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前两天我躺床上刷视频的时候,刷到这么一组数据:

我立马截图保存了,这个话题太深刻了,虽然年年我都聊,但每年递进的焦虑感完全不一样。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这个博主说的是上半年,我们出生人口大概523万,但死亡人口达到532万,增长人口已经是-9万了。

负增长了啊,朋友们。

虽然他没说这个数据是哪来的,但我认为应该大差不差,如无意料的话,到明年1月份公布数据之后,会发现2022年迎来了划时代的分界线。

这会是建国以来除1960年的第一次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

其实前段时间国家卫健委也公开表态,我们十四五期间就会进入负增长时代。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官方表态,人口将进入负增长,这个话题冲击度挺大了,也算是这几天除了老女人窜台之外,一个大热点了。

明年开始人口红利怕是要从给我们的经济字典中删除了。

我看了几张近20年来主要省份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曲线图,真的挺可怕的,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数据下滑的激烈。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线,一个猛然俯冲往下,一个平缓往上,甚至江苏都出现交叉了,死亡人口直接超过出生人口。

这20年的时间,说是人口出生率腰斩也不为过。

每次说到人口问题,都是一番唇枪舌战。

有人说高房价是罪魁祸首,要我说高房价是,富裕了也是,学历高了也是。

我认为现在的局面,不是单一的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高造成的。

同为东亚的国家,日本和韩国都已经经历过负增长,我们也会经历。

趋势不可逆,虽迟必到。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新加坡和北欧国家尝试过各种方式,甚至用直接发钱的方式来改变这种趋势。

事实呢,根本没用。

新加坡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开始发钱了,搞了个婴儿花红,生育第一、二胎可分别获得8000新元(约合4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现金补贴。

在儿童保健储蓄账户中存入4000新元(约合2万元人民币)。

此外,多生孩子的父母可以多减税,在学费这块,一个新加坡孩子18岁以前的基本学费为320新币,折合成人民币为1600元。

尽管这样,新加坡的生育率就提高了?

并没有。一直在1%的低位徘徊。

新加坡如此,我们香港如此,我们的台湾也是如此,北欧十几个国家更是如此。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从2020年开始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6月末的人口,比2021年6月末又少了30万人。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韩国从2021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而日本是从2011年开始进入负增长。

过程中这些国家和地区想尽办法延缓人口负增长的到来,但结果呢,事与愿违。

这也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不是靠努力就可以了,靠单纯的发钱解决世界级别难题,事实证明这条路不通。

我们不愿意生孩子不是单纯某个问题的激化,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必然趋势。

在此,我也不深刻展开到底什么造成大家不愿意生孩子了,来回都是三件套,关键还很难解决。

扭转趋势是不可能的了,打不赢就干脆加入。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面对人口逐渐减少的时候,提前做好心理和规划准备。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看看这张图吧,然后抓紧时间对未来做出更多有利于的决策。

我相信关注楼市的大家都知道人口的重要性,没人你买的房子卖给谁,没人房子怎么击鼓传花,怎么继续上涨,大家财富怎么积累。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我看到网上很多网友评论:现在中国人口还是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人少了反而会更好。

很多人把工作难找,房价太高,医疗不够,都归结于我们当前人口太多,如果人口少一点,或许现在的一切压力都不是压力····

我只能说,老铁子们,想得有点草率了。

人口出生率减少,大家不生了,我们最直接先面临一个问题:

养老系统运转不灵,年轻人未来养老压力太大了。

近几年我们迎来了一波退休潮,我们国家过去有三波婴儿潮。

第一波:1955-1959年

第二波:1965-1973年

第三波:1986-1990年

按照目前我们普遍男性60岁,女性50-55岁退休的时间节点,我们这几年开始进入集中退休潮。

退休之后,养老金每个月都要领,可养老金从哪里来?

我们国家现代养老制度是“寅吃卯粮”,老年人不工作,他们领的退休金,实际是年轻人交的“养老保险”。

如果年轻人太少,老人太多,交的钱可就不够了,那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养老系统运作不灵了。

而我们国家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每年养老金都会上调一定的比例,如果年轻人越来越少,养老金系统的钱能支撑多长时间呢?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再看我们的另外一条养老方向,靠小孩养老,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已经40多岁,后边又全是独生子,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

2020年我们国家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是19.7%,比2010年还高出7.8%。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近20个老人。

再现在看看80后的家庭构成模式。

28岁成婚的时候,一般双方父母4个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体好的话,那还有8个老人。

8个老人+4个父母+2个年轻人+1个孩子,要买房凑首付的时候倒是有很多钱包可以掏。

但一旦老人生病呢,就算不用贴身照顾,也得找个陪护吧,也得偶尔去医院看看吧,如果同时8个老人都轮班入院呢····

这场景不敢想,爷爷奶奶辈的子女多,或许轮不到自己陪护,但自家父母就生了自己一个,生病的时候只有自己,如果2个父母、2个岳父母如果同时病了呢,就2个年轻人还带一个娃,怎么破?

父母生病,孩子接送,自己上班,所有事情撞一起的时候,真的容易会连死的心都有。

在这一块上,中年人感触最深,我自己就真实经历过,上有老下有小,再碰上父母生病,真的着急到跳脚。

所以你以为人少,你分的就多?

有可能你负担的会更多,现在3-40岁的青年人,还没轮到你拿养老金呢,未来干活的人都没了,锅里都没米了,你还分个啥?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第二个,你以为人少了,社会就不会那么卷了?

更错了,可能更卷。

人口数量减少,需求就会减弱,需求减弱,工作岗位就会减少,要竞争少数的工作岗位,只能往继续卷。

比如教师岗位,孩子都越生越少了,哪里还需要那么多学生?学生的极速下降,可能导致一大批幼师下岗,小学招生不足,教师行业衰退一波一波往上蔓延。

而且越是经济落后、人口外流地区的,这种现象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这些地方的老师只能提前转岗或者换地区。

剩下来的那批人,想保住铁饭碗的,只能拼命评级,考研考博才能在浪潮席卷之下留下来。

我问过在高校当老师的朋友,她周边的同事们已经准备考博了。

所以那批因为逃避社会工作内卷而靠教的那批人,只是换个行业继续卷而已。

还有大家这几年疯狂逃回家乡县城考公考事业编,也以为是铁饭碗?

有没有想过随着年轻人口外流,多数村落县城沦为空城,我们一大批县城都面临收缩了。

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2020年,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领土。

对于一部分人口外流的县城而言,撤县并区是大势所趋。

撤县并区影响最直接的也是体制内的公务员,对公务员需求不那么大了,招聘就会减少。

这些年大家以为大城市压力大,回老家三四线城市考公务员躺平是上上选择,但人口极速减少,你怎么能确定你能躺平30年?

这几年舆论在宣扬:逃离一线,回老家发展,还有卖掉一线城市房子,回到四线城市躺平。

这种说辞,我觉得大家听听就好了,你要真干了,以后你孩子就得在大城市里卷到死。

首次公开承认,楼市大危机来了

人口极速减少,对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我们而言,不是个好事。

相反,很多工作岗位因为人口减少,而面临缩减甚至灭亡。

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工岗位,比如售票员、售票窗口、生产线上的普工、流水线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等。

我们希望下一代不掉档,要么提前买好核心资产,坐稳阶层,要么拼命鸡娃。

以前教育孩子,不好好读书,只能去厂子做普工(没有看不起的意思)。

未来教育孩子,不好好读书,连工作都找不到。

最后的最后,我们必须快速面对急剧下降的人口数量,快速做好应对,给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吧。

1、如果你正在一二线城市工作,请坚持下去。

努力留在一二线城市,很难很苦,但为了下一代,咬咬牙坚持,因为你的孩子以后要想到一线城市工作并扎根,比现在的你难多了。

2、在三四线城市拥有房产的你,留下一套回乡居住,剩下的赶紧抛,有多快抛多快。

尤其是中西部一些落后的县城,非自住不买房,多买一套都是浪费,年轻人外流,出生人口减少,谁接你的盘,一套不涨也卖不出去的房子,有什么用?

不就是水泥钢筋支棱起来的框架,你还期望给你什么温暖?

这2-3年时间是你抛售非核心三四线城市房产的最后机会,往后的每一年,都可能面临贬值和难卖的问题。

3、如果你拥有多城的多套房产,请抓紧时间做优化。

或许你吃上了上一阶段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资产快速积累的红利期,已经积累了多套资产。

那也建议你做好优化,2022年我们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之后,城市之间只会进入更加内卷的阶段。

谁能抢人,谁的房子才有价值。

房子多没有用,得优质的同时多套。

所以你既得优化城市,优化类型,甚至还得优化老房子。

2022年,我们的人口负增长基本没有悬念,这也是一个成熟国家的状态,以后楼市和全球核心城市可能也一样:

一线城市和个别强二线城市的房子特别贵,越优质的房子越贵。

而绝大多数城市房价会稳定下来,没啥投资价值,也没啥泡沫,回归居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