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声讨转基因食品,中国人“美国情结”?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文/薛涌)

中国中央电视台大腕崔永元声讨转基因食品并亲自赴美调查,拍摄了电视片,闹得沸沸扬扬。一向人气的他,大概事先没想到自己会陷入如此深重的公关危机。

崔永元的美国之行,遭到网上舆论的讽刺和抨击。许多网友指斥他的行为“业余”。这让崔永元颇为光火,称“我的专业就是新闻采访”、“请《财经天下》把我的采访过程描述一下以证明‘业余’。”可惜崔永元忘了:新闻采访的一个基本职业道德,就是不应该”主题先行“、不应该带着结论去找证据。崔永元在美国之行前,为了转基因食品和方舟子打得已经不可开交,这次采访无疑是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带着观点和偏见去采访,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因为他违背了“客观”这一基本的新闻职业精神。

另外,崔永元不是生物工程或植物学等方面的科学家,本不具备说话的权威,甚至英语也不过关,日常对话式的采访也只能通过翻译进行,更不用说翻阅大量文献和有关专家讨论各种细节问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作为记者采访这个问题也无基本资格。然而,他是个大腕,公共人物,能吸引眼球。于是,就演出了这场到美国采访的喜剧或者闹剧。

美国是个舆论高度多元的国家。你就是讲外星人光临地球,大概也能找到若干“专家”把故事说得有鼻有眼。但是,在转基因的问题上,主流科学家的态度显然不在崔永元一边。就在他来美国的时候,电视财经频道还报道了刚刚出来的一份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结论是没有发现不安全的证据。

主持人当场问专家:“现在没有发现问题,未必等于未来不会有问题。是否应该把转基因食品标出,至少让消费者有个知情权、选择权呢?”这话实在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对转基因食品,一直就持这个态度。没想到,专家的回答倒是四两拨千斤:“从理论上说,消费者当然有知情权。但是,这种知情权还有许多,是否都应该落实呢?比如,有的消费者对食品是否使用了农药要求知情权,对在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非法劳工要求知情权,对是否对环境造成损害要求知情权,等等,等等,可以说没完没了。那么是否都应该写在产品的商标上呢?”

事实上,美国的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上,对农药、细菌、添加剂、生产过程等等方面要关心得多,只有非常少的人关心转基因的问题。当然,你如果购买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销售者会严格地消除你对于农药、添加剂、抗生素、转基因等问题的担心,保证纯天然。问题是那种有机食品贵得多,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不买。

以上问题,自然还有大量讨论的余地。我个人在这些方面也并无定见,等待着任何一派把我说服。这里最值得注意、也最被中国的公众忽视的,我看还是崔永元的“美国情结”。以我个人的孤陋寡闻,在食品安全(包括监控农药、转基因等等因素)方面,西欧和日本的规定都比美国严格一些。我自己在美国生活二十年,经常抱怨美国有些“傻大胆”,太考虑经济效益,对食品安全不如其他发达国家防范得严格。

崔永元的“主题先行”、“观点先行”的采访,本身违反新闻规范还不说;他真要想证明自己,哪怕先到日本、西欧采访,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还多一些。我早在2000年就在日本看到日本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抵抗,比美国本土的抵抗声音响亮多了。为什么非往美国跑不行?跑到对转基因最无所谓的发达国家,去证明大家对转基因是多么警惕和排斥,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这里凸显出来的,就是弥漫在中国社会每个角落的“美国情结”,不仅崔永元应该反省,中国人都应该反省。美国当然是个很了不起的国家。我也一向主张,中国要建立“美国学”,要更多地向美国学习。但是,美国做过许多事,不是什么事都做对了,更不是什么事都做得最好。中国人为什么不论是什么事情都希望借助美国来证明自己?美国人害怕转基因,中国人就该害怕?美国人至今还认为已故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是九一一事件的策划者,中国人也应该跟着相信?难道任何事情,不借助美国的“指导”,中国人自己就无法判断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崇美情结最强的人,也往往会突然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阴谋论”。崔永元用自己挑选的“美国专家”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后,话锋一转,称转基因在美国有市场,是美国政府试图“扩张和控制别国”的大阴谋。我当然没有资格为美国政府担保,说他们没有这样的阴谋。但从事转基因的都是几家私营公司。在做出成果来之前,这些名堂很可能是个白烧钱的买卖。美国政府怎么会那么神机妙算地把自己的阴谋先行植入呢?

这种大腕、公众人物利用自己的声誉,把严肃的新闻报道和公共讨论娱乐化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病,非常值得警惕。在我看来,崔永元最近的作为,往往把个人好恶强加于公共利益。比如,对于如此严重的雾霾,对于如此泛滥成灾的机动车,对于机动车使用的如此劣质的燃油标准,他居然说机动车的排放不过是居民在自己小区里“放个屁”、不足为虑,反而对转基因神经兮兮。

在我看来,他是个有钱人,开得起车,所以不愿意开车受到任何限制。同时,作为有钱人吃得比较精细,他确实是能吃得起绝对有机食品的少数人之一。当然希望这方面的标准越严格越好。然而,把这些个人好恶用公众利益来包装,再加上点“美国情结”,一切就都变了味儿。

(作者薛涌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