容。

最后再说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看起来,过去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步不小。但从中长期看,推进的难度在逐步加大,各类市场份额(外储、外汇市场、国际支付等)的提升将越来越困难。

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正处“刚刚统一了国内思想,正在统一盟友思想”的阶段。一旦拜登上台,美国建立遏制中国的战略同盟的步伐会加快(特朗普则善于得罪盟友)。到那时,打压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美国的基本战略。

由于人民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法真正自由兑换(至少20年内,无法实现西方标准的自由兑换),这也遏制了国际化的进展。

或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人民币很难自由兑换?一方面因为国内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则是美国的打压。如果没有外汇管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很容易被西方掠夺走。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外汇管制比没有好,人民币国际化慢一点比快一点好。中国距离征收全球“铸币税”的时代,还非常遥远。

就在我刚刚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传来一个重要消息:特朗普签署新行政令,把给字节跳动出售TikTok的时间限制延长为90天(此前为45天)。这意味着,最后期限从9月15日延长到了10月31日,距离美国大选投票只有3天。

特朗普延长交易时间,是一个好的信号,尤其是中美贸易谈判牵头人即将会晤的时候。

特朗普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

一方面是来自美国多家科技企业的压力,因为微软、推特都想收购这块业务,需要谈判时间;另一方面,特朗普无法忽视数千万TikTok美国用户和网红的呼声,这些人占美国选民的相当比例。当然,特朗普可能也想缓解一下紧绷的中美关系。此外,字节跳动也准备起诉特朗普。

下一步,就看他是否会在九月中旬,把对华为的禁令再延期90天或者半年了,因为高通等一帮美国企业,也在向特朗普游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