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通说
东方之珠,你的风采不再浪漫依然。
CNA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MU)都取消了学生去香港交流的计划。
根据外交部发布的关于推迟“非必要”旅行的咨询意见,这几所大学都给学生发了电子邮件,并提到所有交换和前往香港的旅行都将暂停,直至另行通知为止。
很多人对这项举措表示强烈支持,有的担心学生安危,有的担心孩子学坏。但无论是哪一种,万事通都认为是一种悲哀。
因为事已至此,可以说象征香港国际化的最后一片净土——高等教育学府,也在人们对香港的好印象栏逐渐淡去了。
90年代的香港
提起90年代的香港,很多人立刻会想起来的都是:香港电影。
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有王家卫,有吴宇森,有徐克,有刘镇伟,有王晶……有《阿飞正传》、《英雄本色》、《青蛇》、《大话西游》、《赌神》等等,数不胜数。
那时的香港明星都非常敬业,为了拍好电影,演好角色,会一遍又一遍地揣摩。张国荣、周润发、张学友、林青霞、王祖贤……
这些如今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大神级别的明星,当时也不过是芸芸港星中的普通一员,大家夸,通常夸的是他们的业务能力:演戏演得好。
中国大陆的人们说到香港,除了讨论电影里光怪陆离的美好世界,更有一份向往:如果以后能去香港看看就好了。虽然那个时候想去香港,就像去美国一样天方夜谭。
那个时候的“潮”,就是女士学港星的穿衣风格、烫港星流行的大波浪头;男士套个大花衬衫,走路都要昂着头。如果想说一个女生长得好看,可以说:你可以去选港姐。
90年代的香港,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是:憧憬。
00年代的香港
香港回归以后,去香港不再是遥远的梦了。
如果有在香港居住/工作的亲朋好友,那在外唠嗑吹牛的背都能挺得更直一点。
中学第一次去香港,才知道公共场合不可以大声喧哗;原来电梯需要站右边,左边要留出来让人通行;地铁和公车上不可以吃东西,也不允许乱扔垃圾。
现在看来很赛博朋克的霓虹灯牌,当时都是充满“香港味道”的大街小巷,无不让人感叹一句:王家卫的电影拍的原来都是真的,这就是香港啊!
来到港大,听过往的学生英语、粤语交流,才知道原来还有比清华北大更好的学校,长大要考清华北大的愿望也被划掉换上新的目标:学好英语,考到香港大学。
去逛超市,遇到本地的大叔大妈,还会帮忙介绍香港的特色小食,话里言外都是“两岸一家亲”。
00年代的香港,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是:洋气。
10年代的香港
这两年再去香港,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这短短的二十年里,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迷路的时候,不再容易有人热情地走到跟前,说“来吧我顺路可以带你去”;
当和朋友用普通话聊天的时候,路过的本地大妈会专门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啐一句“大陆妹!”
当买东西的时候,店员一遍英语、粤语说完发现你还在发呆,脸色立马就晴转阴……
现在的部分港星,一边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偷偷“独”。
曾经朝气蓬勃,充满学术交流的高等学府,如今布告栏里一片乌烟瘴气。学生不上课,发现你在校园里游荡就会冲来发“小广告”。
“乡下人才会用手机支付好不好?”
“大陆人是不是都吃不饱饭?”
“北京雾霾是不是每年毒死很多人啊?”
“坐火车是不是就会被打迷药卖掉?”
“你竟然还用得起新款手机?”
这时候万事通才发现,香港人一直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不愿意了解你,所以你更难和他们解释。
从内地去香港工作的人努力拼搏,本地居民怒骂“你是在抢工作!”
从内地去香港读书的人有才有财,本地学生怒骂“抢占学习资源!”
10年代的香港,如果有两个字来形容,是:叹气。
就像记者mingo说的一样,现在的香港变成这样,因为“香港年轻人有局限性——在焦虑的状况下已经不能够去听不一样的说法和想法,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
香港就像一艘在海上航行多年的船,习惯了在海上的生活,被迫要靠岸就充满了恐惧和抗拒。
大概是航行了太久让这艘船忘了,原本一开始,它的目的地,就是陆地。
那个东方之珠的香港,还停驻在20年前。
点击“写留言”分享你对这件事的想法吧~
1 新元 = 5.10866 人民币1 人民币 = 0.195746 新元(*截稿前更新)
新加坡实时巴士上线啦~☟
猛戳下图,获得更多最新打折讯息!☟
加个“星标”,不错过新加坡万事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