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啊~ 后巷就是游乐场,玩到忘了时间被母亲拎着耳朵拉回家

640?wx_fmt=gif

古稀之年流着口水,站在岁月的转角处回忆旧事,牵肠挂肚的尽是当年的美食零嘴。往事如烟,已经没有沙爹烧烤烟味,只留下记忆抽屉扬起的尘埃。


640?wx_fmt=jpeg

小女孩后边仍可见“咖啡洋茶”与“洗衣干洗”字样。

60多年过去,物换星移,店屋犹在,主人却换了好几茬。

还记得,当年我家的中药铺左边是纽约理发厅,右边是广顺昌洗衣店。这排店屋的头尾则是顺发杂货店和顺兴洋货店,其他店铺有诚兴杂货店、英伦洋服、联源咖啡店和火炭店,其余店铺可想不起店名了。

流氓勒索交保护费


640?wx_fmt=jpeg

父亲经营药材铺可不容易。听说店屋大门正面对着六巷口,煞气重,不留财,好多行业都做不起,很快就关门大吉。也许是母亲在庵堂领的一面八卦镜挂在门面大梁上,加上店里的一把大药剪,还有摇晃算盘和敲打铜舂臼所发出的既脆又嘹亮的响声,起了制煞作用,也止财气外漏。

都说客家人吃苦耐劳,有拼搏的精神,十几年工夫生意就上轨道;然而却引起流氓地痞的注意。曾接过勒索信,交保护费后便消灾解难。父亲参加两三个中元普渡会,但他从没出席过普渡活动。我最乐意出席中元会的宴席,挂上“嘉宾”的胸花就可以吃烧猪,喝啤酒。

广顺昌洗衣店是广西人。从入年架(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到元宵节期间,邻居少东家和巴刹小贩老板们会到洗衣店聚赌。这里有被警察扫荡过的记录,目睹鸡飞狗跳的惊险镜头和被押上警车的尴尬场面。记忆里还有个老婆婆在店门口吸水烟筒。粗竹筒制成的水烟筒有萨克斯风般大,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联源咖啡店店主一家人不住在自家店铺楼上,而是住在我家店铺楼上,我们一家七口却蜗居在店铺里头。并非所有老板都能一口气买下店铺和楼上的住家。他们不租,而是“打”,算是签“无限期”租约的二房东,每月的租金不会太高,但必须给店主一笔不小的“吃茶钱”。

五脚基的公仔书与冰球


农历新年前,会有一个潮州佬,叫老Tan,在咖啡店的五脚基,摆桌子挥毫卖春联。母亲会向他买张“五方五土龙神,唐番地主财神”的红纸,为家里“地主公”神牌换上新装;太旧或破损的金花、油灯、香炉烛台也将在此时更换。

顺发杂货店和顺兴洋货店,店主是老hero,这是他孩子给的雅号。客家老hero有两个店铺,霸占这排店屋的左右两个角落;算是这里最富有的“头家”。

由他带着三个儿子经营的顺发杂货店,是我家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干粮的供应商。咱家从不赊账,当时可视为一个好顾客。年底老板会送半打的玻璃杯和一箱F&N的“pop水”来答谢我们。

在杂货店右侧的五脚基上,是一个肥头大脑的老头,用架子靠着墙出租“公仔书”。琳琅满目的书架上,除了黄飞鸿和方世玉的刀光剑影故事,还有妖魔鬼怪、男盗女娼、色情咸湿故事。花五分钱就可租看两本,然后坐在小凳子上阅读。没钱的小孩只好站着拉长脖子看“霸王书”。老头生意不好,心情也不好时,会用广东话三字经把你请走。

跃过杂货店正门的“龙沟”,这个地盘白天属于印度大叔的,卖的是“冰球”(ice ball)和 “冰水”。付了“大过牛车轮”的五分钱,还可要求他把冰球切为两半。我经常会为了里头一个阿答仔的位置偏差和妹妹起争执。

晚上,这地盘升温,卖的是滚烫的猪肉粥。摊主是一对广东夫妇,无论身材、脾气和嗓门都大。他们的两个儿子就被吼大打大。我不是被吓到不敢上门,无奈囊中羞涩。

顺兴洋货店左边的五脚基,是一个印度老叔经营的mama store;有一个助手,说不清是侄儿还是外甥。他们睡在离头顶三四英尺的木制楼台上。由于楼台是建在楼上房屋的地板下方,因此受到高度的限制,无法站立行动。上下楼必须依靠一把可移动的木梯。卖的是日常用品,香烟、扑克牌和糖果;还有洋货店没卖的安全套和印度神油。

纽约理发厅New York Barbershop,店东表兄弟俩是福州人,邻居都叫他们为“大肥” 和“胡虬”。理发的收费是孩童六毛,成人一块钱。好有气派的招牌,可没见过洋人上门剃头。

英伦洋服England Tailor,广东裁缝师傅的父子档。尽管有个洋气的招牌,但从未见过洋人上门量身定制西装。我的第一条西装长裤可是Made in England。

儿童游乐场——后巷


家家打开店屋的后门,就能看到后巷;在后巷看到的就是一排店屋的后门。面对店屋后门的是不规则的沙厘屋(锌板屋)和亚答屋。除了华人外,这里的居民还有马来人和锡克族;可说是龙蛇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

由于大人不允许小孩在五脚基玩耍,因此后巷变成儿童游乐场。孩子们除了在这里玩泥沙,还玩跳房子、跳绳、跳像皮筋(zeropoint)、抽陀螺、捉迷藏、斗鱼、斗蜘蛛、打弹珠和放风筝。

地上铺上水泥后,就有大孩子挂起网,打起羽毛球。有一回在外头玩疯,忘了回家的时间,被母亲强行拎着耳朵拉回家。

怀念流动小贩


怀念那些肩挑的、车推的流动小贩,卖的冰淇淋、kacang putih、炒栗子、罗惹、沙爹、花生杏仁糊、叮叮糖(麦芽糖),撒上花生碎和芝麻糖的葱薄饼,用炭火煨的鱿鱼,去皮切成圆块的冰镇甘蔗,得经过一番拉扯的金黄色麦芽糖丝,再缠绕在竹支上的 “麦牙膏”;还有挑着扁担卖卤鸭的小贩,大人们可试试手气,丢骰子赌鸭子。

最忘不了的是勾魂的流动沙爹摊。马来大叔用扁担挑着沉重的担子在五脚基摆摊。矮矮胖胖的,笑起来将眼睛挤成一条线,坐在矮小的木凳板上,把鸡肉羊肉串放置在炭火上烧烤,扇着扇子。星火开始起舞,一缕缕的烤烟带着炭焦香味,飘进店屋。

少爷和小姐们如德国童话《花衣吹笛人》里头的小孩,托着空盘和小碗;没笛声,也没叫卖声,他们随着缭绕扑鼻的烤烟来到摊前,像被老师罚站似的,耐心地站着等待。银货两讫后,只敢微微扬起两边嘴角,生怕口水滴到沙爹。小心翼翼地,拖着莲花步,一手捧着沙爹、洋葱、黄瓜和椰叶包扎的米饭(ketupat);一手捧着浓稠的花生酱回家。

古稀之年流着口水,站在岁月的转角处回忆旧事,牵肠挂肚的尽是当年的美食零嘴。往事如烟,已经没有沙爹烧烤烟味,只留下记忆抽屉扬起的尘埃。

图/文:陈广才

640?wx_fmt=gif
如何优先看到“新加坡鱼尾文”内容?从“订阅号消息”点击“新加坡鱼尾文”进入我们的公众号点击右上方按钮将“新加坡鱼尾文”设为星标

640?wx_fmt=gif

640?wx_fmt=gif 

新加坡鱼尾文已开通视频号

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

640?wx_fmt=jpeg

640?wx_fmt=gif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640?wx_fmt=gif

640?wx_fmt=gif

640?wx_fmt=pn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