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北大清华复旦,三名新加坡留学生却无法在中国本土上学,如何迎难而上?

Image

中国防疫清零政策势在必行,何时能恢复疫情前让留学生回校上课,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心中的大问号。疫下疫后,留学中国是否仍有号召力?听听三名新加坡中国留学生怎么说!

新加坡宗乡总会奖学金始于2011年,每年挑选约五名奖学金得主,每学年提供约一万五千新元,供他们到中国名校读书,为新加坡培育双语双文化优秀人才。

2022年5月,黄俊辉、黎伟鹏和林映慧三名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受邀在线上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的留学经验。

01ImageImage
选课/压力/微信

Image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四年级的林映慧,未来想从事中文新闻媒体相关工作,因此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相关专业。

在她的分享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复旦大学跨学科训练的课程体系。新闻学院实施“2+2”的培养方案,在本科的前两年,学生可以在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八个领域中任选一个学习;后两年才学习新闻传播类的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

另外,学校还要求学生选修七大模块的课程,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等。

Image

黄俊辉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三学生,他喜欢北京的四季变换与雪景,也希望能够踏出舒适圈,锻炼能力,因此选择了北京大学。黄俊辉在留学期间须要面对不同方面的课业压力,在中国学习的课业压力甚至比在新加坡大学更大,因为须要适应老师们华语的语速和口音,还有更长的学期时长等。

Image

黎伟鹏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在分享会上黎伟鹏打开了他的微信,展示他在中国的留学生活。

他认为微信在中国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华学生在微信小程序“荷塘雨课堂”看课程的直播与回放,在答疑微信群中提问与解惑,并且可以添加每一门课的助教微信做具体的交流。

黎伟鹏还展示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面记录了他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比如他参加了清华大学有格调的开学典礼,赢得了学校乒乓球混双冠军,参观考察乡村振兴情况亲身体验中国政策的实行,还品尝了烧烤、串串香、鸭血粉丝汤等等地道的中国美食。

02ImageImage
疫下遗憾/迎难而上

疫情发生之后,三名学生无法再到中国本土上学,居家学习的效果不如线下学习理想,不能真正参与校园活动,无法和同学保持密切联系,是大家共同的遗憾。

林映慧提到,新闻专业有些课程内容,她没有办法实际操作体验,只能看老师同学在网络的另一端演示,例如使用专业器材、导播室的操作等。

黎伟鹏说:“但学校在各方面还是尽力保障了境外同学的学习条件,包括同步直播、融合课程、在线辅导等。这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我们所遇到的学习困境。”

至于和同学相处的问题,黄俊辉认为“虽然线上交朋友或许会有困难,不过可以充分利用社媒平台、视讯等方式和朋友保持联系。”

在这种特别的留学生活里,三名同学保持了乐观的精神。他们或把握机会到不同机构实习和工作,丰富人生阅历,或用在国内的时间多陪伴父母,探索新加坡。他们把疫情困境当成了自我磨炼的机会,在逆境中成长。

03ImageImage
留学/积累

如今,疫情已经趋近缓和,而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中国会何时开放边境,让留学生入境呢?在这种不确定下,是否应该选择到中国留学呢?

林映慧认为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如果喜欢中国大学还是会鼓励大家申请,但“如果说特别看重的是实体在校,在国外的体会和生活,或许可以等待疫情好转的时候再到那里学习。”

黎伟鹏觉得2023年去中国的留学生有返校学习的可能性。他说:“若依然无法入境,我认为有意愿到中国深造或是想了解中国的同学,还是可以选择申请中国的高校。毕竟中国高校的课程内容还是与中国国情相关,所以这肯定是积累相关知识的最佳渠道,尤其国际关系、经济类专业。”

黄俊辉认为疫情总会有结束或者明朗化的一天,相信留学生未来能入境中国并返校上课,出国留学可以让人体验到国外的生活,是非常不错的人生历练。他补充道:“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到中国亲自感受这种变化,也是令人震撼的经验。”

相关阅读:

  • 香港成全球“最贵”城市,新加坡亚洲第二贵,中国多城市上榜!最佳留学城市是……

  • 从负债租房留学生,到新加坡首富,李小东到底经历了什么?

文:贺倩茹

Image
新加坡鱼尾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5331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Image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新加坡鱼尾文 ,赞 40

Image

新加坡鱼尾文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冠病新加坡中国国际新闻明星艺人

Image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Image

ImageImag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