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防假法案”引争议,部长是判断虚假信息的最佳人选?

e9cc0ec48475d55ec66c244b139c83fe.gif

0afcc038e4724f6c4d25d16fee8abfe9.jpeg

假新闻的威胁之一,就是在政治上制造对立,削弱国民团结。(互联网)

作者

 郭诚松 

了国会的《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立法的新闻,让我联想到小时候读到的一则笑话。

一名将军一直吃败仗,不知道该如何向上司交代。他的师爷在代他写报告时大笔一挥,把“屡战屡败”改写成“屡败屡战”,结果将军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升官发财了。故事的教训是,基于同样的一套“事实”,如何包装却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

ca570cee498677cc8fe6399c5abad5df.jpeg

(互联网)

当我读到“各部部长将是判断虚假信息的最佳人选”时,这则笑话马上浮现脑海。为什么是由部长而不是更加中立的第三方来扮演把关的角色呢?

假新闻的威胁之一,就是在政治上制造对立,削弱国民团结。这种情况,在民主国家举行大选时最可能发生,因为这是全社会情绪高昂的时刻,政治立场的分歧容易让人失去理智,而被假新闻趁虚而入。

db432f299255649db78f68cbd699a449.jpeg

部长在大选时也是候选人,会不会有利益冲突之嫌呢?(互联网)

要知道,部长在大选时也是候选人,也就是利益攸关方,由他们来决定什么是可能影响选情的假新闻,会不会有利益冲突之嫌呢?

就如笑话里将军的师爷所玩弄的把戏一样,新闻的真假,有时候并非是那么容易定义的。

虽然新闻说,“在大选期间,部长须任命一名政府官员来执行这项(对付假新闻的)职务”,可是判断真假的权力,还是在作为利益攸关方的部长手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最佳的做法。

在大选时由政府官员执行对付假新闻的职务之所以可议,是因为政府机构平时在回应公众投诉时,表现也不全是可圈可点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报纸读到这些回应时,感觉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明明批评的是具体的事务,官员的回答却是罗列了一堆政策和制定政策的原因,却没有真正回答问题。这种不透明的做法,很难让人有信心不会出现“屡败屡战”的现象。

因此,我建议应该由法庭来判断和定义什么才是假新闻。

首先,我国的司法系统享誉全球,而且不容诋毁,否则就会面对藐视司法的处罚。由法官来对付假新闻,应该没有人会反对。第二,法官不参加选举,不会有部长那样的瓜田李下之嫌。第三,法国似乎已经这么做了,有外国的先进例子可以参照。

希望国会在辩论法案时能够考虑这个建议,让对付假新闻的法令具备无可置疑的公信力。

【更多好读】

*

在新加坡转发信息要小心!可被要求更正或撤下

5d24ae835d4f7f1e657096386f49531c.jpeg

*

言论自由要有底线 尚穆根:进一步对付网上仇恨言论

e3086526751acb03e54af7ccd12fb867.jpeg

*

如果不是“真新闻”太烂,“假新闻”怎能横行霸道?

24406a543160d2567b7b81b77dec09b9.jpeg

*

国会支持设委员会打假新闻 议员提醒别剥夺言论自由

65b80858f7f40d6cfef83d5e70ed5e16.jpeg

*

打击“假新闻”绝不能对“房子里的大象”视而不见

b658f79622b15f9c182875a8cf012fb2.jpeg

28eea054fa62749e0f3ea744f740bb77.gif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