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业,顾名思义,就是经营侨批的行业。侨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番”是民间对外国的称呼;“批”则是信函。侨批就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银信合封”是其基本特征,但也有少量有银无信。侨批以广东潮汕、福建闽南地区居多。2013年6月19日,侨批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由于缺乏原始实证资料,潮汕侨批的产生的确切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是,潮汕侨批源于潮汕海外移民,是海外移民的产物,这是不可否定的。正如饶宗颐先生在《潮州志》中说的:“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
历史上,或因生活所迫,或为躲避战乱,不少潮汕人乘坐红头船“过番”到海外,尤其以东南亚为多。这些出外谋生的潮汕人,客居异邦,寄人篱下,在芭风蕉雨中谋生、拼搏发展。他们无论在深山野岭,还是在矿区、胶园;不论是当苦力、杂工,还是做店员、小贩,都任劳任怨、克勤克俭,“为生计、为赡养家人拼搏在异地,稍有积蓄即挂念亲人生活之困苦。于是,有了批信之往来。”此乃侨批之起源,是为第一代侨批。
因侨批而产生了一种专门为侨胞办理传送信函和汇银业务的行业——侨批业。历史上的潮汕侨批业,伴随着侨批产生发展的每一个历程。从清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从水客业发展到侨批局。它融金融、服务、邮政于一体,是一种金融业,一种商业模式,一种近代经济形态。
汕头是潮汕的汕头。近代汕头是潮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粤东区域金融中心。开埠后的汕头,侨批业兴起并不断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成为潮汕乃至粤东地区的侨批转送中心。
市档案馆馆藏侨批
一、水客业的发展
“潮批业之源起乃邮水客递变”。提及侨批,一定不能忽视一个群体——水客,他们在侨批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由于当时海外潮汕侨胞聚集的东南亚各国,金融邮信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过番”在海外的侨胞,最早寄批回唐山靠的是熟人,即借回家乡之便携带,俗称“走水”。后来,随着前往海外谋生的人不断增多,有人从中发现商机,送批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既以贩运货物为生计,亦顺便带新客到东南亚,为华侨带银信回唐山的人,就被雅称为“水客”。于是,一种专门传送侨批的行业——水客业诞生了。
这些专门为旅外侨胞递送侨批及物品的水客,由于谙熟于两地情形,对旅途车船托运等有丰富经验,逐渐地还包括顺便携带一些侨胞需要来往的亲属或刚要往外谋生的人,因而水客中就产生了“客头”,经营的业务便包括递带人、信、财、物等。他们大多依靠小店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乡亲服务,收取一定的递寄费。他们或深入到矿山、企业、种植园、农场去招揽生意,收取侨批;或贴广告,约定在某固定店铺收取。逢年过节前夕回来,所带侨批钱物较多,叫“走大帮”;平常侨批较少,称为“走小帮”。有些业务较多的水客还在国内搭班,请同伙帮忙解送侨批,潮汕人称这种搭伙解批者为“吃淡水”,称过洋来回的水客为“溜粗水”。
水客们包括收取侨批、安排舟车旅程、带运物品、总揽汇兑等,在国际汇兑业未发展成熟之前,还需把钱换购成异地紧俏的商品,到达目的地变卖后才兑成当地银钱送达受批人。水客经营业务的报酬,一般是按批款额的3%—5%或10%向托寄的侨胞收取;有的不收取手续费,而是从汇率差额中获取利润。1870年,旅居泰国多年的潮阳籍乡民李阿梅开始当上水客,每年往返数次于泰国与汕头之间,每次从泰国带回的侨批款白银2000余两,相当于当时的2000担稻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递送侨批的水客就是行商。
由于许多水客坚持诚信经营,并且热情地提供代写书信、代传口信、代带物品、通报亲人的情况等服务,深受海外侨胞及其在家乡眷属的欢迎,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贴心人。不少水客是在南洋居住过一段时间,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因此,凡是到南洋寻亲、访友、谋生的人,都由他们代办入境手续,俗称“做客”,然后按船期通知大家到樟林集中,并安排好住宿,再乘红头船出发,抵达目的地后,又负责通知他们的亲人来接客,有的还帮助“新客”寻找工作,返程则为海外侨胞带回侨批。
为了保证侨批能安全地送到侨胞的眷属手中,不少水客还专门学点武艺,外出时带上一把长柄大雨伞,以防歹徒抢劫。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水客业最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每年经水客带回国内的批款多达国币2000万元,占全国汇款总额的5.2%。由此可见,作为侨批业先行者——水客,在侨批业发展中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作用。可以说,水客业是侨批业进入有序发展时期的标志。
水客作用重大,贡献不小,因此,从业者人数不少,几乎每个小地域都有一些人在经营此业。因其业务切实为侨胞解决急需的实际问题,故颇受侨胞和侨眷的欢迎。一直到侨批业发展成有铺号、有总店分店的规模经营的侨批局、银信局以后,仍有分散的水客经营此行。
开埠后,汕头因国际商业贸易快速发展,港口日益繁盛,经济发展繁荣,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建设迅速成长,华侨往来人数不断增加,也有为数不少的水客,有相当可观的水客业。据统计,19世纪至20世纪初,汕头的水客就有800人。
二、侨批局的发展
侨批局是一种民间自发兴起、专门办理侨批业务的私营金融机构。在东南亚各国有不同的称谓,泰国称为银信局,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批信局,越南和柬埔寨则称之为侨批局。
作为专门经营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国内的简短家书及汇款的民营机构,侨批局是在水客业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侨批业务的增加而逐渐发展起来。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侨批局发展成功能齐全、纵横交错的经营网络。侨批局按功能可分为收揽局、中转局、投递局三种基本类型;按规模及经营网络又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批局。各类批局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侨批的经营网络,对当时潮汕地区经济的影响很大。
从水客业发展到侨批局,有其历史背景。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出国谋生的潮汕人急速增长。据有海关统计数字,到1911年,潮汕地区到海外的移民已不下300万人。从1869年到1934年的66年中(缺一年数字,实为65年),从汕头口岸出洋的人数为555.29人。
随着出国谋生的人数逐年迅速增加,托寄回家乡赡养亲人的侨批数量也随之大增,水客业渐渐地不能满足广大侨胞寄批的实际需要,于是,侨批业的专门机构——侨批局应时而生。第一个侨批局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澄海籍华侨黄继英在新加坡创办的致成批局。
海外侨胞创办侨批局的经营宗旨,现在能见到的原始资料较缺少。1887年,刊登于新加坡《叻报》的潮安广惠肇文信局创设的告白,开头是这样写的:“窃以关山难越,谁传天雁之书;萍梗徒飘,空系河鱼之帛。矧复乡园廖廓,道路纷歧。纵驿使不惮传□,而洪乔几虞误事。又况锱铢匪易,付托良艰。此本号所以创兴,庶游子得而方便者也。”
各侨居国侨批局的设立,开始多数是一些经营货栈、商号的商人兼营开设,也有不少是由水客们扩大业务或水客凑资合作经营,基本属民间性质。很多侨批局都在侨居国和国内商埠及侨属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分店,开展连号经营,有些又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开办分店,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且诚信经营,急侨胞之所急,两头上门,为华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深受广大侨胞侨眷的欢迎和赞赏,逐渐成为侨批业的主力军。
自1835年新加坡致成批局成立之后,海内外潮人侨批局不断发展。东南亚各国由潮汕人创办的侨批局非常之多,他们与潮汕家乡的侨批局遥相呼应,彼此谋发展。1930年以前,泰国的侨批局有44家,1931~1941年新设立的侨批局有38家;1947年,新加坡侨批局有45家;1946~1948年,印度尼西亚有侨批局28家;马来西亚有侨批局12家;越南有侨批局16家。据1946年统计的资料,东南亚各国的潮汕批局、批馆共有450余家,仅曼谷一地就达130家之多。设立在潮汕地区的总店、分号也有130家,其中汕头市占70%以上。
开埠后,汕头成为华侨投资的热土,因而侨批局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从清光绪中叶,新加坡致成批局创始人黄继英族亲黄松亭创办森峰号(与实叻致成号联号)起,汕头侨批局不断发展起来。到了晚清,潮汕的侨批局已经有50家,其中,汕头就多达30个,占了60%。
晚清时期的汕头埠侨批局
次序 |
名称 |
开设时间 |
开设地点 |
1 |
有余庄 |
道光九年 |
汕头 |
2 |
德利 |
咸丰六年 |
汕头 |
3 |
常丰泰 |
咸丰八年 |
汕头 |
4 |
郑钟记 |
光绪二年 |
德里街七号 |
5 |
裕兴 |
光绪三年 |
打锡街三巷九号 |
6 |
太古盛 |
光绪十年 |
永顺街二号 |
7 |
兴康 |
光绪十一年 |
汕头 |
8 |
全昌仁 |
光绪十二年 |
至平路十号 |
9 |
老兴 |
光绪十二年 |
至平路十四号 |
10 |
协兴昌 |
光绪十二年 |
永顺街二号 |
11 |
陈源记 |
光绪十三年 |
打锡街五号 |
12 |
森昌记 |
光绪十三年 |
仁和街 |
13 |
茂昌 |
光绪十三年 |
至平路 |
14 |
全泰洽 |
光绪十三年 |
仁和街 |
15 |
新合顺 |
光绪十三年 |
德里街 |
16 |
太古昌 |
光绪十四年 |
吉安街二号 |
17 |
松兴公 |
光绪十五年 |
镇邦街 |
18 |
陈炳春 |
光绪十九年 |
潮安街 |
19 |
潮顺兴 |
光绪二十年 |
打索街 |
20 |
广泰祥 |
光绪二十年 |
育善街 |
21 |
广合兴 |
光绪二十年 |
仁和街 |
22 |
益昌 |
光绪二十三年 |
永安街 |
23 |
振盛兴 |
光绪二十五年 |
永和街暹兴利益成内 |
24 |
利合祥 |
光绪三十一年 |
打索街三十一号 |
25 |
广顺利 |
光绪三十四年 |
汕头 |
26 |
添兴利 |
宣统元年 |
永兴街 |
27 |
黄通兴 |
宣统二年 |
至安街 |
28 |
承兴 |
宣统二年 |
汕头 |
29 |
普通庄 |
宣统三年 |
汕头 |
30 |
光益裕 |
宣统三年 |
汕头 |
31 |
郑成顺利裕记 |
宣统三年 |
汕头 |
32 |
光益 |
宣统三年 |
汕头 |
33 |
启峰栈 |
宣统三年 |
汕头 |
34 |
黄泰兴 |
宣统年间 |
镇邦街源兴内 |
当然,潮汕侨批业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侨批局很长时间就受到国家的干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邮政局成立后,民间的侨批业被纳入清朝邮政的管辖范围而受到种种限制。但“因华侨在外,居留范围极广,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壤之妇孺。批业在外洋,代收方法或专雇伙伴,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有熟习可靠批脚,逐户按址递交,即收回批评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托工作时间,至人数之繁多,款额之烦琐,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之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也非邮政所能传递。故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纯基乎实际需求而来。”民营侨批局服务非常细致、及时、热情、周到,具有官营行局所不能相比的优势,生命力很强,以致大清邮政无法将它排除在外。
1918年,军阀政府邮政局准备将民信局(包括民间侨批局)一律取消,汕头埠侨批业同仁即派代表向北京呼吁、抗争,结果得以无限定展期。
1928年,全国交通会议决定取消民信局,旅居南洋的华侨团体据理力争,阐明侨批业便利侨胞、服务国内侨眷,并非单纯代客送信,最后当局和民信局分开,民信局只经营信件业务,批信局专营国外侨批,只准投递南洋等地批局寄来的侨胞银信和收寄侨眷寄往南洋等地的回批,不得收寄其他普通信件,但须向邮政局领取《批信局执照》,才能继续营业。
1931年,全国工商业组织同业公会提出,批局删去“华侨”字样,难以昭示它的业务职能。当局接受此意见,将批业定名为侨批业,各批信局改称侨批局。
1933年,邮政局又宣布停发《批信局执照》,以限制侨批业发展。1935年12月31日,交通部邮政总局颁布《批信事务处理办法》十四条,从批信局登记挂号领取执照、每年年底换领新照、分号增设或歇闭、邮政巡员对批信局巡查等手续及其程序,到批信局从业规定、办理手续、禁业规定、批信回批邮寄的资费及手续、批信局违反规定的处罚细则,乃至于对批信统计的内容和格式等,都作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这样,绝大多数批信局通过到邮局换领营业执照而保留下来,被纳入到国家邮政的管理体制之中。1934年3月国内挂号领照批信局共322家,其中汕头92家,潮安2家,澄海1家。
1946年,邮政局增订新办法,规定侨批局对批信之携带以单一邮区内为限。如侨批封寄至汕头后,要转入各县之乡村,必须逐封再纳国内平信邮资,并由邮局寄递。
1947年,邮政局又再规定国内各侨批局,不得接理国外非其分号之批包,在国内未设分号之批包,在国内未设分号之地方,不准增设,在国外虽有分号,亦不准增设。
作为百载商埠的汕头,是近代潮汕商业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其侨批业十分发达,侨批局为数最多。“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汕头市有批信局66家(尚有规模较小者30家未参加公会)。”
1939年6月21日,日寇侵占汕头。汕头沦陷前,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侨批都是汇寄到新加坡集中,再由新加坡总寄往香港后再转汇入汕头各侨批局收发。泰国的侨批则由该国各地汇寄到曼谷之后,经汇至香港再转入汕头各联号侨批局收发。汕头沦陷后,由于内外交通阻断,潮汕侨批业处于停顿状态,使当时上百万依赖批款生活的海外侨胞眷属濒临绝境。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与南洋群岛相继沦陷,海外侨胞寄回家乡的侨批完全中断,对已濒临绝境的海外侨胞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时,海外潮人侨批局为了救上百万归侨、侨眷于水火,不顾艰难险阻,冒着生命之危,竭力开辟递送侨批的新汇路。陈植芳等批人,多方奔走探索,开辟了从中越边境东兴镇至粤北兴宁再转潮汕的特殊途径,侨批业得以部分恢复。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陆路无阻,海空通航,邮政恢复,批路正常,众多海外侨胞迫不及待纷纷要与家乡亲人沟通信息,结果侨批大增,批局日夜加班也处理不了。这是侨批在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据饶宗颐教授总纂的《潮州志》记载,1946年潮汕地区的侨批局恢复和发展至131家,其中汕头市由抗日战争期间的30多家增至73家。
旧汕头埠有着数量可观的侨批局。根据陈楚金先生的研究,昔年设在汕头的批局主要聚集在老城区的“四永一升平”(即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与“四安一镇邦”(即安平路、镇邦街)一带。自民国初年开始,这里就成为商贸活跃之地,商家青睐之处,行铺林立,商号众多。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市区约有大小商行、店铺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民国前期汕头埠侨批局
次序 |
名称 |
开设地点 |
次序 |
名称 |
开设地点 |
1 |
振盛兴 |
永兴街42号 |
42 |
义 发 |
安平路42号 |
2 |
盛昌利 |
永兴街62号 |
43 |
荣 大 |
安平路116号 |
3 |
进兴昌 |
永兴街64号 |
44 |
泰昌成 |
安平路136号 |
4 |
同发利 |
永兴街91号 |
45 |
老亿丰 |
安平路159号 |
5 |
和兴盛 |
永兴街91号 |
46 |
许福成 |
永平路133号 |
6 |
万丰号 |
永兴街123号 |
47 |
玉 合 |
杉排路4号 |
7 |
益 丰 |
永兴街127号 |
48 |
潮利亨 |
杉排路54号 |
8 |
荣丰利 |
永兴街130号 |
49 |
森 春 |
海平路10号 |
9 |
天外天 |
永泰街11号 |
50 |
福 兴 |
海平路22号 |
10 |
宏 通 |
永泰街15号 |
51 |
复 安 |
海平路55号 |
11 |
嘉 隆 |
永泰街37号 |
52 |
陈万合 |
海平路69号 |
12 |
生 利 |
永泰街37号 |
53 |
洪万丰 |
海平路91号 |
13 |
思 成 |
永泰街53号 |
54 |
荣成利 |
海平路91号 |
14 |
协成兴 |
永泰街71号 |
55 |
福 利 |
至平路14号 |
15 |
陈文记 |
永泰街95号 |
56 |
福 记 |
至平路31号 |
16 |
泉 利 |
永泰街104号 |
57 |
陈富通 |
至平路69号 |
17 |
信 大 |
永泰街128号 |
58 |
马德发 |
商平路117号 |
18 |
悦 记 |
永和街10号 |
59 |
致 盛 |
德兴路52号 |
19 |
宏 通 |
永和街10号 |
60 |
广泰祥 |
育善街29号 |
20 |
理 元 |
永和街83号 |
61 |
张广泉 |
棉安街21号 |
21 |
光 益 |
永和街85号 |
62 |
福 成 |
吉安街37号 |
22 |
成顺利 |
永和街97号 |
63 |
永 利 |
万安街39号 |
23 |
黄潮兴 |
永和街97号 |
64 |
绵 发 |
怡安街1号 |
24 |
永 安 |
永和街99号 |
65 |
恒 记 |
怡安街7号 |
25 |
普 通 |
永和街109号 |
66 |
四 兴 |
镇邦街49号 |
26 |
智 盛 |
永和街110号 |
67 |
佳 兴 |
德里街12号 |
27 |
马源丰 |
永和街112号 |
68 |
陈长发 |
德里街93号 |
28 |
裕 大 |
永和街140号 |
69 |
陈炳春 |
潮安街17号 |
29 |
马德发 |
永安街36号 |
70 |
福 茂 |
潮安街47号之3 |
30 |
光益裕 |
永安街36号 |
71 |
广顺利 |
荣隆街22号 |
31 |
万兴昌 |
永安街46号 |
72 |
裕 大 |
荣隆街3横 |
32 |
成顺利 |
永安街54号 |
73 |
荣 大 |
仁和街1号 |
33 |
和兴盛 |
永安街73号 |
74 |
广汇通 |
仁和街3号 |
34 |
福 成 |
永安街86号 |
75 |
黄潮兴 |
仁和街40号 |
35 |
陈四兴 |
永安街86号 |
76 |
振丰盛 |
仁和街83号 |
36 |
悦 丰 |
升平路71号 |
77 |
恒 记 |
仁和街104号 |
37 |
胜 发 |
升平路102号 |
78 |
钟荣顺 |
通津街4号 |
38 |
源合兴 |
升平路122号 |
79 |
协成兴 |
通津街34号 |
39 |
捷 成 |
升平路134号 |
80 |
陈万合 |
益安街2号 |
40 |
广 源 |
升平路169号 |
81 |
吴顺兴 |
新潮兴街64号 |
41 |
信和成 |
大通街4号 |
82 |
李华利 |
新潮兴街94号 |
资料来源:陈楚金《散落在老城区的批局》,载《汕头特区晚报》,2015年5月18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外华侨为了解家乡亲人情况,纷纷寄侨批回乡,侨批业由此进入发展的兴盛时期,汕头批局主要通过与更多的潮汕分号合作来扩大服务范围,而资本额高的批局越有能力与更多的潮汕分号合作,因此,资本额与潮汕分号数呈现较强的相关性。
1946年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会员批局资本额和分号情
序号 |
批局名称 |
资本额 (万元) |
合作分号数量 |
||
海外分号 |
潮汕分号 |
合计 |
|||
1 |
普通 |
1000 |
8 |
13 |
21 |
2 |
福兴 |
250 |
7 |
6 |
13 |
3 |
振丰盛 |
200 |
7 |
5 |
12 |
4 |
胜发 |
700 |
4 |
5 |
9 |
5 |
义发 |
100 |
1 |
5 |
6 |
6 |
荣成利 |
700 |
7 |
5 |
12 |
7 |
许福成 |
1000 |
7 |
7 |
14 |
8 |
洪万丰 |
1000 |
7 |
14 |
21 |
9 |
荣大 |
100 |
7 |
0 |
7 |
10 |
恒记 |
100 |
12 |
6 |
18 |
11 |
李华利 |
700 |
5 |
8 |
13 |
12 |
光益 |
1000 |
10 |
12 |
22 |
13 |
有信 |
1000 |
2 |
12 |
14 |
14 |
光益裕 |
1000 |
7 |
11 |
18 |
15 |
源合兴 |
100 |
5 |
11 |
16 |
16 |
马德发 |
900 |
2 |
7 |
9 |
17 |
福利 |
300 |
3 |
0 |
3 |
18 |
信大 |
500 |
2 |
5 |
7 |
19 |
致盛 |
100 |
7 |
0 |
7 |
20 |
玉合 |
200 |
5 |
10 |
15 |
21 |
裕大 |
100 |
4 |
4 |
8 |
22 |
和兴盛 |
500 |
2 |
1 |
3 |
23 |
马源丰 |
1000 |
3 |
8 |
11 |
24 |
陈万合 |
500 |
5 |
4 |
9 |
25 |
老亿丰 |
100 |
6 |
3 |
9 |
26 |
协成兴 |
700 |
2 |
6 |
8 |
27 |
振盛兴 |
500 |
2 |
5 |
7 |
28 |
同发利 |
900 |
2 |
11 |
13 |
29 |
永安 |
700 |
1 |
14 |
15 |
30 |
泰成昌 |
700 |
4 |
13 |
17 |
31 |
理元 |
700 |
1 |
4 |
5 |
32 |
和合祥 |
900 |
1 |
5 |
6 |
33 |
广顺利 |
700 |
2 |
6 |
8 |
34 |
陈炳春 |
1000 |
4 |
8 |
12 |
35 |
万丰发 |
1000 |
32 |
14 |
46 |
36 |
广泰祥 |
100 |
4 |
6 |
10 |
37 |
万兴昌 |
1000 |
4 |
10 |
14 |
38 |
福茂 |
700 |
5 |
0 |
5 |
39 |
福成 |
300 |
4 |
7 |
11 |
40 |
四兴 |
100 |
5 |
3 |
8 |
41 |
捷成 |
100 |
1 |
10 |
11 |
42 |
张广泉 |
100 |
5 |
2 |
7 |
资料来源:1.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汕头段三十五年份已挂号批信局详情表》,汕头局(训令第七九二号、通函第二十四号)附件。2.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汕头段三十七年份已挂号批信局详情表》,汕头局(训令第八一七号、通函第一零二号)附件。3.王炜中《潮汕侨批业档案选编(1942~1949)》,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页167~197。
表6 1948年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会员批局资本额和分号情况
序号 |
批局名称 |
资本额 (万元) |
合作分号数量 |
||
海外分号 |
潮汕分号 |
合计 |
|||
1 |
嘉隆 |
300 |
7 |
5 |
12 |
2 |
信和成 |
300 |
7 |
4 |
11 |
3 |
宏通 |
300 |
20 |
10 |
30 |
4 |
陈协盛 |
300 |
2 |
2 |
4 |
5 |
福兴 |
300 |
7 |
4 |
11 |
6 |
振丰盛 |
300 |
5 |
6 |
11 |
7 |
胜发 |
700 |
13 |
5 |
18 |
8 |
义发 |
300 |
2 |
5 |
7 |
9 |
荣成利 |
700 |
10 |
8 |
18 |
10 |
许福成 |
1000 |
3 |
7 |
10 |
11 |
洪万丰 |
1000 |
8 |
13 |
21 |
12 |
荣大 |
100 |
10 |
0 |
10 |
13 |
恒记 |
300 |
7 |
6 |
13 |
14 |
成昌利 |
100 |
1 |
1 |
2 |
15 |
李华利 |
700 |
7 |
9 |
16 |
16 |
光益 |
1000 |
10 |
13 |
23 |
17 |
有信 |
1000 |
2 |
14 |
16 |
18 |
光益裕 |
1000 |
13 |
13 |
26 |
19 |
源合兴 |
500 |
5 |
12 |
17 |
20 |
福利 |
300 |
2 |
0 |
2 |
21 |
马德发 |
900 |
2 |
7 |
9 |
22 |
信大 |
500 |
3 |
5 |
8 |
23 |
致盛 |
100 |
7 |
0 |
7 |
24 |
玉合 |
300 |
6 |
11 |
17 |
25 |
裕大 |
300 |
4 |
4 |
8 |
26 |
佳兴 |
300 |
3 |
7 |
10 |
27 |
黄潮兴 |
500 |
8 |
14 |
22 |
28 |
和兴盛 |
500 |
3 |
1 |
4 |
29 |
马源丰 |
1000 |
3 |
8 |
11 |
30 |
陈万合 |
500 |
5 |
5 |
10 |
31 |
老亿丰 |
300 |
13 |
3 |
16 |
32 |
协成兴 |
500 |
2 |
6 |
8 |
33 |
振盛兴 |
500 |
2 |
5 |
7 |
34 |
同发利 |
900 |
2 |
11 |
13 |
35 |
永安 |
700 |
1 |
14 |
15 |
36 |
泰成昌 |
700 |
5 |
13 |
18 |
37 |
理元 |
700 |
2 |
4 |
6 |
38 |
和合祥 |
900 |
1 |
5 |
6 |
39 |
广顺利 |
700 |
2 |
6 |
8 |
40 |
陈炳春 |
1000 |
3 |
7 |
10 |
41 |
万丰发 |
1000 |
32 |
14 |
46 |
42 |
广泰祥 |
100 |
2 |
6 |
8 |
43 |
万兴昌 |
1000 |
3 |
10 |
13 |
44 |
普通 |
1000 |
5 |
12 |
17 |
45 |
复安 |
300 |
7 |
9 |
16 |
46 |
福茂 |
300 |
5 |
0 |
5 |
47 |
福成 |
300 |
4 |
6 |
10 |
48 |
四兴 |
300 |
6 |
3 |
9 |
49 |
捷成 |
1000 |
12 |
14 |
26 |
50 |
张广泉 |
300 |
4 |
2 |
6 |
51 |
泉利 |
300 |
8 |
11 |
19 |
52 |
钟荣顺 |
900 |
4 |
6 |
10 |
资料来源:1.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汕头段三十五年份已挂号批信局详情表》,汕头局(训令第七九二号、通函第二十四号)附件。2.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汕头段三十七年份已挂号批信局详情表》,汕头局(训令第八一七号、通函第一零二号)附件。3.王炜中《潮汕侨批业档案选编(1942~1949)》,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页167~197。
整个民国时期,汕头埠侨批局一直存在并保持发展态势的有万丰号、信大、普通、光益、裕大、福成、胜发、源合兴、捷成等。
从水客业到侨批局,这是侨批业历史发展的两大阶段,侨批局对侨批业发展的作用无疑最为重要,极为明显。
馆藏侨批
三、近代汕头著名的侨批局
潮汕有众多的侨批局,分布于汕头、澄海、潮安、揭阳和潮阳等地,而作为粤东地区侨批业中心的汕头,自然地,不仅有数量最多的侨批局,而且有著名的侨批局。
万丰发批局
光绪五年(1879年),经营夏布的揭阳人魏福罗在榕城创办森峰批馆,代理汕头森峰批馆在揭阳、普宁、丰顺一带的侨批解付业务。汕头森峰批馆是致成批局创始人黄继英族亲黄松亭在汕头创办的。
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届六旬的魏福罗将森峰的业务交给儿子魏履巧经营。魏履巧舍弃夏布经营,专注侨批业务,为魏氏侨批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912年,魏履巧的三儿子魏启和及侄子魏启圃在揭阳榕城创办独资经营的魏启峰批局。
1921年,汕头设市,海外侨胞投资猛增,商贸活动活跃,火车、轮船来来往往,洋行、商铺鳞次栉比,魏启和敏锐意识到机会难逢,决定扩大经营范围,向汕头进军。
1923年,魏启和在当年汕头商业黄金地段的家兴街买下“金丰杂货行”一层,设立魏启峰批局的收批站,由大侄魏茂玉任经理。1924年,再将收批站改组为合股经营的万丰发批局,开始与泰国曼谷谦和祥批局联号,前3年获利颇丰。
1927年以后,谦和祥批局倒闭,万丰发批局预先为它垫付的3帮批款共1万7千余元化为乌有,其中两个股东因无力承受而自动退出,万丰发批局便由魏启峰批局独家所有,由魏茂玉和魏启和之子魏茂中继续拓展业务。
1942年,魏茂玉因病谢世,其长子魏基坚把香港的榕记批局交给叔父魏茂龙照管,返回家乡接管汕头万丰发批局,并兼管榕城魏启峰批局的业务。1945年以后,他将魏启峰批局业务的重点放在汕头的万丰发,跟魏茂硕、魏茂发等家人一起,把侨批业务范围辐射到香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印尼及台湾等地的42家商号,经营的批款额在汕头名列前茅。
1949年10月,揭阳解放,魏基坚仍两手抓,主持汕头万丰发、榕城魏启峰批局的业务,并捐出一笔款项抗美援朝。
振盛兴批局
振盛兴批局是一家设在泰国、汕头、澄海三地,实行自收、自寄、自投的甲种批局,它的创办人是祖籍澄海上华镇渡头(图濠)村的泰国华侨曾仰梅。
1899年,曾仰梅和蔡永盛在泰国合办“振盛兴银信局”。同时在汕头永和街47号设立振盛兴批局的分号,负责中转曼谷本号总局及其它批局递转的侨批。在家乡渡头村凤岗里的住宅内设振盛兴批馆,作派送侨批的营业点,形成了三地联营、自收、自寄、自投的侨批经营网络,受理的侨批全由本批局的侨批派递员投递。
由于批信寄送快捷无误,振盛兴批局业务务范围不断扩大。从渡头和邻近各村发展到澄海的县城、坝头、隆都、蓬洲、莲塘、岐山等地,以及潮安的官塘、铁铺、庵埠。振盛兴批局全盛时,雇用的员工有40多人,其中泰国本号银信局员工20多人,汕头振盛兴批局和家乡振盛兴批馆员工各10多人,每周发批1次,每次平均数百件批信,批款在数千至数万银元之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蔡永盛拆去股份,振盛批局归曾仰梅独自经营。因为批局业务不断扩大,而投递侨批的佣金甚低,需要注入方能正常运作,所以,曼谷的振盛兴批局在侨批业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又经营日用百货、棉纱布匹,在香港开办远明银庄,在汕头创办远东适味罐头厂、振源百货公司等,增强侨批业发展的后劲。
曾仰梅的几个儿子先后也参与经营管理。1940年,曾仰梅回乡顾养天年,曼谷振盛兴批局由大儿子曾壮吾(益勋)出任司理,汕头振盛批局由三儿子曾寿回(益之)出任司理,家乡的振盛兴批馆则由族侄曾慎一(振烈)出任司理。
曾仰梅一生坚持“修身齐家,敦睦邻里,克勤克俭,立志创业,自奉淡薄,助人为乐”的为人准则,在批局成立之初,就立下笃诚守信、方便侨胞的宗旨,投递侨批快捷安全、准确无误。当海外乡亲的经济周转有困难时,振盛兴批局常常先垫付批款,使他们能及时寄款回乡接济自己的眷属。日寇侵占潮汕,汕头、香港、泰国之间交通断绝。振盛兴批局仍千方百计通过越南水客经过东兴汇路把侨批转入汕头,以解侨眷的燃眉之急。同时,又把香港远明钱庄扩充为远明银信局,积极从香港驳汇至汕头,增加侨批递送渠道。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乱中断寄批的侨胞急于早日将批款和批信送到家乡亲人手里,并通过回批了解家乡亲的情况。振盛兴的批局在接到侨批目录副本后,先凭上面所记载的地址、数额,将批款送到收批人手里,候从泰国寄来的“批包”抵达时再把批信补送给他们。解放前夕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样的送批办法可减少侨眷的损失。此外,每周将家乡批局寄来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物价表贴在曼谷的批局内,让侨胞能了解家乡眷属生活所需的费用,以便及时加寄批款回家。
有信批局
有信批局原为有信银庄,创办于1921年,位于汕头市区永和街66号,总经理为黄峻六。银庄设有侨批部,承揽海外联号托解的侨批,也承接汕头市和邻县同业解往香港的侨批。
从1922年起,有信银庄先后在实叻(新加坡)和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还分别委托上海潮帮商界大户郭乾泰、通安祥记和集大行等为代理,主管叻、港、申各港的电、信、票汇款,定、活期存放款和本埠南北行商号往来存、贷款及一些地皮证券交易,并兼营新加坡、马来(现马来西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尼)的各港侨批。
新加坡的有信银庄设在当地闹市区的二马路38号,是自建的一幢新楼房,因有当地股东刘鸿泰,黄骏发、林义发等出入口商的支持,业务发展迅速,除店前营业外,还在吉隆坡、麻六甲、槟榔屿、霹雳、山打根以至印尼各属的巴城、泗水、爪哇、苏门答腊、坤甸和寮内分设代理机构,每月的总收汇大约为:“淡月”即常年农历1至3月份,月约港币10万元,“平月”即4至9月份,月约港币15万元,“旺月”即10至12月份,月约为平月收汇额的两倍。有信银庄和在新加坡的较大批局一样,为了保证正常运作,一般都备有3套资金,其中一套应付门市,一套汇至汕头,一套应付各地代理周转。同时加强服务工作,派出专人深入到各个橡胶园、锡矿场和工厂去收揽侨批,并按期将回批送到侨胞手里。不少侨批派送员还代为寄批人写批和给他们宣读回批内容。
香港的有信银庄设在文咸西街36号,是汕头有信银庄的一个中转站,没有对外承揽业务,只是转验汕、新、沪的各种批款,并逐日向金融交易所打听各种金融行市,分别电告汕头、新加坡。
抗日战争前,有信银庄的侨批除潮阳、揭阳、普宁、饶平、惠来、南澳等地委托代理店分发外,潮安、澄海、汕头三地多自派侨批派送员下乡“分批”。当时有信银庄有10名派送员,诚实可靠,吃苦耐劳,绝少出现侵吞,盗用批款的现象。
1938年,日寇飞机经常轰炸汕头,有信庄迁往浮陇乡继续营业。此时,海外侨胞已意识到家乡难保,因此寄批特多,业务量几乎增加1倍。1939年,日寇占领汕头后,有信银庄虽然继续营业,但业务量已大不如前。有信银庄员工有一些远走兴宁、梅县避难。
抗战胜利后,有信银庄重新崛起,首帮来批,即有港币10余万元。停歇多时的汇兑公所也重新恢复买卖。但金融风暴迭起,好景不长。解放大军直下南粤,有信银庄总经理拆股,解职去港,遂由新加坡的黄芹生负责改组为“有信批局”,直至潮汕解放。
四、侨批业组织的建立及职业的形成
为了聚合同业的力量,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和共同的安全,早在光绪中期,汕头就成立了侨批业公所,以加强管理。至1926年,改为汕头华侨批业公会;1931年,又改为汕头批业同业公会。
1933年,汕头批业同业公会共有会员55家。抗日战争胜利后,汕头市侨批业同业公会登记为会员的侨批局骤增:1946年8月登记是56家,1948年3月登记是46家,1948年8月登记是66家,1948年9月登记是81家。
随后,揭阳、潮阳等县也成立侨批业同业公会,但潮汕地区仍以汕头批业同业公会为总枢纽,自身制订保护、奖恤、追究等办法,保障本地区批款的安全。
汕头侨批局机构设置基本是这样:甲,家长1至2人,总理全店业务及一切事宜;乙,财政1至2人,掌握财务、现金出入等保管工作;丙,司账1至2人(如大户者则相应增加之)专职司理店内帐务;丁,收数2至3人或5至6人不等;戊,派批,俗称分批,昔年称为批脚,人数不定,均以业务多寡而定。
批局代表多为批局的经理,也有司账(财务人员)、交际(对外联络人员)等,均为批局高级管理人员。在1946年55家批局代表中,有经理47人,司账4人,交际4人;在1948年81家批局代表中,有经理55人,司账1人,交际8人,司理和副司理3人,文牍1人,有13家没有注明批局代表职务。
随着侨批业的发展,诞生了近代一种特殊的职业。先是水客业时期的水客。19世纪至20世纪初,汕头的水客就有800人。水客人数增多,侨批的发展,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民国时期侨批业最为繁盛的汕头埠,一个水客民间联合组织——“南洋水客联合会”就应运而生了。
1931年3月17日的汕头《岭东民国日报》,登载有一则“水客联合会昨天改选执、监委”的地方新闻,文字不多,透露的内容却不少。其文如下:
“(专访)本市南洋水客联合会昨开‘会员大会’,改选执监委,市府派范铸濠前往监选。结果,陈仲明、钟干志、张万五、黄竹修等十七名当选。次表决三项议案如下:一、从速组织日报,以利宣传;二、设立施医所;三、香港往吧城之渣华公司轮船,已定四月一日加价,每张船票由原价25元升至80元,须致函吧城该轮代理处联发公司转港渣华公司要求减低,否则往来水客一律抵制。”
《岭东民国日报》这则新闻报道显示,1931年,汕头成立了水客民间组织“南洋水客联合会”。或许随着历史资料的发掘,水客民间组织在更早时间就出现了。
从该次会议议决通过的三项内容(创办报纸、设立施医所和抵制渣华轮船公司票价提价)看,该联合会明显带有利权保障、服务、慈善公益等性质。据谢雪影《汕头指南》(1933年12月)版,当时的“侨批业公会”归在“各业公会”,会址设于商平路89号“市总商会(原六邑会馆)”内,而“南洋水客联合会”则归在“公益团体”,其会址在商平路35号。
其次是批脚。即为侨批局分发侨批的从业人员。如,有信银庄的侨批,除潮阳、揭阳、普宁、饶平、惠来及南澳等地委托代理店分发外,其余潮安、澄海、汕头三县市,除偏僻地区,都由自己派“批脚”下乡解付(俗称“分批”)。“批脚”共有10人,大多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诚实可靠而又能吃苦耐劳者。每人月薪除银圆20元外,还就其所经解批额多少,按每月千元发给补贴一元,另外加付舟车、点心以及夫役等费。此外,年终另发奖金,大约每名批脚月入多数在银圆30元以上。
批局代表多为批局营业人或经理。汕头市是潮汕地区侨汇的集中地和分发地,批局主要服务乡亲,潮阳和澄海是潮汕地区华侨最多的区域,因此潮阳人和澄海人在汕头设立的批局数量也就较多。
汕头批局代表籍贯分布
1946 |
1948 |
||||
批局代表籍贯 |
人数 |
占比(%) |
批局代表籍贯 |
人数 |
占比(%) |
潮阳 |
12 |
21.82 |
澄海 |
20 |
24.69 |
澄海 |
11 |
20 |
潮阳 |
18 |
22.22 |
潮安 |
8 |
14.54 |
潮安 |
15 |
18.52 |
普宁 |
7 |
12.72 |
普宁 |
9 |
11.11 |
饶平 |
4 |
7.27 |
饶平 |
3 |
3.70 |
揭阳 |
4 |
7.27 |
梅县 |
4 |
4.94 |
梅县 |
2 |
3.64 |
揭阳 |
5 |
6.17 |
丰顺 |
2 |
3.64 |
丰顺 |
3 |
3.70 |
大埔 |
2 |
3.64 |
大埔 |
1 |
1.23 |
陆丰 |
1 |
1.82 |
惠来 |
1 |
1.23 |
汕头 |
1 |
1.82 |
汕头 |
1 |
1.23 |
不详 |
1 |
1.82 |
不详 |
1 |
1.23 |
合计 |
55 |
100 |
合计 |
81 |
100 |
资料来源:王炜中《潮汕侨批业档案选编(1942~1949)》,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页167~197。
五、近代汕头侨批业的历史作用
开埠后,汕头侨批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
1934年汕头侨批业平均月来批情况表
商号 |
月批封 |
批款额 |
商号 |
月批封 |
批款额 |
永 安 |
5,237封 |
93,555元 |
马源丰 |
3,834封 |
57,510元 |
光 益 |
15,586封 |
233,790元 |
马德发 |
4,260封 |
63,900元 |
光益裕 |
23,915封 |
358,725元 |
洪万丰 |
5,296封 |
79,440元 |
有 信 |
15,301封 |
229,515元 |
陈炳春 |
4,119封 |
61,785元 |
同发利 |
7,727封 |
115,905元 |
振盛兴 |
2,753封 |
41,295元 |
成顺利 |
5,933封 |
88,995元 |
泰盛昌 |
2,452封 |
36,780元 |
宏 信 |
2,270封 |
34,050元 |
振丰盛 |
58封 |
870元 |
李华利 |
1,116封 |
16,740元 |
陈悦记 |
3,065封 |
45,975元 |
玉 合 |
5,650封 |
84,810元 |
理 元 |
5,856封 |
87,840元 |
协成兴 |
2,956封 |
44,340元 |
得合兴 |
601封 |
9,015元 |
和合祥 |
8,355封 |
125,325元 |
普 通 |
5,315封 |
79,725元 |
恒 记 |
2,765封 |
41,475元 |
吴顺兴 |
2,691封 |
40,365元 |
马合丰 |
7,439封 |
111,585元 |
胜 发 |
526封 |
7,890元 |
森 春 |
388封 |
5,820元 |
广 汇 |
2,403封 |
36,045元 |
万兴昌 |
3,317封 |
49,755元 |
广泰祥 |
1,136封 |
19,740元 |
万丰发 |
3,191封 |
47,865元 |
广源和记 |
4,489封 |
67,335元 |
新合顺 |
7,765封 |
116,535元 |
广顺利 |
1,832封 |
27,480元 |
义 发 |
2,402封 |
36,030元 |
顾成利 |
2,056封 |
30,840元 |
福 兴 |
329封 |
4,935元 |
潮利亨 |
1,642封 |
24,630元 |
福 成 |
2,371封 |
35,565元 |
钟荣顺 |
1,621封 |
24,315元 |
福 利 |
1,261封 |
18,915元 |
荣丰利 |
1,515封 |
22,725元 |
资料来源:陈植芳《漫谈潮汕民间侨汇业》,载《汕头文史资料精选》,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35页。
另据统计,1947~1949年汕头民间侨批收入的封数相当可观:1947年为1,637,980封;1948年为1,988,763封;1948年为1,415,427封。
开埠后,不断发展的汕头侨批业,对近代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明显而深远的。
㈠推动汕头近代工业发展
开埠后,汕头侨批业不断发展。海外侨胞寄回的批款,除了赡养眷属,还在汕头投资兴业。相关数字显示,1889~1949年,海外侨胞寄回的批款在汕头投资兴办企业的资金,折合人民币共5300多万元。其中,1889~1919年、1927~1937年最多,分别为1527万多元和1589万多元,为汕头早期经济发展注入雄厚的资金,作出相当大的贡献。据统计,解放前汕头的侨办工业,占全市民族工业的50~60%。
㈡推动汕头房地产业发展
海外侨胞用批款在家乡投资房地产,著名的陈慈黉故居就是其代表。据汕头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的统计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市的房屋有4000多座,其中产权属于华侨的约有2000多座,占了一半以上。海外侨胞在“四永一升平”等地方建楼的资金,不少是通过黉利栈以侨汇和大额银票转达汕头,或由以经营侨批业为主的有信银庄转达汕头的。
㈢推动汕头金融业发展
开埠后,大批海外侨胞到汕头投资兴业。随着汕头商业贸易、工业、房地产业以及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侨汇通过银庄、银行涌入汕头,侨批业也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不少银庄兼营侨批业务或以经营侨批业务为主。侨批业务给银庄注入了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使它他们得以生存和发展,近代汕头的金融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依靠侨批这一重要的侨汇来维持的。1949年以前,汕头十余家银行主要以侨商、侨眷的存放款为其主要业务。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近代,海外潮商在汕头创立的钱庄、批局和银行约有178家,主要经营侨汇业务,而这些批局“实握汕市经济界大部分之势力也”。
㈣赡养了众多的侨胞眷属
众多海外谋生的潮汕侨胞在异国他乡奋力拼搏,或从事走码头、采矿、开荒、筑路等苦力劳动;或摆地摊、“担八索”,走街串巷,挣点小钱,省吃俭用。他们时刻牢记“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及妻房”的临别叮咛,将节省的钱,毫不犹豫地寄回家乡,赡养老人,养育妻儿。批信中有一句话:“儿虽做牛做马,也要尽力寄批,了却老母倚门之望。”表达了“过番人”的责任与担当。侨批业带来的大量侨汇,成为侨乡亲人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海外侨胞汇入的大量批款,大约有80%是用于赡养在家乡的眷属,其余用于尝还债务、祭祀祖先、购置物业以至赈灾、兴办公益事业等。饶宗颐先生曾经作了这样的评述:“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厦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侨款之挹注。”“潮州经济之发展,以华侨力量为多,而有造于侨运之发扬,应推华侨汇寄信款之侨批业”。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