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传奇企业家去世,曾建昔日中国第一高楼

105岁传奇企业家去世,曾建昔日中国第一高楼

陶欣伯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1989 年暑假,即将读高中的刘强东穿着拖鞋、大裤衩和两根筋汗衫,带着攒了很多年的 50 块钱第一次出门远行。在一次演讲中,刘强东讲到,「当时南京金陵大厦,是我们整个江苏最高的建筑,在全国也可能排得上,如果没记错的话是 37 层,我一定要看看最高的大楼是什么样子。所以从火车站出来,大概凌晨一点钟,就开始走,走到金陵饭店,夜里面看,这么高一个大楼,绕了 10 圈 20 圈我也不知道了,反正就近看远看,还摸了摸墙,觉得这墙真结实。夜里还亮着灯,因为小的时候从来没有电,一直上初中的时候,才有电,而且每天晚上都停电。老实说,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世界上有比我们宿迁更大的城市,有更多的秘密。」

事实上,不只是刘强东,对于许多江苏人而言,金陵饭店有着特殊的记忆。37 层高的金陵饭店曾是江苏最早的五星级饭店和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是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利用侨、外资兴建的涉外饭店;第一座带有旋转餐厅的饭店;第一座顶层可以停直升机的高楼;第一座带 12 层车库的高楼;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大酒店……此外,这家饭店不仅是当时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品牌享誉中外。

作为金陵饭店的创始人,陶欣伯是一位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生前为新加坡欣光集团董事长、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据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9 月 2 日讣告显示:陶欣伯于 2021 年 8 月 24 日在南京安详离世,享年 105 岁。

值得一提的是,陶欣伯一生热爱祖国,反哺社会。他乱世时积极报国,敢于创业,白手起家;盛世时创办慈善基金会,无私资助贫困学子,是许多年轻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奋斗榜样。

1

陶欣伯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气势磅礴,充满传奇色彩。

1916 年 12 月,陶欣伯出生于南京市江宁县横溪乡,十岁时,他随家人移居上海法租界,在中法学堂念书,在震旦大学求学。在自传中,陶欣伯回忆说:我靠着爷爷的教诲和在私塾里受到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对中国人传统价值观里的「善」、「良」、「诚信」等概念的认识逐步深入。这些概念成为我自己待人处事的原则。有了这些概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就不仅不容易做错事,而且碰到问题处理起来也能游刃有余。

1936 年的一天,《中国时报》刊登了一张照片,内容是时任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在打上海市长吴铁城的耳光。这个事件强烈地影响了陶欣伯,使他深感耻辱,却又无处释放自己的愤怒。陶欣伯开始真正意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就此放弃了学好法语进入外交界的想法。转而改学化学专业,以图科学救国。

1937 年 7 月,陶欣伯加入中国旅行社工作。一开始,他被安排在上海银行门口当接待员,总经理陈光甫特地叮嘱陶欣伯,「当学徒要从学习怎么待人开始。银行是为民众服务的,每个进来的客人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陶欣伯遵照陈光甫的嘱咐,一开始就从根本学起,兢兢业业的接待每一位顾客。对于每个进大门的人,不管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草鞋,他都一样对待,站起身来以真诚的笑脸相迎,而不是敷衍的假笑。从刚开始工作,陶欣伯就养成了好习惯,这使他终身受益。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陶欣伯被中国旅行社委派为驻越南办事处的二把手,负责滇越铁路运输工作。就这样,怀着万事靠自己主动、积极努力上进的信念,陶欣伯开始了离家闯天下的人生路。陶欣伯回忆说:在越南期间,不乏惊险的插曲,但最终我都能安渡难关,有惊无险。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年少不轻狂,无论大事小事都认真应对;对于别人的意见,我注意在现实中加以检验,只要是正确的意见,我都能听进去,择善而从之。一旦发现行不通,我就换一条路走,慢慢剔除无用的意见,留下有用的。老老实实地听从忠告,一丝不苟的照着做,这看似有些迂腐,但却是我为人处世的良好准则。在人格的修养方面,我一直谨记「三思而后行」的教诲,坚决抵御了嫖、赌、毒等各种诱惑,这就使我能在各色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此后不久,陶欣伯又转往缅甸,参与滇缅公路建设。1941 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到相持阶段。年仅 25 岁的陶欣伯接受重托,仅用半年的时间,在资金紧张、卡车奇缺、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完成了将三千吨器材从缅甸仰光港运送到中国甘肃玉门油矿的艰巨任务,书写了滇缅公路运输史上的一个奇迹。

1942 年,为了躲避日军,陶欣伯带着新婚妻子刘光藜在四川成都住了一段时间。1945 年,他随军到越南协助处理日军的投降。因法越交战,陶欣伯重返缅甸经营大米、杂粮、木材等出口业务及船务。

陶欣伯曾回忆说:为了能够顺利办成事情,我学会了遇事多忍让。时间长了,我也就能保持平静的心情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因为我行事的诚实作风和信誉,那些一来一往的客户都把我当作朋友,不断的把他们自己的朋友介绍给我,而那些朋友再介绍其他朋友给我。就这样,雪球越滚越大,我的生意圈越来越大,来找我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我在仰光的名声一直很好。所有人都说,「到了仰光,把提单交给老陶就万事大吉了。」对我来说,和我做买卖的人对我放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能让生意慢慢越做越好。

2

陶欣伯曾说,「虽然我出道很早,但是由于牢记爷爷的教诲和离开上海时从杨先生(杨卫玉)那里得到的忠告,自己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得以自立。即使自己身边腐败堕落的人很多,但我自己坚持原则不为诱惑所动。由于自己很早就经历过大场面,后来也就不屑与他人争权争名争利,所以一生都活得很舒坦。」

1962 年,缅甸军事政变使陶欣伯的事业遭遇挫折。他和生意伙伴在香港另起炉灶,各出 50 万元港币成立海德船务公司。在缅甸做进出口贸易时,公司需要船舶运送货物,陶欣伯经常和各国的船运公司打交道,也建立了广泛的商业网络,这使得他在香港发展船运业时驾轻就熟。仅用短短三年,事业就已风生水起。

1963 年,陶欣伯带领全家到新加坡定居。1968 年开始投资房地产,在金融区珊顿道建造了「欣光大厦」,取自己和夫人刘光藜名中各一字以示纪念。这座大厦成为当时的商业建筑物先驱。也在这一年,陶欣伯入股新加坡置地,持有约 25% 股权,并出任公司主席。

陶欣伯执掌新加坡置地期间,带领企业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新加坡房地产巨擘。最令他引以为豪的成就是在新加坡金融中心莱佛士坊兴建蚬壳大厦。这项投资的回报出奇地高,约 4 年的租金就收回了成本。同时,新加坡置地还和渣打银行一起建造了渣打银行大厦,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新加坡,蚬壳大厦和渣打银行大厦双楼并立,傲视莱佛士坊。

上世纪 80 年代初,新加坡政府招标填海打造滨海中心地段,陶欣伯中标。当时这块地皮还处在围海填土阶段,敢买下一块还泡在水里的地,需要很大魄力。后来,新加坡置地在这里领衔开发了滨海广场,现在是著名的购物中心。

陶欣伯常说,「老天给了我 5 个孩子,我在事业上也有 5 个‘孩子’,即欣光大厦、滨海广场、吉利福中心、蚬壳大厦和新门广场,个个都出类拔萃。」

在做地产的过程中,陶欣伯学到了三个秘诀:第一,投资要讲回报增长,不能向银行借款太多。第二,做贸易就要讲利润,虽然可以百分百地借款,但既然是做贸易,就一定不能离开贸易原则,要速战速决,不赚钱也要及时割掉。地产业一要有坚实的资产基础,二要有持续的利润收入,视收入的数目分配股息。第三,管理费用要注意花在激励员工方面。

3

「我与我老伴作为中国人,一生都不忘本。我们身在国外,但总是在想中国如何好起来,我与外国人交流时总是对中国充满信心,而且相信中国会好起来,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基因在适当的时候就能被激发出来。」

虽说大半辈子远离故土,在多个国家打拼天下,但陶欣伯却是「乡音未改」,对祖国始终深有感情。

1979 年,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陶欣伯带着乡情和赤子之心回国投资。陶欣伯在中国第一项大投资是在家乡南京兴建金陵饭店。在他看来,在外面做生意,一定要天时地利人和。陶欣伯曾开玩笑地说:北京衙门太多,上海人太聪明,不是广东人在广东做事太复杂,最后只能选择南京。

105岁传奇企业家去世,曾建昔日中国第一高楼

金陵饭店旧影

1983 年,江苏省首家五星级酒店——金陵饭店正式营业,曾凭借主楼 37 层、 110 米的高度成为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在运营过程中还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自开业以来,金陵饭店多次接待外国政商名流,不仅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也成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金陵饭店的成功令陶欣伯非常满意,此后他加大马力在中国发展房地产,先后注资打造了上海世贸商城、北京亮马河大厦、南京状元楼酒店、上海新天地的住宅等多个项目。

4

「我认为,要解决中国面对的问题,一定要逐步将各地区的贫富差距缩小。现在,中国处于生活水平平均线以下的人口太多,而国家要有起色,就要有足够数量过上小康生活的中产阶级。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能够为进一步的政治改革提供基础。从长远来看,帮助穷人脱困的唯一出路就是从教育入手。受了教育,人才能学会思考,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学会理性的对待,而不会轻易地‘横竖横’、动辄造成社会冲突,这就能够为公众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陶欣伯主张「教育是立国之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帮助年轻一代提高文化知识管理水平,积极填补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保证国家在健康的道路上持续前进。为此, 1991 年,年逾古稀的陶欣伯在回到祖国以后,便与夫人刘光藜一同热心教育,慷慨解囊,将自己取之于社会的财富以资助教育的方式还诸社会。

1997 年,陶欣伯创办了陶欣伯教育基金,主要为有志在国外著名工商管理学院(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等)深造的未来中国企业家提供奖学金。陶欣伯对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有三点要求。首先,这位学生必须是中国籍无外国居住证者。其次,该学生的确家境清寒,需要财政补助。最后,在其完成学业之后,必须返回中国工作两年。如今,获得过资助的学生大部分留在了中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林利军就是其中一位, 2001 年,他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在陶欣伯奖学金的支持下顺利毕业,归国后创设汇添富基金与正心谷创新资本,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和投资家。

2006 年,陶欣伯又筹备了新的基金会——「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该基金会以「资助贫困有志,奖励品学兼优;鼓励回乡创业,服务基层社会」为宗旨,在江苏省内 22 所项目合作院校设立「伯藜助学金」,资助农村地区贫困有志且品学兼优的学子完成大学学业,用切实的步骤架起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培养人才。截至 2019 年,基金会累计捐赠金额共 10.7 亿元。

由于在慈善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陶欣伯被授予了许多项荣誉。例如 2006 年,陶欣伯被特聘为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2009 年,中华慈善总会授予陶欣伯「中华慈善个人突出贡献奖」。2016 年,陶欣伯的事迹被央视《人物》专栏拍摄为纪录片,同年,获得中国「绿卡」,这是对他慈善事业的最大肯定。

在一次采访中,陶欣伯曾表示:现在 100 岁了,我很开心自己还能为帮助这些陶学子而出力,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成为了我的「不老良药」。看到他们一个个成长起来,就像看到自己家里的孩子一步步长大,心里是很高兴的。

退休后的陶欣伯除了做慈善,大多数时间都在和妻子去各地度假颐养天年。在自传中,陶欣伯曾说:我同老伴已经共享了近七十年的婚姻生活,至今恩爱有加。家中儿孙满堂、其乐融融。在我的人生中,事业与家庭是支持我前进的两大动力。对我来说,我的每一位家人都是我最珍贵的财富。他们伴随我走过最艰难的岁月,亦同我一起见证了成功与辉煌。至今,我仍然相信人生的第一要义是要「修身」。在大家庭里,「齐家」就是要用公平的原则来保持家庭和睦。如今大多是夫妻俩加一个孩子,所以如果个人能够做到「修身」,「齐家」的问题也就大致解决了。「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一个人是担当不起来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推动社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5

尽管陶欣伯心怀大爱,却为人谦逊;事业有成,却行事低调,鲜少见诸媒体。

2021 年 8 月 24 日,陶欣伯在南京安详离世,享年 105 岁。曾经受助的「陶学子」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悼念,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位改变了他们一生命运、给予他们无穷力量的老人。

生前,陶欣伯曾对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了总结,即:做人要真诚,公开透明,不能骗人;做事要全力以赴,错了,责己不怨人。陶欣伯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坚守正确的原则,那么即便一时有所成就,也是侥幸的结果,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少数派」,是因为我一生中坚持了中国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所致。

资料来源

1.《陶欣伯人生小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作者:陶欣伯 口述 ;倪亦斌 整理

2.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官网

3.陶欣伯:青春驰骋商场 耄耋信步慈善,联合早报网

4.人物|陶欣伯的传奇一生,央视科教

5.新加坡华裔慈善家陶欣伯去世!曾建昔日中国第一高楼金陵饭店,南方都市报,罗瑾 侯婧婧

6.新加坡百岁富豪做事做人,环球人物,施晓慧

7.「新金陵」25%股份捐给助学基金会,金陵晚报,郝也

8.「新金陵开业,我还会来」,新华日报,王颖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大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