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实体,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组织系统。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有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乃至宗教活动,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世界之大,城市之多,不计其数,不过,真正令人难以忘怀的,必然是具有独特精神的城市。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与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高度概括与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鲜明体现,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之核心所在。
城市精神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社会风气、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是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总结、核心提炼与准确概括,并用恰当的表述语加以定位。
因1860年开埠而崛起的汕头,是一座新兴的近代城市,充满丰富而有特色的城市精神。当中最为明显、最能体现这座百载商埠城市精神的,就是开放精神与包容精神。
一、开放精神
开放这个汉语词汇的主要含义有①有敞开,允许进入;②使关闭着的打开;③解除封锁、禁令、限制;④思想开通、解放等四个方面。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就人类历史来看,封闭往往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则意味着创新发展。固然,开放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大方面,但主要是引进来。开放有主动开放与被动开放、积极开放与消极开放之分。开放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国家政策,也是一种精神形态。开放精神是人类一种显然的精神。既有民族的开放精神、族群的开放精神、个人的开放精神,也有城市的开放精神。城市的开放精神说到底就是城市人的开放精神。
近代汕头是因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开埠通商的。开埠就是开放。开埠的汕头所造成的开放,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既是消极的,又是积极的。可以说,近代汕头的开放,有一个从被迫而被动到主动而积极的发展过程。
城市开放不等于就有开放精神。与人的精神一样,城市精神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精神就是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主要层次。城市无开放,何有开放精神?焉言开放精神?世界历史向我们昭示:高度开放的城市必然铸造高度开放的城市精神。近代汕头向我们昭示:因开埠而社会开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是全方位开放,多方面开放。在这开放的过程中,汕头开放的城市精神得以养育,得以长成,并且发展壮大。
㈠浅薄的历史文化禀赋汕头开放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的生成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是该城市历史文化养育的产物。世界大多数城市的城市精神是受益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某些城市的城市精神,特别是新时代精神,恰好是因其历史短浅、文化浅薄,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崭新的图画,产生崭新的城市精神。
近代汕头独特之处,在于开埠前并非城市,而是在沙脊上面建起来的几个小渔村,是开埠才崛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与世界大多数城市从古代传承下来,有历史传统,有文化遗产不同。可以说,开埠前的汕头无甚历史,准确些说,是稀少的历史、零碎的历史、点滴的历史。
开埠推动了汕头迅速崛起,但到1921年设市政厅前,汕头一直隶属于澄海鮀浦司管辖。应该说,汕头无甚资格称城市,但埠市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我们习惯说的汕头市,是宏观上、大体上的汕头市,是把汕头成市之前那61年埠市也列入城市范围,当作城市来对待。无可回避的是,从1860年开埠到1921年设市这61年时间,汕头确实牛,从海边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逐渐成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近代汕头的奇迹。近代汕头无甚历史文化积淀,恰好因此而不受传统的束缚,无封闭保守势力的阻挠,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轻装上阵,奔走在开放的大道上。
㈡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定格汕头开放城市精神
精神是人的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人的精神,城市人生成、创造城市精神离不开物质条件,首先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充分开发与积极利用。
汕头开放城市精神的形成受益于无甚历史文化,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汕头濒临南海,地处国际黄金航道;汕头背靠物产丰饶的潮汕大平原,是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汇聚之处;汕头有宽阔而独一无二的内海湾,有一个十分便利、非常有效的港口……一言蔽之,汕头有天生而开放的自然地理环境。西方殖民者选择汕头开埠通商,海外华侨选择汕头投资营商,国内各地民众尤其是潮汕人齐聚汕头创业营生,都是慧眼识珠,英雄所见略同,相中的就是汕头这开放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恩格斯盛赞汕头是远东地区“唯一有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其意义是对汕头商贸发达的肯定,但无形为英国人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有商业意义的汕头是个好地方,必须作为通商口岸。
无论是西方殖民者、海外华侨,还是国内民众,抓住开埠这一大好良机,在汕头这块开放的地方,大显身手,利用汕头开放的社会经济条件,齐心发力,使汕头迅速崛起,发展成百载商埠。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汕头人养成开放的心态,用开放的行为,久久为功,渐渐形成开放的城市精神。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汕头开放城市精神形成奠定物质基础。汕头城市人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积极开发这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不仅缔造了一个经济社会发达、文化高度开放的近代城市,而且锤炼了开放的城市精神。
㈢繁盛的商贸经济养育汕头开放城市精神
城市之“市”就是集市,就是市场,就是经商做生意,这是自古至今的城市功能之一。然而,近代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下的城市,商贸活动的领域、规模、层次都远远超越了古代城市,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释放着强烈开放的市场功能。
商贸活动就是逐利赚钱,但商贸活动不仅逐利赚钱,而且要求公平自由,追逐开放互惠。无论是商品流通、资金往来、货物出入,还是税收等等环节;不仅国内市场要开放,国际市场更要开放。开放是市场经济一大基本特征,商贸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商贸经济的开放,包括对外与对内两大领域,包括走出去与引进来两大方面。
港口开放是一个城市开放的重要标志。开埠推动了汕头港口的繁荣发达,成为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大批货物从汕头港运动载到东南亚、朝鲜、日本乃至欧美等国家与地区,还有上海、宁波、天津等国内各地。据统计,1864~1911年,共有12种国籍,38177艘次总吨位,34863000吨的外籍商船进入汕头港。到20世纪30年代,汕头成为粤东、赣南、闽西南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中国东南沿海的国际性海港,享有“粤东门户”“粤东总汇”美称。
向海外移民是城市开放的重要表现之一。开埠后,一批批居民,包括潮汕人,以及梅州、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纷纷来到汕头,在妈祖庙前面乘船“过番”,特别是有着移民历史传统的潮汕人。统计数字表明,1860~1949年,经过汕头口岸移民港澳和东南亚的人数,在140万人左右。
世界历史近代化首先是工业化,因而欧美国家都先后发生工业革命。无论是新兴的城市还是古代遗传下来的旧城市,无不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毛织品、食品等轻工业。而近代汕头特殊、特别之处,不是优先、重点发展工业,而是优先、侧重发展商贸经济。
开放的核心是对外贸易。开埠推动了汕头崛起,成为著名商埠。汕头的对外贸易日益发展,十分火爆。据汕头海关统计,1860年,从汕头口岸进出口货物价值合计6176293银元,1880年增长至21275667关平两,1890年再增至44030734关平两,而1910年则为54014382关平两。到1933年,进出汕头的轮船达到4478艘,总吨位675万多吨;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沿海各港口货运量的8.76%,仅次于上海、广州而居全国第三位,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百载商埠,并且逐渐形成了以汕头为中心的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这是一个汕头对外贸易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充满开放张力的贸易圈。近代汕头经济展现出明显的外向型经济。
繁盛的商贸经济推动了汕头城市开放,开放的汕头养育了汕头开放的城市精神;汕头开放的城市精神引领、助推汕头商贸经济的发展繁盛。这是一个美好的良性互动。
㈣踊跃的海外投资营造汕头开放城市精神
开放的重点是吸引投资。海外投资、引进外资、招商引资等这些术语是近代社会以来才出现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数额,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国家开放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开放度的重要表现。
开埠推动了汕头开埠通商,吸引了欧美国家来汕头投资设厂,兴办洋行。于是,有了英国查甸和德忌利士两轮船公司;有了香港英商怡和洋行在礐石开设的中华火车糖厂;有了德记洋行、怡和洋行、鲁林洋行、太古洋行、新昌洋行以及美孚洋行。据1928年《新汕头》记载,当时英、德、日、美、法、荷等国在汕开设的洋行、商店、旅店等共有56家,1100多人,他们以轮船运输业为龙头,拥有左右汕头市场的实力。
开埠推动了华侨来汕头投资设厂,发展商贸。开埠后的汕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民族资本发展迅速,不断壮大。陈慈黉家族、高绳芝家族等等潮汕商人来了;李伯恒、胡文虎等等客家商人来了。南生公司拔地而起,永安堂隆重开业……一个又一个的投资项目,无不得益于汕头开埠,都有力地推动了汕头发展繁荣,推动了汕头城市开放。
汕头近代金融业多为华侨所投资经营。开埠后,华侨在汕头创办钱庄、银行,侨批局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汕头埠兴办。据统计,华侨在汕头创办的钱庄、批局和银行约有178家,主要经营侨汇业务,这些批局“实握汕市经济界大部分之势力也”。汕头资金市场因开放而迅速发展,大量侨汇涌入汕头埠。据饶宗颐《潮州志》估计,1921年以前,每年进入汕头的侨汇约在数千万元之间;1921年以后,有1亿元以上;1931年以后,竟达2亿元之多。据谢雪影《潮梅现象》比较具体的统计数字,1930年以后,汕头侨汇数额在5千万元至1亿元之间。汕头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资金市场十分活跃,具有强大的扩张力。
华侨积极投资汕头近代工业。华侨投资日用品业、纺织业、食品工业,投资总额约有332万元,约占汕头工业资本的50%~60%,建立20家近代企业。
华侨踊跃投资汕头房地产业。陈黉利家族、新加坡荣发源等华侨纷纷在汕头购置房产。在汕头新建的4000余栋楼房中,估计华侨拥有产权的就有2000栋,其投资额占整个汕头房地产投资额的2/3。华侨的房地产投资为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华侨热情投资汕头服务业。近代化程度较高的汕头近代百货业与近代旅馆、酒店业,基本上完全为华侨投资营建。汕头小公园附近的四家百货公司——南生、平平、广发、振源,均为华侨投资创办;最大的酒店如永平酒店、中央酒店,旅馆如西南通、富春、东南旅馆,也为华侨所经营。
华侨不遗余力地投资汕头近代交通运输业。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投资兴办汕头至潮州的潮汕铁路;杨俊如、萧林秋集资22万元兴建汕樟轻便铁路;还有汕樟公路等公路。轮船海运业特别红火。泰国潮商郑智勇等人集资300万铢创办华暹轮船公司,陈慈利家族创办中暹船务公司,以及泰国潮商的五福轮船公司、捷华船务公司,新加坡华商林伯侯的美昌船务行,潮阳人萧鸣琴集资5万元创办汕头小火轮公司等等。
华侨积极投资汕头的城市公共事业。1907年,高绳芝创建自来水公司,汕头成为继上海、广州、成都之后又一个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1883年,汕头开始架设自福建经汕头至广州的有线电报。1897年,汕头设立邮电局,推广邮政。1909年,潮汕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汕头到澄海段架设开通。1911年,高绳芝正式创办汕澄电话公司。1932年,汕头全市用上自动电话,是全国第九个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的城市。1933年广汕无线电台开通。
外商华侨踊跃投资极大地推动汕头开放,开放的汕头以更大的力度、更宽广的胸怀,积极引进外资,汕头开放的城市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发展,不断壮大。
㈤独特的城市格局筑造汕头开放城市精神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产物。城市既是城又是市,先城而后市。城市之“城”即是设防。世界城市史表明,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因设防而产生的,因而有了城墙、城楼、防城河等设施。近代汕头与众不同,并无城墙、城楼、防城河等城市设施,毫无遮挡,完全开放,这也是近代汕头的城市特色之一。
汕头因海而生,因港而兴。通商口岸、外贸港口、商业中心、商贸经济……这些词语无不彰显汕头的城市特色,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城市。汕头最早的城区出现在老妈宫一带,最早的街就是老妈宫对面的行街、顺昌街、新关街那一片,后来又有了“四安一镇邦”“四永一升平”等。最早的建筑物是栈房、仓库,后来外贸生意做大了,差不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有了行铺、骑楼、洋楼。
近代汕头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无疑是超先进的,有别于古代城市,充分体现商业功能。整个城区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外伸展,呈扇形网状的格局,这是一个充分开放的城市格局,这一独特的开放城市格局,既是汕头小公园一带地理条件规定,更是城市规划设计者的精心设计。扇形网状的城市格局,全世界恐怕只有巴黎与汕头这两座城市。近代汕头开放的城市格局,必具开放的城市功能,必然生成开放的城市精神。
㈥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培育汕头开放城市精神
西方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中国古老大门后,西方文化随之涌进中国,于是,出现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文化现象。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国内出现顽固派与激进派、保守派与改良派等不同派别,围绕“以夷变华”问题展开持久的论争。但是,汕头却无派无别,毫无反应,毫无动作。对外国人、外国商品、外国文化,无论是南洋的还是欧美的,几乎是来者不拒,热烈欢迎,热情接待。这是近代汕头城市发展中又一个引人注目、值得研究的地方。
开埠后,许多在海外直接受到所在国文化濡染的华侨,通过人员往来和通讯手段将所接受的东南亚文化间接折射回潮汕地区,传入汕头,更有不少华侨从海外返回故土,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传播在海外所接受的新思想、新知识,包括语言文字、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其时的汕头时尚起东南亚饮食习俗,“近年来有些华侨社区的食品,渐呈显著的变迁。菜蔬里面喜欢用辣椒,分明是南洋的习惯……有许多人用早餐时,就喝一些咖啡,再加饼干一类的食品。”
开埠后,随着西方国家在汕头设立领事馆,基督教会、天主教会纷纷登陆汕头。从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长老会、美国浸信联合会、德国马赛尔会、法国巴黎新来者会等外国教会团体来汕头建立教堂,讲诵圣经,传播基督教文化,并兴建教会学校。1874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汕头创办聿怀学堂。随后,各国教会在汕头创办了福音、真光、引明等幼稚园;礐石、淑德、正光、若瑟、正始、同济等小学;礐石、华英、正光、若瑟等中学。教会学校开设新课程,传播近代西方科学知识,有力推动了汕头新思想、新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其他形式的西方文化也传入汕头。据20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学家陈达在潮汕调查记述,“喜著西服的时风,在一部分的青年是极盛的,特别是学生或与外洋有过接触的人。”电影、戏院、照相馆等娱乐文化纷纷登陆。
开埠推动了西医传入汕头。随着教会纷纷登陆汕头,教会创办开始医院。自1863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创办汕头第一所教会医院——汕头福音医院之后,美、日、法等国教会也先后创办了一批教会医院。后来,一些爱国华侨、有识之士、慈善机构也积极开办医院、诊所和药房。
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与汕头本土文化相结合,构成近代汕头多元化的文化系统,推动了汕头城市不断开放。多元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汕头开放的城市精神。
总之,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几乎空白的历史文化传统、繁盛的商贸经济、外商华侨踊跃投资、独特的城市格局、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等等,这些自然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共同缔造了一个开放、发达的近代汕头。汕头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滨海城市、港口城市、外贸城市、文化城市、移民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居民,潜移默化地生成了开放的心态,养育了开放的胸怀,铸就了开放的精神。开放成为近代汕头明显的城市精神。
二、包容精神
包容的含义有二,一是宽容,一是容纳。包容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事情汇合在一起;就是容许其他人、其他东西、其他事情的存在,乃至发展。包容就是和谐,就是与万物同生长,这需要更宽大的心胸。包容必然包含兼容。兼容是不同东西、各种活动、各个方面相互渗透、互补和共生,组成新系统,形成一定的结构张力。兼容说到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兼收并蓄。
包容与开放联系密切。开放是包容的前提,包容是开放的深化、提升;开放必然带来包容,包容意味开放,推进进一步开放。可以说,因为开放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开放。
包容也是人类一种精神状态。包容是相对狭隘而言的。综观人类社会历史,近代比古代更开放,因而也就更包容,更具包容精神。尤其是工业化的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的开辟,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城市来说,开放是一种精神,包容自然也是一种精神,尤其是实现近代化的城市。城市的包容精神,就是城市以开放的胸怀、尊重的姿态、善良的心意,吸纳各方居民(包括人才)、汇集各地物产、聚集各方资源、容纳各种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兼容,达到兼收并蓄,即互相交流学习,彼此吸收融合;不断改进、改造、改革,从而化他为己,和同一家,创新又发展。
汕头因开埠而开放,是一座开放的近代商埠城市,具有明显的开放精神。汕头因开放而包容,而具包容精神。近代汕头的包容不是简单地容纳,一般的引进,更是兼容,是兼收并蓄,显示出强大的包容力,表现出明显的包容精神。近代汕头的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包容的城市精神也是丰富多彩的。
㈠八方来宾培育汕头包容城市精神
汕头开埠后,随着工业发展、商贸繁盛,城区逐渐拓展,人口不断增长。最早的汕头只有几千上万人,后来慢慢地由3万变为5万,5万再到8万,到1921年前后大概有10万人左右;1921~1937年,是汕头航运、港口、城市、商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汕头人口由10万人增长为20万人。由于汕头是个商埠,是移民城市,这些在汕谋生创业者,来源多元,成分较为复杂。有外国人,有本地的潮阳、揭阳、潮安等各县居民;有国内其他地方的商人。
汕头开埠后,大量外国商人、传教士、医生纷纷来到汕头,定居汕头,是谓“殊方异域”,“奔走偕来。”汕头与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美国、挪威、荷兰、俄国、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有直接经济贸易关系,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美国、挪威、俄国等国家先后在汕头设立领事馆,驻汕外籍侨民多达数百户。
开埠后,华侨踊跃来汕投资设厂,发展商贸,定居汕头。这些华侨,既有潮汕的,如陈慈黉家族、高绳芝家族;也有客家商人的,如李柏恒、胡文虎等等。潮汕铁路、汕头樟轻便车、行驶上海、台湾、香港的轮船,不少是客籍人士注资。汕头聚集着来自海外的各属华侨,包容着不同地域的文化。
闽粤赣客商云集汕头,创祖汕头。开埠的汕头,吸引了韩江、榕江、练江流域以至福建、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省的大批客商和资本到汕头办厂、经商,闽粤赣等省份的华侨也经由汕头进出,并在汕头办实业。旅汕外来商人把汕头当成自己的家,家眷、事业大都扎根在汕头埠。
为加强联系,开拓商路,在汕头办厂、经商的各地商人纷纷成立了同乡互助组织——同乡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商人在汕头设立的同乡会有:蕉岭同乡会、广州同乡会、潮阳同乡会、普宁同乡会、宁波同乡会、张氏建筑宗祠筹备处、嘉应五属义山保管委员会、兴宁同乡会、梅州同乡会、揭阳同乡会、东莞同乡会、惠来同乡会、五华同乡会、广肇同乡会、饶平同乡会、琼崖旅汕同乡会、永定同乡会、澄海商会、大埔同乡会、六邑会馆等。同乡会是各地商人的大聚会,是汕头对各地来宾的大包容。
在汕头办厂、经商的各地商人,有的干脆把祖宗香炉搬来汕头,建起祠堂。清朝末叶,宝安县人郭丽洲在汕经商,赚了不少钱。为扩充业务,家眷全部搬到汕头,并在福平路建起了郭氏家祠,叫郭厝祠,成为汕头建宗祠之先例,其建筑颇为辉煌。清末宣统年间,来自福建的胡仲铨公派衍、胡伯畴公裔孙在胡厝新乡创建了胡氏大宗祠。梅县巨商谢华史、耆老谢义谦等倡设谢氏宗祠。后又有潮人林桂园、林国英等倡社林氏宗祠。
进入民国后,汕头埠出现了一些合族祠。佛冈县侨居汕头的巨商黄镜澄、宝安县黄煜南等,及潮人黄朴之、梅县耆老黄瑞堂等,组设黄氏宗祠于崎碌,与林氏宗祠衡宇相望。吴祥达镇守汕头时,吴姓富商吴耀如等靠这一关系,设吴氏宗祠于崎碌尾吴厝新乡。梅县人张怀真、潮人张凌云等,组设张氏宗祠于歧山乡。梅县人李玉井、李西平等,设李氏宗祠于中山公园附近,内中附设李氏新村。合族祠是近代中国城市最重要的基层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汕头是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其创业者来自闽粤赣以及海外华侨等讲不同方言的移民。汕头城市的合族祠堂大多为讲不同方言的同姓宗亲合力建筑而成,这反映汕头当时不同方言的人群和生共处的实际情形。
开埠的汕头,犹如一个大磁场,吸引八方来宾,一起创业,共同生活,互相交流,彼此和谐,不断融合。汕头积极开放,充分包容。在这过程中,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包容的胸襟宽广了,包容和合的城市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地长成了。
㈡金融企业集养成造汕头包容城市精神
由于物流、人流的集中,汕头自然而然地成为南中国海之滨的金融中心。据1933年统计,当时汕头埠对金融类商业的分类分别列为:会计师、储蓄、保险、饷押、银庄、汇兑、收找、侨批等行业。其中,经营汇兑者有36家,“其业务在代南洋以及香港各埠汇寄款项”,即经营外汇业务,发行的“有保证的纸钞”达265万2千4百元,“发行百元头白票商号”达13家,最高发行额为18万元,最少5万元。
汕头埠经营银业的庄号多达162家,“专办理银项出入、存揭等事”,即对内金融业务。这些银庄发行纸币的有34家,“发行银额”达213万4千元,“发行百元头白票商号”达40家,最高发行额为8万元,最少5千元。当时汕头金行密布,其经营的金首饰,多从香港、上海进货。汕头加工的金饰,还销往南洋、暹罗。此外,外商还在汕头设立外资银行,较著名的储蓄银行有中法储蓄会、英国储蓄会等。由于金融企业的汇集,金融行业协会自然而然就有组成之必要。当时,汕头设立了“银行同业汇兑公所”和钱庄同业“银业公所”。汇兑公所会员费分两类,有发行纸币的钱庄为1千元,无发行纸币的500元;银业公所会员分甲乙丙丁四等,会费分别为500元、300元、200元、100元。
当时汕头经营金融业的,初以澄海人为多,后又有潮阳人从上海做生意所赚资金中抽出部分投到汕头做金融。继而大埔、梅帮也挤了进来。因此,汕头银业公所与汇兑公所有“澄海帮”,还有“潮阳、大埔及梅帮”,各帮“互欲为商场之竞争”,“互相倾轧”,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在汕头总商会的协调下,将“营业法划分香港、上海”,“汇票归汇兑公所”,“龙银、毫洋买卖概归银业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金融市场非常活跃,交易额十分可观。仅侨批款一项,年总额最高时达2亿元。20世纪初,在汕头埠工作的工人工资每月才3~4元。上述经营汇兑和银业发行的“有保证的纸钞”虽只有二三百万元,但汕头金融市场资金流动量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特别是那些发行对外“有百纸钞”的汇兑庄,非信誉卓著者不能为之。
国内外金融家齐聚汕头,汕头一跃成为知名金融中心。金融融合商家,金融家、商家包容汕头,实现兼容。汕头城市不断包容,包容城市精神油然而生,自然而长。
㈢中西合璧建筑浸透汕头包容城市精神
一砖一瓦都是历史,一街一路皆有文化。建筑是无声的史书,有形的文化。对于城市来说,建筑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表征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凝聚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汕头因开埠而崛起,而开放,在其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各种建筑文化相继传入汕头,争辉斗艳。汕头以宽阔的胸怀,容纳着来在四面八方的建筑文化,形成中西合璧建筑文化汇集的城市。
小公园老街区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昔日汕头的商业旺地”。街区规划以法国巴黎街区为蓝本,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以“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为主干道,呈放射型扩散,条条道路通码头,是既方便交通又适宜经商的典型商埠建筑区间,承载着百载商埠的厚重文化,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是汕头作为开放口岸的活见证。开放的城市格局带来了汕头的城市包容。
最能代表汕头城市包容精神的建筑物是骑楼。骑楼的底层架空,二楼以上比底层凸出,并由支柱支撑,在底层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由于二楼犹如“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当连续若干栋骑楼建筑并排,架空的底层就贯通成公共通道,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街”。这些骑楼,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既可以实现商住两用,又可让行人在其间行走时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合岭南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骑楼广泛分布于岭南地区,汕头是中国第一大骑楼城市。
20世纪初,汕头的归国华侨开始在家乡投资置业,将世界各地的一些“洋”东西带到汕头来,使得建筑形式受到欧陆风格的影响。中西式骑楼在汕头骑楼建筑群中占九成,以仿巴洛克式最流行。仿巴洛克式就是采用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手法,以嵌入浮雕、壁画的装饰繁复的建筑外墙、拱券和弧形山花等为主要特征。但汕头骑楼在建筑立面上没有典型的西方元素,如女儿墙、拱券等修饰,保留潮汕建筑特色。
近代汕头地标性建筑物,如南生公司大楼、胡文虎大楼、永平酒楼、邮政总局大楼等,基本上都是中西合璧的。
由华侨集资50万大洋,于1932年建成的南生公司,是一座典型的骑楼式建筑。大楼高7层,采用中西结合建造,底层为骑楼结构,外墙立面装饰细腻丰富,带涡卷的希腊爱奥尼柱头、中国古典的花卉图案浮雕等被广泛采用,令人叹为观止。楼内天花板的横梁雕刻着花卉等浅浮雕。地面采用彩色地砖铺贴而成,楼梯两侧一侧为艺术造型的铁栏杆,另一侧贴着带有鲜花绽放图案的磊瓷砖。独树一帜的希腊立柱令人赏心悦目,雕花图案栩栩如生,拱廊设计巧夺天工,脚线点缀其间,小花、檐部、钻心石,无一不是设计者的杰作。
胡文虎大楼是汕头市区保存较完整的欧陆式建筑风格骑楼,由有“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巨子”之称的爱国华侨胡文虎所建,1927年落成,作为永安堂制药厂使用,是汕头开埠后第一座最高洋楼。大楼窗棂、屋沿、望楼外壁等部位皆饰以浮雕图案,细腻精美,其东南侧有方形附楼一栋,通面阔12.7米,通进深8米。望楼内部有螺旋式楼梯通往顶层,望楼顶端装较长避雷针一根,为汕头一大中西合璧的地标性建筑物。
永平酒楼始建于1922年,为二层长方体欧式建筑。该建筑为砖石木结构,正面呈左右对称式,正门顶部塑五颗五角星,门额顶部有欧式团花图案浮雕,正门外沿设X形折合式拉闸门一道,是汕头又一中西合璧的地标性建筑物。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是广东全省邮政系统中保存最完整的两座采用欧陆式建筑风格的邮政建筑实体之一,1922年竣工。大楼建筑为两层楼加一个天台,石、钢筋、洋灰的三合一结构,平面为L形。立面为对称三段式,花岗岩石砌筑的基座、八根带涡卷的希腊式大圆立柱,使整座楼平添了一种威严的气势。檐下是西洋纹样的装饰三角形山墙,主立面二层凹进形成阳台且有石栏杆,目的在于显示潮汕建筑的特点。首层门开3个,安装有6扇厚实的落地实木门。外墙同时采用清水灰砖和红砖,富有特色。此外,所有窗扇均采用木制百叶窗,每层楼的楼幅都超过4米,二楼每个房间都设有西方特色的壁炉,还铺设木地板,也是汕头一座中西合璧的地标性建筑物。
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位于永泰街的汕头侨批业公会会址,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为三层开间的小洋耧。建筑采用西式门廊及中西合璧的精美窗花样式,入口为三层高石框门廊,两侧为爱奥尼柱式的圆柱;入口处采用自由的平面曲线的弓形挑檐,都表现出其强烈的巴洛克式建筑特征,是汕头中西合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
㈣多元文化养育汕头包容城市精神
精神是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又是文化培育的。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包容的城市文化培育包容的城市精神。因开埠而崛起而开放的汕头,西方文化、东南亚文化、国内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等国内外文化纷纷涌入汕头埠;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教会文化、建筑文化、慈善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汇聚汕头埠,形成多元文化并存局面。而汕头这座新兴的开放城市,以宽阔的胸怀,迎接各地文化,容纳各种文化,并且通过商贸这个大舞台、城市建设这个大平台,使多元文化互相交流,彼此吸呐,不断融合,兼容和合。
开埠后,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以更大势头涌入汕头,教会建教堂、诵圣经,办医院,建学校,教会文化令汕头人大开眼界。开放的汕头人慢慢适应并接受教会文化。教会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与潮汕文化并存同长,在长期的接触与磨合过程,形成了汕头人包容异域文化的襟怀和风格。
随着海外华侨踊跃投资汕头,海外华侨文化不断地、多渠道地带入汕头,与汕头文化积极融合,汕头文化有效地吸呐了海外华侨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服饰礼仪、饮食习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以语言最具代表性。开埠后,东南亚语言传入汕头,融入汕头语言。表外来物品词语,常用缀“番”字,如番批(侨批)、番瓜(南瓜)、番葱(洋葱)、番薯、番梨(菠萝)等;借词有不少借自马来语译音的,如铁线称“亚铅”,街廊称“五脚忌”;“活市”、“活哒力”这两个词语来自泰语ตลาด(市场的意思,发音为“哒力”)等。同时,通过海外华侨带来的英语也融入汕头语言,如洋油(煤油)、英文笔、红毛笔等。
随着国内各地居民来汕头创业做生意,国内其他地方的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也自然而积极地融入汕头,包括客家方言、广州话、福建茶文化等等。
各地、各类文化的大量涌入,使汕头这个新兴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多元文化的局面。在并存共生中,各种文化发生交流,进行融合。汕头人以精明务实的态度和豁达大度的开放心态,包容多元文化,更是大胆地从多元文化中吸纳养分,以致汕头文化无论思想学说还是艺术形式、生活方式等,都呈现多姿多采的近代新气象。
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的东西,往往通过各种物质载体体现出来,让人感受到。马路街道、大楼、码头港口、雕塑等,都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商贸、文化等活动,都是城市精神表现的大平台。近代汕头人脸上并没有写着“开放”“包容”,大街小巷不会到处刻着“开放”“包容”,但是,透过汕头城市格局、建筑物、商贸活动等,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近代汕头开放的城市精神,领略到近代汕头包容的城市精神。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