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从自由主义的法治到威权式的法制? | 风向书单190820

01462ce511f0f4272864a2ad361cc937.jpeg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约西•拉贾摊上大事了。他向学生会杂志投稿的一篇讽刺性的“法案”传遍全国,甚至还传出了国界。这篇戏仿之作为他带来的,是一场充满恐慌的喝茶。这次发生在1983年的喝茶,集中反映了拉贾对新加坡法治的困惑:新加坡政府如何从自由主义法治中建构起威权式法制及其在国内外的正当性?

这本《威权式法治》延续了拉贾自学生时代起就已萌发并投入研究的问题意识,探讨新加坡法律体系中法治(侧重公民权利)与法制(侧重政府权力)之间的张力,并以学理的方式控诉了新加坡政府不断蚕食公民权利的行径。整本书陌生而又熟悉,读来让人不寒而栗。

除了这本从法治到法制的书外,本期书单还有分析知识如何与钱权结合,精英阶层赢者通吃的《出身》;马尔克斯扣人心弦,讲述流亡导演如何潜伏回国冒险拍摄纪录片的非虚构作品《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记录物理学家与哲学家关于时间的争论,人文与科学分野的《爱因斯坦与伯格森之辩》;讲述三门县有为图书馆如何改变一座小城的故事《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

(点击卡片可购书,文末可投票与打赏支持,谢谢各位~)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
[美]劳伦·A·里韦拉 / 江涛 / 李敏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6

·美国的精英阶层基本已经完成了知识与钱权的结合,而在中国,这将会是一种趋势

《出身》的原版书名叫Pedigree,意为家世偏好的出身。作者着墨于美国顶层工作招聘的流程,通过大量民族志的案例来填补阶层研究中比较缺失的现实环节调查。在作者笔下,教育成为一种资源垄断的手段,除了考察出身,招聘者还利用应聘者的焦虑、竞争心、不安全感,得到“猎物”并将其驯服。

显性的出身即家族背景、高校等级,这些是进入顶级工作的敲门砖——简历。而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在面试流程中,谈吐、逻辑、爱好等等,这些能体现参加面试者的隐性出身,因为工薪阶层出身的应聘者很难有这样全面训练的机会。

不知道书里所呈现的选拔过程是否是美国精英选拔的全貌,单从里面内容来看,这种精英的选择就像是我们熟知的选秀节目:先通过简历层层选拔,然后寻找那个“对的人”,即至少各方面有观众缘,但最终让ta获胜的因素是,ta有一个好故事。既然可以对比选秀的套路,那我们就很难相信这样的选拔选出的是理论上真实的人才,而是公司需要通过这样一套流程展现自己的某种形象。对于公司和被选者来说,这是一种双赢。

美国的精英阶层基本已经完成了知识与钱权的结合,而在中国,知识和钱权尚未融合成同一阶层所拥有的特质,但很难否认这将会是一种趋势。因此也可以把这本书中描述的现象作为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图景。

总之,不管这本书是否揭露和解决顶层工作选拔的不平等性,完成了这样一个社会阶层研究,但它至少填补了求职和供职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可以作为新人的求职指南。

文学之用[美]芮塔·菲尔斯基 / 刘洋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9-8

·由认识-着魔-知识-震惊四个步骤,探索什么是文学,我们又为什么而阅读

什么是文学?为什么阅读?这是几乎所有热爱文学的人都有涉及的问题。普通人从个人感受来解读文学作品,文艺理论家则从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来解析。同为文艺理论家,芮塔·菲尔斯基并没有紧握那些陈旧的理论武器不放,她承认文学阅读的理解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框架,而阅读是个人与文本的一种互动。作者串起认识-着魔-知识-震惊四个理论魔盒,为普通读者和文学理论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

说到底,正如作者一开始说的,这本书是一篇宣言。因为是宣言,它在论述完整性上或有缺失,在遣词用句上也多有言过其实;但也正因为是宣言,它迸发的热情很容易令人产生共鸣。

爱因斯坦与伯格森之辩[美]吉梅纳·卡纳莱丝 / 孙增霖 / 漓江出版社 / 2019-6

·在20世纪最顶尖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对时间问题的分歧的背后,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分野与交锋

本书是对时间这一至关重要问题的几乎百科全书式的探究。 1922年4月6日,在法国哲学学会由知识分子促成了爱因斯坦与柏格森的一场会面,结果两人之间爆发了尖锐的争论。柏格森认为相对论更适用于认识论的范畴,时间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加以理解;他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种嫁接在科学上的形而上学,不是科学。爱因斯坦则针锋相对地回应说哲学家的时间并不存在,在物理学家的时间之外最多只有某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

争论过去几个月后,爱因斯斯坦因为发现光电效应法则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柏格森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写作了《绵延与同时性》,他的哲学生涯也因这场争论而焕发了第二春,并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巅峰,然而他们对时间问题的看法从未达成和解,分歧贯穿余生,而且影响深远。

这场争论的背景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由来已久的分野与交锋。伴随着相对论的提出及其所引发的世界性影响,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让这种传统的争锋变得更加尖锐。本书就是对这场争论及其余波的精密梳理和精彩反思,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证明了关于时间之谜的争论是如何改变了精神的历史进程,堪称一部以时间为主题的思想认知简史。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 魏然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9-7

·“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合法化的政府,一个生活在恐惧中的民族,以及一场决心为变革而战的抵抗运动。”

上个世纪的智利历史波云诡谲,民主化道路走得磕磕碰碰。大庄园制留下了贫富悬殊的遗产,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有着社会主义倾向的民选总统阿连德决定施行一系列旨在经济平等的改革,反对改革的军人皮诺切特发动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请来主张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制定智利的经济政策。皮诺切特的军政府在镇压阿连德拥护者的过程中,杀害了四万民众,被迫流亡者不计其数,著名的智利导演,米格尔·利廷就是被禁止入境的,其中的一位。

自称穷导演的米格尔·利廷在各方的帮助下,乔装打扮成乌拉圭商人,有着假冒的护照、身份和假装出来的资产阶级趣味,带领着三支互不相识的国际摄像小组和六组青年志愿者摄影团队分头潜入智利,通过摄像机将皮诺切特统治下的智利的真相呈现在世人面前,“为皮诺切特装上一条七千米长(指胶片长度)的驴尾巴”。米格尔·利廷走访了迷宫式的贫民窟,那里的人民依旧怀念自己选出的阿连德总统,比起住房和食物,这里的人们更想要回自己的尊严、投票权和发言权;他拍摄了被年轻人视为精神偶像的聂鲁达的故居,采访了继续坚持抵抗的异见者;同时也见证了皮诺切特确乎是让城市变得更为清洁和高效,以这种表面上的繁华来掩盖背地里的血腥……

文学家马尔克斯采访了米格尔·利廷,整理了十六个小时的录音,以第一人称将这次行动记录了下来,“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合法化的政府,一个生活在恐惧中的民族,以及一场决心为变革而战的抵抗运动。”

威权式法治 : 新加坡的立法、话语与正当性[新加坡] 约西·拉贾 / 陈林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9-7

·新加坡政府如何从自由主义法治中建构起威权式法制?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约西•拉贾摊上大事了。他向学生会杂志投稿的一篇讽刺性的“法案”传遍全国,甚至还传出了国界。这篇戏仿之作为他带来的,是一场充满恐慌的喝茶。这次发生在1983年的喝茶,集中反映了拉贾对新加坡法治的困惑:新加坡政府如何从自由主义法治中建构起威权式法制及其在国内外的正当性?

这本《威权式法治》延续了拉贾自学生时代起就已萌发并投入研究的问题意识,探讨新加坡法律体系中法治(侧重公民权利)与法制(侧重政府权力)之间的张力,并以学理的方式控诉了新加坡政府不断蚕食公民权利的行径。整本书陌生而又熟悉,读来让人不寒而栗。

鼎革之际 : 明清交替史文集
秦晖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9-7

·明末清初,另一重三国式的历史复调

这是秦晖先生在开始学术生涯的初期所著的文章,当时正值80年代的启蒙运动,秦晖先生学术写作的范围却集中于当时少有人关心的明末清初的一段历史,在事实层面上对历史细节的考证、解谜,还被戏称为“饾饤之学”。

但事实上这本书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枯燥,若是能读进去,精彩程度堪比三国。明末清初的天下格局其实也是三分天下,一分是新崛起的清军,一分是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还有一分是农民起义军,包括李自成的大顺和张献忠的大西,三股势力此消彼长,明朝将领吴三桂当年引清军入关,依仗的是联合清军剿灭农民军的大义;而到了南逃的弘光政权,又在农民军半胁迫半建议之下答应联营抗清;而明朝最后的两个小朝廷被清军击溃后,一个寄身于曾经的敌人,残余的大西军队,另一个则选择与郑芝龙漂泊于海上,明朝两三百年的国祚,最终也落花流水去。

火:鲁米抒情诗
[波斯]贾拉勒丁·鲁米 / 黄灿然 /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9-7

·“爱只能发生。不能学。”

这是鲁米《沙姆斯集》首个中译本,由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亲自选编。而本书的英译也是是赫尔佐格《陆上行舟》的英译者,保罗·克罗宁。

尽管鲁米和阿巴斯的作品保留了古波斯的某种神性,但鲁米的诗多宗教教义充斥其间,经阿巴斯编辑后,砍去了那些教义的枝叶,使得更为世俗化。而中译者黄灿然则顺着他所理解的阿巴斯的编辑思路,继续做了一些删节。

至此,这本《火》便成为鲁米世俗的、简朴的情话集,他的情话不像是那种矫揉造作词藻堆砌的语句,就像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日常谈话——

“爱只能发生。

不能学。”

9fd2d054f73b2f5f238311ff22c73000.jpeg

读书民刊漫记朱晓剑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2019-3

·在知识付费和读书APP出现前,读书人曾如此热爱分享和自由

一份定期出街的刊物,可以是纸刊,可以是电子刊,但没有正式刊号,如果它的主题紧紧围绕着读书,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读书民刊。《读书民刊漫记》作者朱晓剑是读书民刊的深度参与者,他是作家,也是读书民刊《天涯读书周刊》的主创人员。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剪影式地评介了90份或仍在发行或已停刊的读书民刊,第二部分汇集了朱晓剑编辑《天涯读书周刊》的点滴,第三部分则是他对读书民刊的一些思考,最后还附有一份与正文不完全重合的读书民刊名单,其中含有不少古早刊物。可以说,作为一名资深读者,朱晓剑为喜爱阅读的各位提供了一幅民间阅读的简略全景图。当然,如果评介能更详细一些,就更好了。

在本书从定稿到出版的漫长的三年半时间里,又有一些书中提及的读书民刊停刊了,包括已成绝响的《季风书讯》。

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
章瑾 / 中信出版社 / 2019-8

·一座图书馆,改变一座城

一年前一个初夏夜,曾在浙江三门珠游溪边漫步,身边跑过几个孩子,一边跑一边呼唤:“快点快点,去图书馆看书!”他们口中的图书馆,估计指的是江边的有为图书馆。当天稍早些时候,我们参观有为图书馆,惊讶地看见一名外教正在给青少年们讲课,课程内容属于公民教育范畴。

有为的存在,已经悄悄在小镇种下了读书的种子,改变了民风,更为少年打开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让家乡不再是远游青年回不去的牵挂。但是你可曾知道,这个任意门一样的地方,其实是来自创始人章二妹一次不经意的脑洞?在这本《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中,二妹详细讲述了有为从脑洞到逐渐生根发芽扩散的完整过程。从Cynthia到二妹,从精致利己到公益达人,从出租仓库到文化中心,这种转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守护者
[美]丽莎·温盖特 / 徐培培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9-6
·以儿童福利之名,行诱拐绑架之实,那些被掩盖的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且关于两个家庭,跨越两代人的复杂故事……1939年在孟菲斯,12岁的里尔·福斯和她的四个弟弟妹妹在他们家的密西西比河棚船上生活。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里尔被留下家中负责照顾弟弟妹妹,然后一群陌生人诱拐了他们,把孩子们从熟悉的一切中带走,扔进田纳西州儿童家庭协会孤儿院,孩子们得到保证很快就会回到父母身边,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黑暗的真相。在孤儿院残酷的主任的摆布下,里尔在一个充满危险和不确定的世界里奋力维持她的姐妹和兄弟在一起。
在南卡罗来纳州,出生在财富和特权之下的艾弗里·斯塔福德似乎拥有一切:成功的联邦检察官职业生涯,英俊的未婚夫,以及即将到来的奢华婚礼。但是,当艾弗里回到家帮助父亲度过健康危机时,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她面临着令人不快的问题,并迫使她走上一段漫长而隐蔽的家族历史探索之旅,走上一条最终要么走向毁灭,要么走向救赎的道路。
负责收养孩子的儿童福利机构,其实是绑架贫困儿童并将其卖给全国各地的富裕家庭,这本书就是关于这项丑闻的真实记录。

4d1012e4dd374497f269413178563dae.jpe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