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青年志愿服务对城市文明建设的价值分析——来自新加坡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简介] 杨晓青,任教于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现任山东政法学院新加坡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加坡社会治理、政治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

摘要:青年志愿服务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城市文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很多城市都已经打造出了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志愿服务公益品牌,成为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软保障。新加坡的社会治理和城市文明建设为世界所瞩目,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城市志愿者的奉献。每年的国庆日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活动中,新加坡的青年志愿者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新加坡政府对青年志愿者发展的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50多年以来,新加坡的青年志愿者在制度建设、理念培育以及实践推动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成功的经验甚至发展进程中的教训对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当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与城市文明建设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加坡族群多层治理结构研究”(16YJCGJW003)、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比较视角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底层设计’研究”(J16YA11)、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5年度课题“济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价值观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城市文明; 志愿服务; 新加坡; 社会治理

来源:《青年发展论坛》第28卷2017年第4期,第30-38页。

随着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文明发展也日渐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作课题。在国 家、城市、社区以及个人层面的多层次推动下,我国的城市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 的成效。其中城市的青年志愿服务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城市文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可以说,“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1] 很多城市都已经打造出了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志愿服务 公益品牌,成为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软保障,社会 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很多城市甚至已经形成了“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2] 的共识。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 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3]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综观全球,志愿服务 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将志愿服务视作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其中青年志愿者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1

青年志愿者与现代城市文明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志愿者这一重要的现代文明形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人类整体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公共教育的强调与引导,更是提升 了社会公众对从事志愿服务的热情。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志愿者组织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进步 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在一个充满关怀与凝聚力的社会,那些有心要回 馈社会的人扮演核心角色 [4] 。”而青年志愿者则是其中最为活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 体,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青年志愿者群体都已经成为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 力量,既产生于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的大背景,又反哺社会公众整体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青年志愿者所参与和推动的各项活动对于提升广大青年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增 强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培植和塑造社会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 这一过程正是青年社会化的过程,在其中,广大青年志愿者可以通过与受众群体的良性互 动来增进其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阅历,参与和融入社会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志 愿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对社会的奉献和服务意识,推动青年人的全面复合型成 长。所以,可以说青年志愿者活动不仅仅是在为社会的公共事务做贡献,同时也通过志愿 活动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城市中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其公益性、志愿性的 特点和较高的组织化水平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其具有的非 官方的社会化色彩,对于软性的社会环境构建更有优势,便于增加社会亲和力和凝聚力, 这也使其更容易为社会公众所接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存在有力地弥 补了科层制管理体制下“政府失灵”的困境,增强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度。而 在当前进入“去中心”的网络化治理阶段以后,青年志愿者作为重要的社会行为体,在城 市文明建设中更加活跃,成为社会治理格局中最具活力的行为体之一。

换言之,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的成长与壮 大也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符号。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已经让志愿服务精神 更加深入人心,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盈满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同角落,青年人在城 市的发展中所携带的志愿服务基因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种包容、活力 和奉献的氛围赋予了现代城市文明建设更多的韧性和张力。就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来看,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成为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5] 。”可以说,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已经与蓬勃发展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实现了有效对接,并且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行为主体之一。

据统计,2016年我国在官方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与未注册志愿者合计约1.35亿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9.75%。 [6] 这是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全社会的志愿服务 参与热情已经得到了激发,并在逐渐释放到公众的公共服务意识中。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其中很大比例的成员依然是青年志愿者,当然这不仅仅是我国的国情,也是世界上大多数 国家的志愿服务都面临的情况,即青年志愿者是国家志愿服务体系的主体性力量。比如新 加坡的志愿者比率在过去的10年中增加了一倍,从17%上升到了35% [7] 。而其中青年志愿者 所占的比重最高也是最具活力的,以华社自助理事会为例,该机构有超过2000名活跃的志 愿者,30岁以下的成员就将近一半。这与青年人精力充沛、业余时间充足以及工作热情高 昂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前,青年志愿者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参与有很多途径和多种形式,有常规性的活动参与机制也有临时性的参与需求。比如当前文明城市建设中所倡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普法活动、交通协管等等多种事关社会发展的常规性工作中都可见到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的身影,而在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会展活动、国际会议等非常规的活动中也活跃着大量的青年志愿者。所以综合来看,青年志愿服务一方面在构建良好的城市人文和社会生态,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其在国际性会展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又可以作为一张优质的城市名片为城市的品牌建设作出较大贡献。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青年志愿者就让世界看到了北京更加温情的一面,而新加坡青奥会期间的志愿者则把这个被视作是地图上的“小红点”的城市国家的活力以更积极的方式呈现给了世界,成为其国家品牌建设的一部分。可以说,通过志愿服务来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像新加坡这样志愿服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基本经验也给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2

新加坡的青年志愿者与城市文明发展

新加坡作为一个从第三世界迅速跃升到第一世界的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国家,在城市 文明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快速发展的经济、井然的社会秩序、严明的法治体 系、高效的国家治理模式等等不同的领域和层面都在彰显著这个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并逐步塑造出了开放包容、活力高效的新加坡国家品牌形象,建构起了发达的城市文明 体系。在这个文明体系背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志愿服务的发展,这是新加坡自建国以来 就非常重视的工作。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涵盖了从青年到乐龄人士的较大年龄跨度,不同年 龄、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新加坡人在志愿服务的架构下有着同一的认同与目标,可以说 “做义工、做奉献”已经深入到大多数新加坡人的基因,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

40多年来,新加坡的志愿者事务不论是在国家或者政府层面还是在民间或者社会层面都 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身处基层的志愿者们在服务选区、协调邻里和扶危济困等多个 方面作用卓著。具体而言,就是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治 规范体系,也经营出了一个庞大的非官方志愿服务网络 。与其他国家一样,新加坡志愿群 体中青年志愿者也是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该国主管青年事务的主要官方机构有国家青年理事 会(NYC)、人民行动党青年团(YP)、人民协会青年运动(PAYM)等。这些成立于不同 时期的官方机构是当前管理和协调新加坡青年事务的主要机构,也是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重 要平台。他们通过研究和制定新加坡的青年政策,借助大量的活动和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等来 提升新加坡青年应对现实挑战的复合型能力,培养青年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增强青 年群体对国家的认同感。也正是多领域、多层面的突出表现为新加坡赢得了“优雅国”的美 誉,而作为优雅国吉祥物的“新雅”小狮子其实就是志愿者形象的一种表达。

目前,新加坡全国的志愿服务人员约占到其总人口的1/4,总人数超过100万。新加坡 国家福利理事会(NCSS)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目前新加坡在册的从事社会服务的相关志 愿者组织达到了46家 [8] ,其中最大的是1971年成立的人民协会青年运动,这家机构隶属于人 民协会,依托人协架构下民众俱乐部(CCs)中的青年执行委员会(YEPs)来发挥作用。 在人员组成方面,人民协会青年运动的成员涵盖了从12到35岁的青年人,他们中的大部分 都是年轻的基层领导人,负责发起和维系相关志愿活动并保持活动与时俱进的品质,积极 配合基层组织在各自的选区为居民服务 [9] ,工作领域涵盖了从政治到社会发展甚至每个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每周议员接见选民以及例行性的家访活动中,热情而活跃的青年志愿者总是其中少不了的一道风景 ;地铁站、动物救助中心等地方也可以看到志愿者的默默付出。

借助人协的民众俱乐部(CCs)以及心件网络(Heart Ware Network)架构下的青年银行 (Youth Bank)和青年计划委员会(YPC)等平台可以让这些志愿者活动深入基层,更全面 地带动青年人强化志愿服务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青年银行自2006年5月由新加坡前外长杨 荣文启动以来已经有超过1.4万名青年人注册为志愿者,完成了约23.3万个志愿服务时长。 [10] 在国家认同建构以及社会和谐方面,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社会,青年志愿者在多层社 会治理中通过志愿服务助力种族和谐、协调族群利益、构建国家认同,成为国家和谐发展 的当事人。2014年7月21日种族和谐日期间,新加坡教育部与种族和谐资源中心合作在全国 发放了4万个“橙丝带配套”给小学四年级学生,“以期通过此举来促进年轻一代对族群和 谐的了解,鼓励他们从小就以成为族群和谐大使为己任 [11] 。”

在每年国庆日期间,新加坡的志愿者组织部门都会招募大量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活动 的组织、安保以及相关服务中来。2015年新加坡金禧国庆(SG50)筹备期间自2014年9月 份就开始招募青年志愿者,而2018年国庆53周年的志愿者招募活动也从3月就开始在线报名 了。这些志愿者的组织活动由心件 的青年计划委员会(YPC)来组织。金禧国庆期间举行 的“欢庆青春”活动通过体育、制服表演、行为艺术等活动来展示和庆祝过往50年新加坡 青年人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超过3700名青少年学生参加了这场庆典,并有大量志 愿者参与了活动的筹备和庆典期间的服务活动 [12] ,成为新加坡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 记忆。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早已经成为这个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的一道亮 丽风景,也成为新加坡国家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加坡的青年志愿服务已 经涵盖了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涉及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诸如环保、关爱老人和孤儿 以及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促进种族和谐、动物保护以及大型赛事、会展、庆典和节庆日 等群体性活动中都可以见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中,新加坡主 要从制度建设、理念引领、多元互动等多个方面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

首先,加强志愿服务的法治化建设,明确志愿服务的社会定位,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使志愿服务实现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目前而言,新加坡的 志愿服务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志愿者招募、管理以及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 为系统的管理机制。国家福利理事会法令等相关法律文本对志愿服务都做了较为详细的界 定。比如对希望加入志愿服务的申请者的个人背景、服务意向以及可能提供服务的时间保 障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前志愿者的招募单位既有官方的人民协会、国家福利理事会、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NVPC)等,也有非官方的各个族群的自助理事会以及相关领 域的社团机构等等。此外,新加坡还通过“太平绅士” 这一荣誉来激励志愿者的服务精 神,这是在国家层面对专业、公共或者社会领域有显著贡献人士的认可,其中很重要的个衡量指标就是志愿服务。

其次,注重志愿服务理念的培养和传播,在政府、社会以及公众个体的共同努力下,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加坡全社会的共识和国民的自觉行为,系统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已经 形成。关于志愿服务的海报或者宣传画面在这个国家随处可见,不论是在街道两边的宣传 栏还是地铁、公交等公共运输工具的车厢内,以及组屋楼下和食阁内都可以见到这些充满 爱与温馨的画面。在2015年新加坡50年金禧国庆期间,新加坡政府推动涵盖了老年人、在 职工作人员和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代际协作,通过志愿服务强化国家认同建设和社会凝聚 力 [13] 。目前,这已经成为新加坡城市文明建设的一种常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领 域和区域的新加坡青年人,甚至包括不同国籍的在新加坡学习、工作和居住的青年人都在 志愿服务的架构下为这个城市国家的社会发展以及文明进步在贡献着积极的力量。

第三,通过全社会的多层互动和多元参与来促进公众的参与感与责任感,让志愿服 务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发展的深层而非流于形式。虽然现实生活中,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其他 原因而影响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通过非正式的途径主动从 事志愿服务,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的志愿者参与率回升至35%,大大高于2014年 的18%。 [14]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虽然志愿者数量并不多,但是他们却能够组织起类型多 元、规模不一、高效完备的社区活动,这与平时的日常训练和实践磨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而在这些志愿服务中,青年人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据称有多达九成以上的年轻人都做 过义工。他们的工作领域涵盖了国家的政治活动和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日常活动等不同的层 面。而为了提升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政府一方面会通过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来推动志愿者的 参与度,另一方面则通过增强活动吸引力的方式来吸引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所以可以看到 当前不同层面的机构组织的社区活动越来越接地气和为参与者、服务者所喜闻乐见。

第四,志愿者培训也是当前新加坡政府推动本国志愿服务发展,培养青年人志愿服务 精神的重要途径。就当前新加坡的青年志愿者发展来看,很多申请者虽然希望通过从事志 愿服务奉献社会,但是却因为缺乏相关的技能训练而无法承担相应的工作,以至于无法融 入这一群体。所以,很多的志愿者在选择服务对象时大都喜欢照顾幼童、小动物以及从事 环保,但选择老人和残障人士作为服务对象的比例偏低。原因就在于与老人之间的代沟和 语言障碍等比较明显,而照顾残障人士更需要一些专业技能等等。所以,相关机构为此提 供了涵盖基础培训、技能培训、个人发展和领袖培训等多个项目 [15] 的培训计划,从而大大 加强了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提升了他们的服务热情。毕竟,“年轻人活力无穷,如果 能把做义工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整个社区都是好的 [16] 。”

可以说,自觉从事志愿服务已经根植于新加坡人的内心,成为这个国家城市文明建设 的符号性存在。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言:“为他人做好事、关怀弱势和有需要的社群、 加深对彼此的责任感都能帮助我们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所有国人都为关爱社会尽一分力, 大家也能享有更强大的社会支持。” [17] 2016年11月,新加坡国家福利理事会和全国志愿服 务与慈善中心共同推动了“关爱新加坡行动”,希望以此来倡导新加坡人的关爱精神,鼓 励公众能够在同胞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伸出援手,传递仁爱的力量。截至2018年1月,该 行动计划已经有超过100万名新加坡人注册成为其志愿者。占到新加坡总居住人口的20%以 上,从这个数字就足以看出新加坡人对志愿服务的态度了。

3

青年志愿者在新加坡青奥会期间的作用

对新加坡志愿服务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一次检验莫过于2010年8月在新加坡举行的青年奥运会了。青奥会期间共有近2万名志愿者参与了活动的组织和运行工作[18],其中还包括200余名提供多语种语言翻译服务的外国志愿者。对于新加坡而言,要提供2万名青年志愿者其实并不容易,所以在初期的招募和动员阶段做了充分的工作,志愿者主要来自新加坡国内学校、企业以及社会部门等多个领域。在报名时,首先由报名者根据自身业务技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已经公布在网上的岗位,然后由组委会最终筛选择优录取。其中,具体的志愿服务岗位主要涵盖了机构服务、人力资源、外联与营销、场馆运营、赛事服务、后勤保障等十大类共计43种岗位,可以说涉及了青奥会从筹备到开幕、举行再到闭幕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领域。

在志愿者的来源方面,大中小学生占到很大的比重,他们采取团体报名的形式;企业志愿者主要由于体育相关的业务性较强的企业提供较为专业的人士参与志愿服务;社会部门的志愿者在年龄和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必须是年满18周岁,拥有相关体育专业技能和知识基础等。为了保证志愿服务质量,组委会对这些来源多元、素质不一的志愿者进行了严格的录用培训,包括网上通识培训、岗位专业培训以及场馆实地培训等多个方面,以帮助他们获得完成志愿服务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在专业培训以后,还选拔出能力较强的志愿者进行强度更大的团队核心骨干培训,以挖掘和提升他们更为卓越的复合型技能。

此次青奥会是迄今新加坡所主办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性赛事。而志愿服务是保证青奥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所以主办方特别重视志愿服务的成效。青奥会期间恰逢新加坡中学实验课的全国统考,所以对新加坡的中学生志愿群体而言,如果参与志愿服务将会与考试发生冲突。即便如此,组委会的官员也表示:“错过的考试可以找时间补回来。在青奥会短短的12天内,志愿者要展现出最好的一面,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留下最好的印象。”[19]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所有志愿者基本都能按照组委会安排,圆满地完成相关的志愿服务。这些服务主要涉及赛场服务、后勤保障、翻译服务等等。有的志愿者从事的是赛场外的幕后工作,虽然无法亲眼看见难得一见的高水平赛事,但是却能够非常认真地完成作为志愿者的本职工作,且毫无怨言。

在对志愿者的激励方面,组委会为新加坡本土的志愿者提供了一定的计程车优惠券或者公共运输优惠卡,方便他们乘车赶往赛场。而国际志愿者主要从事的是语言翻译等方面的服务,而且还承担着在参赛国家之间进行沟通联络和协调的任务,所以组委会还为这些国际志愿者提供了预存话费的专用手机。同时为了免除国际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还打破国际惯例为他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条件。在志愿服务结束之后,每位志愿者都可以得到国际奥委会颁发的青奥会志愿服务证书,以表达对他们志愿服务的认可与感谢。除此之外还有非常有纪念意义的青奥会纪念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新加坡政府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视。

青奥会期间者2万名志愿者也没有让东道主失望,以出色的工作完成了使命。在青奥会的闭幕式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以及很多参赛运动员都对运动会期间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当然,对于新加坡而言举行青奥会这种较大规模的全球性运动会也没有前期的经验可资借鉴,所以志愿服务方面也难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疏漏。比如志愿者的反馈通道不畅、物资分配不合理以及派发速度缓慢、部分志愿者出现脱岗情况等等。不过,毕竟瑕不掩瑜,就整体来看新加坡青奥会期间的志愿服务还是非常成功的。

2010年新加坡青奥会期间的志愿服务由于绝大部分都是青年群体,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新加坡青年志愿者能力和素质的一次检阅。活动期间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漏洞,既是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的先天劣势的表现,也是其初次举办如此大型活动的正常反映。在后来的各项大型会展、庆典等活动中,新加坡政府也充分吸取了本次青奥会的一些教训。但就整体而言,新加坡在青奥会期间所积累的志愿服务经验是主要的,这些也成为后来我国南京青奥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参照。作为维系青奥会顺利举行的重要纽带,青奥会的志愿者们不仅保障了新加坡青奥会的圆满举行,同时也以其高效而出色的表现为新加坡的城市文明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4

进一步强化青年志愿者在我国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对于城市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新加坡的青年志愿者在其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也已经通过新加坡的发展以及多项代表性的活动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证明。虽然新加坡的志愿者发展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运营实践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就当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发展而言,有必要一方面借鉴域外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以他们发展进程中的教训为诫,另一方面总结本国过往的发展经验以及教训,对未来的志愿工作开展给出积极的指导。具体而言,我国的青年志愿者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民众对城市文明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这也就对青年志愿者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只有进一步规范青年志愿者建设机制,深化志愿服务理念,健全和优化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的城市文明建设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2016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会议指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法律保障为重点,积极扶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20]充分凸显了中央对发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本次会议也强调今后的志愿服务要重点做好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加强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强化其对城市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的法治体系,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规范青年志愿服务的治理机制。发达国家一般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志愿服务法治体系,比如美国的《志愿服务法》《志愿者保护法》,日本的《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保护法》等等。近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法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论是2016年中央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还是此前的《慈善法》以及其他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规范和推动了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不过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法治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还应该通过完善立法为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明确法律定位,进一步界定好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性质、范围和服务对象,规范青年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落实青年志愿者的奖惩与激励监督制度等等,进一步规范青年志愿服务的治理机制。只有这样,青年志愿服务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才能在规范化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其次,进一步培植和深化青年志愿服务理念,让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当前,我国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内涵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正在投入到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中。比如政法院校的学生会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间参与本校或者所在城市的普法或者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而医科院校的学生则会走入社区为老人、精神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提供专业的诊疗或者护理等志愿服务等等。可以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在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引领自身的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城市文明的进步自觉树立起志愿服 务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自觉。

第三,进一步规范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优化,整合志愿服务力量,助力城市 文明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运行和管理机制是当前青年志愿服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障。青年志愿服务应该围绕城市文明建设科学定位,这就要求在志愿者的招募、组 织、分配、培训、上岗和后期激励等不同的阶段构建起科学合理、高效完善的治理体系, 提升志愿服务队伍的志愿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目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主要是来自高 校的大学生,所以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就需要高校党团组织的积极配合与努力,同时 尽量与政府对接,借助政府的支持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和保障体系建设。同时,努力整合社 会资源,调动不同层面志愿群体的服务积极性,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 青年志愿者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进一步加强志愿者培训机制建设,为志愿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志 愿者培训是提升志愿者素质,强化基本的业务技能,帮助志愿者尽快融入志愿服务的直接 途径。目前我国的志愿者相对而言缺少系统的培训机制,很多志愿者空有一腔热情,在志 愿服务中却没有方向,缺少技能。所以,今后的志愿者发展中要加强对志愿者基本理念、 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以及法律方面的培训,并且要注意选拔志愿者中综合能力较强的 个体进行骨干核心团队培训。最终不仅在内容上,也在制度上和具体的形式方面推动志愿 者综合能力的与时俱进,使其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相适应,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相 适应。

第五,进一步完善激励、监督和保障机制建设,既要提升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又要解 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在新加坡的志愿体系中,对志愿者的激励 有着诸如“太平绅士”、志愿服务勋章以及物质奖励等多种激励形式,我国目前也建立了 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不仅在闭幕式上以献花和建立 志愿者永久纪念设施等形式对志愿者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还进行了志愿者的先进个人与先 进集体表彰,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以及发挥示范效应都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而志愿服务也是要倚赖丰厚的资金支持的,这其中除了政府财政拨款以外, 还要有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募资渠道,为志愿服务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要针对志愿 服务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机制,尽可能确保志愿者的人身与财产 安全不会因为提供志愿服务而受到意外的伤害。只有这样,才能既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热 情,又免除他们的各种担忧,从而可以比较安心地服务于现代城市文明建设。

5

结 论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以我一己之力难以改变世界,但是我抛入水面的石子却可以 激起许多涟漪。” [21] 青年志愿者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大水面中的一粒粒石子,正是他们的默 默付出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和富有活力。这已经为中外各国发展的实践所证实, 不论国家大小、发展程度如何,采取的是何种制度,志愿服务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却 是共通的,毋庸置疑的。青年志愿者在当前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积极和重 要的角色。换言之,城市文明建设需要青年志愿者这个群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所以,如 何处理好青年志愿者与城市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已经是新时代不同层面的城市治理主体 必须给予充分关注的议题。

2016年3月,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志愿服务在城乡社 区治理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 例达到13%” [22] 的发展目标。2016年7月,由中宣部等中央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更是强调要将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紧密结合起来。这些文件明确了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志愿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青年志愿者一定会在未来的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和更好的作用,也必然会获得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这将不仅仅是一个期冀,也会成为一个现实。

参考文献(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