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世界各地、最宜于华侨谋生发展的为东南亚地区,以其地土质肥沃、阳光、雨量充足,资源丰富,而地理位置与广东、福建两省最为接近,来往较为便利,气候亦相去不大。浙江、江苏两省,虽为沿海省分,谋生发展,中国最大都市上海,近在咫尺,机会很多,无需去国远行。

山东、河北亦为沿海省分,农村过剩人口,既有地广人稀的东北,可资移植,自无需舍近图远,出国远行。因此,漂洋过海,到东南亚海岛谋生的多为广东人和福建人。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打拼故事,被缩写;却有无数家族后人,因他们的白手打拼而改写命运,庇荫几世。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从一张渔网走出来的“世界玻璃器皿大王”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陆丰林启恩纪念中学

2012年10月31日,印尼嘉丰集团创始人、总裁林如光新加坡寓所与世长辞,享年85岁。“身逝音容宛在,风遗德业长存”,作为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传奇样本,作为一位慈善为怀的企业家,林如光的善行与美德永远存留在人间。

林如光(又名“林道有”)是广东陆丰海外潮商的代表人物,祖籍汕尾陆丰东海,不过林如光是在印尼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浮罗甘扒小岛屿出生的,生于1931年。林如光13岁时丧父,虽身居海外,但赤子情深,寻根溯源,对潮汕故土热恋的情怀不改;1985年,他捐资3000多万港元,创建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林启恩纪念中学”。深知教育重要性的林如光,重金从新加坡聘请最好的中学校长来学校主持工作。如今,“林启恩纪念中学”已成为汕尾一所重点学校。

潮汕林氏,与福建林氏有着深厚渊源关系。以陆丰东海潭涌林氏为例,有一座“世德堂”林氏宗祠,系周边林氏宗亲的祖祠。潭涌林氏,源于福建莆田韬公之后阙下林家,祖地在今天莆田蒲坂村,三世祖于明末移居潮阳西门定居。勿要小看宗亲关系,很多人客居海外,在生活或者兴业上,与宗亲的帮助与扶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林如光重回祖籍地

林如光13岁时,父亲林启恩离开人世,生活在印尼浮罗甘扒小岛上的他,卖掉了父亲遗留给他唯一的生产工具——一张渔网,开始了自己的打拼生涯。当时母亲不理解儿子为何这么做,少年的林如光却坚信,不舍弃打渔生活走出一条新路,永远也改变不了贫困。

卖掉了那张渔网后,小小年纪的林如光开始做点小生意谋生,后来,他辗转来到印尼雅加达这个大都市,开启了创业之旅。抵达雅加达后,他用全部积蓄从别人手上盘下一家塑胶厂,期间他又跑去香港拜师,从那儿学到了生产拖鞋的制造工艺,并进口一台鞋机。在印尼,林如光工厂是印尼本土制造拖鞋最早的一批工厂,利润可观,加上印尼人口众多,又处于多雨热带,林如光的拖鞋厂为他赚足了人生第一桶金。

有了资金积累后,林如光也逐步转入多元化,不光做实业,也从事贸易,产业也由鞋业向进出口贸易、塑胶贸易、玻璃器皿、瓷器、日用品等延伸扩展。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林如光与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夫人(左)

林如光被誉为“世界玻璃器皿大王”,办厂之前,先从进口玻璃器皿入手,时间大约在1966年左右。之所以萌发自己设厂生产玻璃器皿,与当时印尼政府大幅调高进口关税有关,其中,玻璃器皿的进口关税由25%逐步增加至75%;自办工厂主要是从成本上考虑。

“东洋玻璃”是亚洲玻璃器皿行业领头羊,公司创始于明治21年(1888年),除各种玻璃器皿容器制造外,技术援助以及成型机械设备输出也是其一大海外业务。当年,当林如光找日本东洋玻璃老板寻求合作时,起初并不顺利,甚至被拒绝。经过多方努力,林如光取得了东洋玻璃老板的信任和支持,短短9个多月,日产30吨的日常玻璃用品生产窖炉设备投产,这就是印尼嘉丰集团的前身。

此后,林如光开始往玻璃器皿的多品类、多样式发展,从原料、模具、成品、包装一条龙生产,并将生产基地由印尼扩张至马来西亚、中国等地,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玻璃器册制造厂之一。与之同时,林如光家族的生意版图,也延伸到模具、琉璃瓦、瓷器、建筑用玻璃砖、不锈钢餐具、搪瓷制品等行业,旗下拥有数十家生产企业,嘉丰集团逐步发展成一家跨国企业。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林如光:成功者肯找方法,失败者因赖借口

“成功者肯找方法,失败者因赖借口”,这是林如光为嘉丰集团题写的共勉词句,意在求新求变。变是所有海外华商的生存之道,以印尼为例,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人,在100多年拼搏中,能成功地成为影响印尼经济的重要力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肯找方法,以变求生存谋进取。

林如光也一样,当嘉丰在印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他也在找新的出路与突破口。首先,他开始根据印尼国内情势变化,迁居新加坡。另外,嘉丰根据市场及产业变动,相应调整投资策略,并将重心移入中国。另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起,嘉丰开始重点转入运用更加广泛的钢化玻璃领域,而在多元化方面,不断延展到建材、地产、金融等领域。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林如光帮助失明人士前往新加坡医治,重见光明

“积善之家有余庆”, 多积善德、“好人有好报”等潮汕人传统文化信念一直被林如光所信奉,他一边创业,一边行善为乐。

在印尼,嘉丰是第一家关注残障人士就业的公司。1977年,林如光访问日本一家工厂,发现里面有不少员工是坐在轮椅工作。回国后,他开始招收残障员工,还从日本引进适合残障人士工作的机器设备,这在印尼是“开先例”的。2004年,他旗下一家工厂因资源匮乏而关闭,当他看到工人们抱着他哭时,不忍的他出钱给员工买地建房子,待员工如同一家人。

林如光,曾动过8次手术,有一次很严重,当他被送入手术室时,很多残障员工为他祈祷,祈愿老板能早日康复。如此来看,慈善为怀、乐善好施并非只是一种单向的施舍和给予;施惠于人的人,必蒙施惠!新加坡万邦泛亚集团主席曹慰德,是船王曹氏家族第四代掌门人,他有一句话很有见地:“家族企业不做慈善,就没有家族灵魂”。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林如光与印尼员工

慈善的一个精神内核,就是责任感。如今,许多评估机构在鉴定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时,常从观察家族企业在慈善事业上的态度和投入入手,理由很简单,慈善不单纯是给予,更体现使命和责任。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一个下南洋卖酱油的如何成为新加坡首富?

美国《福布斯》最新年度富豪榜上,号称“新加坡地王”、 掌控房地产公司远东机构和香港信和集团的黄志祥和黄志达兄弟,连续八年蝉联新加坡首富,他们的身家为94亿美元。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黄志祥和黄志达兄弟

自第一代创始人黄廷芳于2010年去世后,家族企业就由黄氏两兄弟分别执掌,在传承方面曾一度引发外界的质疑。如今,黄廷方孙女、黄志祥的长女黄敏华等家族第三代成员,已被推到了台前,续写着首富家族“富过三代”的传奇故事。

“一带一路”上,素有中国犹太人、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海外莆商(福建莆田商人),是一支商界劲旅,有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作为闽商三大分支之一的莆商,其从商人数之多、商业资本之雄厚、经商范围之广泛、运营能力之强,一直都为世人所熟知、所瞩目。其中,代表人物就有新加坡首富黄廷方家族、印尼力宝集团李文正家族、印尼纸浆大王陈江和家族等(香港首富李嘉诚、日本首富孙正义都曾自称是“莆田系”后人)。

黄廷芳,是“一带一路”上来自中国的移民富豪,1929年7月出生于福建莆田江口镇。4岁那年,因迫于生计随大人背离故土,凄凄惶惶地从厦门乘船“下南洋”。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黄廷芳

黄父早年经营粮油杂货店生意,有十一个孩子,黄廷方为家中长子。上世纪40年代后期,黄廷芳逐渐接管父亲的杂货店,经营酱油积累了一些财富。

素有雄心壮志的黄廷方,发现杂货店规模小,难酬其志。“有土斯有财”是华人根深蒂固的财富观(美国哈佛大学长期实证研究发现,长期拥有房产是最好的理财铁律之一),50年代开始,黄廷芳就将日常积聚的货币资本,逐渐转化为土地资本。

大举进军房地产,成了黄廷芳事业的转折点,短短几年间,一口气买下乌节路大批地皮,后来相继建起远东购物中心、远东商业中心、乌节商业中心等多幢商厦,被誉为“乌节地王”。

南洋“白手打拼”故事:从穷小子到亿万富豪的蜕变背后

新加坡远东机构开发的地产项目

1960年,在地产市场顺利立足的黄廷方,在新加坡创设了远东机构,开始大展宏图。这是一家东南亚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开发商,新加坡每6间私人住宅中,就有一间由远东机构兴建。如今的远东机构旗下,拥有超过180家私人公司及3家上市公司(远东乌节、杨协成有限公司和远东酒店信托),已发展成涵盖住宅、酒店、零售、商务、医疗和工业领的多元化企业。

1970年初,新加坡政府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影响,市场陷入低迷,黄廷方受到影响,转而将目标瞄向了香港。1972年,他创办了香港信和集团,并于同年7月在港上市。目前,信和集团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和尖沙咀置业、信和置业、信和酒店等上市公司。因黄廷芳一直活跃于香港土地拍卖会,并曾多次以高价投得土地,因此在香港地产界有“超级大好友”之称。

2010年2月2日,黄廷方去世,享寿81岁。2007年起至今,黄廷方家族连续蝉联新加坡首富。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