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极拳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通过决议,将中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次申遗的成功不但使中华武术的爱好者终于得偿心愿,还将开启太极拳国际传播的新时代。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体医融合的大趋势、人们对健身的内在需求和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逐步流行让太极拳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完美载体。

太极拳与中医文化相融相通

  自17世纪中叶以来,太极拳经历代传承,门派众多,习者不计其数。由于兼采导引与吸纳之术,太极拳主张外练筋骨、内养性情,通过流畅圆融和意动身随的击技来促进气血运行,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预防疾病。自古以来,中国武术界就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的说法。太极拳的拳法和拳理与中医的经络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可谓同根同源、相融相通。无极者,太极之始也。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谱》中便提到,“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内属于脏腑、外散于肢节,是气血运行之通道。《灵枢》有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太极拳正是通过加强“有形之身”筋骨肉的机能来改善作为“无形之物”的精气神。

  五行学说在拳谱中亦有体现。杨式太极拳谱中说道,“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也,兹为内也。”

  阴阳学说起源于一元论,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认为万事万物皆可分阴阳,在太极拳中,左手为阳,右手为阴,掌背为阳,掌心为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于是,动静、虚实、刚柔、开合、快慢之中阴阳互现,一阴一阳,互为根本,随曲就伸,辗转随意。

太极拳在海外有广泛的受众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海外受访者看来,武术紧随中餐和中医之后,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如今,太极拳已传播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者已达数亿人。在亚洲,尤其是儒家文化圈,太极拳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仅新加坡目前就有230多个武术团体,且中小学已开展了广泛的太极拳教育。在美国,仅太极拳协会就不少,如国际陈氏太极拳协会、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美国陈氏太极拳促进会等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来自五大洲155个国家(地区)会员的国际武术联合会是国际上管理武术运动的唯一全球组织,一直致力于武术让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太极拳的忠实粉丝都是中医文化传播需要争取的优质潜在受众。

健康无国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太极拳体现了中国身心俱健的健康观,能够帮助练习者匡扶正气,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太极拳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心脑血管,延缓衰老等。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中的很多动作,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单鞭”“双贯耳”“海底针”“十字手”“左右野马分鬃”“左右倒卷肱”“左右揽雀尾”等饱含了中国文化的风骨神韵,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其随曲就伸、粘连黏随的运动理念、圆道和谐、进取不争的行事原则,中正安舒、后发制人的处世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无不从另外一个方面映现了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太极拳可以让习练者在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中,在上与下、左与右、气与意、神与形的连绵变幻中体悟中华文化仁爱、中庸、和谐、礼让的深刻内涵,还可以有效消弭西方对中国硬式文化输出的担心。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远未褪去,海外还有很多民众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之中。不需要任何投入,居家就可练习强身的太极拳或许可为他们祛除心中的阴霾。中国可尽快通过推动太极拳进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方式,实现太极拳的多语种传授。中国惩恶扬善的武侠文化是畅行世界的通行证,这可以从李小龙和成龙在海外的备受热捧中窥见一斑。中国可积极利用这次太极拳成功申遗的高光时刻,打造太极拳和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高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汉流”,讲好中国人民的健康故事,共同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