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娟:果真是“大选年预算案”吗?

在很多人眼中,大选前的政府总是特别慷慨。如果明天你看到预算案出现几十亿元的巨额赤字,又有幸分得多个红包的话,大选的脚步可能就真的逼近了。如果是小额赤字,或甚至出现盈余的话,所谓的大选年恐怕得再等等了。

传说中的“大选年预算案”很快就要出炉了。

明天下午3时30分,财政部长王瑞杰将在国会发表2019财政年度政府预算声明。明天是大年十四,财长顺理成章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财神爷,无论是企业或个人,最关注的莫过于财长是否会大派红包。

加上今年是坊间揣测的大选年,大家更是对预算案内容格外关心。

温故“探”新预测“大选指数”

我自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或许可以温故“探”新,从前几年的预算案数据一测今年的“大选指数”。

上一个大选年是2015年,正逢国家庆祝独立50岁生日。全国大选在9月举行,2月份公布的预算案呈67亿元赤字,是2010年以来的最大赤字预测。

当时的财长是现任副总理尚达曼,他派送的“好礼”包括个人所得税50%回扣、500元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乐龄补贴计划、更高的消费税补助券现金额、优惠女佣税减半至60元、缴纳公积金月入顶限上调至6000元;国家层面,则有30亿元樟宜机场发展基金,也填补数个基金,共计在未来投资上拨出60亿元。

看这之前的一年,2014财年赤字预计为12亿元;隔年,2016财年则预计取得34亿元盈余。

在很多人眼中,大选前的政府总是特别慷慨。如果明天你看到预算案出现几十亿元的巨额赤字,又有幸分得多个红包的话,大选的脚步可能就真的逼近了。

如果是小额赤字,或甚至出现盈余的话,所谓的大选年恐怕得再等等了。

言归正传,一个政府制定常年预算案,其实是一项严肃的政策决定,得经过周密的筹划、精密的计算。

就如财长所言,预算案其实是对国家的全面、具战略意义策划。2018财年预算声明的主题为“共建更美好未来”,财长当时强调新预算案是为“新加坡未来10年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实现国人期望和新加坡愿景的蓝图”。

不过,许多人都习惯单独看待每年的预算案,很少会连串起来看过去三年或五年预算案所起到的实质意义。大家期盼每年都有更新、更好的政策出台,但这其实不切实际,毕竟有些计划须要推行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回顾政策推行的成效

就经济政策而言,除了新财年有哪些新措施,我也想知道之前推出的政策究竟取得怎么样的成效。

例如,2016财年政府重磅推出45亿元的产业转型计划(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目的是协助本地企业创造出更多价值和增长渠道,迈向更长期的经济转型。

该计划下的新措施林林总总,包括超过4亿元的自动化辅助配套(Automotion Support Package),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夹层基金(SME Mezzanine Growth Fund)规模等。这项计划的轴心是为23个领域制定了产业转型蓝图(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s,简称ITM),协助企业提高生产力、投资技能、推动创新和走向国际化。至今三个财政年就要过去了,有些计划甚至已经改名了。这种种计划为国人制造了多少份优质工作?业界又是否有感受到产业转型计划所带来的效应呢?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去年底公布一项调查报告,在966名受访商家中,有六成没听过ITM;认识ITM的商家当中,逾六成不晓得如何参与。

由商会进行的调查或许覆盖面不够广,政府是否有考虑自行展开调查,来评估各类经济计划的渗透率和成效呢?

个别行业在制定ITM时,其实都列明要达成哪些目标,包括生产力增长、新增工作数量等。

例如,最早在2016年9月推出的食品服务业ITM,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取得每年2%的生产力增长。两年半下来,生产力提升了多少了?

每个行业应定期公布“成绩单”

若每个行业能定期公布“成绩单”,或许能慢慢地建立起企业和国人对ITM的认识,也能让公众了解政府投入的资源是否物有所值。更何况,只有好好地审视现状,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财长在大年初一接受媒体访问时表明,新预算案涵盖“全方位”,既要推动经济转型和员工技能培训,也保家安民,着重改善我国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到全方位,不免联想到人人皆受益,人人可得红包。

红包,当然我也想要,谁不想分享国家累积的盈余呢?然而,我更希望的是政府把有限的资源,最恰当地运用在最需要或最能发挥成效之处,这才是长远之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