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明初这里成为郭氏花园,明末改为寺院,称作“海幢寺”,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广州有一位认识了十几年的摄友:辉哥,他关注到我的旅游专栏后时常会在微信上鼓励我,同时极力邀请我去广州,说要陪我同游,跟我介绍广州的古建筑寺庙。两年前辉哥中风了,现逐渐康复中,能拄拐走一段路,在我眼里他一直亦师亦友,很多年没见他了,也很想去看望他,辉哥是个老广州,知识很渊博,多年前我们有过几次结伴出去摄影采风,能有他导游全面感受广州实在是幸事。
我们从位于南华中路的北门(正门)进去,一块镌刻着红色“佛”字的大石头立在路边,一座上书“海幢寺”金字的牌坊突兀的立在狭窄的街道上,牌坊背面则书“灵光万丈”四字。
从两个放生池中间走过,迎面上台阶有一座天王殿,正面供奉着弥勒佛,两侧有四大天王。
天王殿背面是韦陀菩萨,手持降魔杵,面向面向著寺院,守护着伽蓝(即道场)。辉哥告诉我韦驮手中的降魔杵触地而立表示该寺院为民间寺院,皇家寺院降魔杵是扛在肩上的,这个知识点我还第一次听说。
辉哥信佛,中风后行走困难的辉哥在保姆的搀扶下,非常虔诚的手持线香绕大雄宝殿三圈。
海幢寺进深至此,我有些失望,感觉寺院太小,与名气不符,辉哥告诉我,现在的海幢寺只是当时古寺的一小部分。原来的海幢寺范围是北至珠江之滨,南倚万松岭、宝岗,东起现在的前进大街、牛奶厂街,西侧与伍家花园为邻。今天的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海幢街道办事处、海珠区公安分局、南武中学,以及同福大街、福场路都属于当时的海幢寺范围,其面积之大相当于三四倍今天的光孝寺。
重新折回大雄宝殿,来到院落中,欣赏门前对称对两株古松盆景。两株古松造型优美,展现着海幢寺的与众不同,清代,这里曾经是广州地区最大的园林,被官府选为接见外使的地点,有纪录可查,乾隆58年(1793)12 月,两广总督长麟在海幢寺为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接风;乾隆59年10 月,两广总督长麟在海幢寺接见德胜率领的荷兰使团,验看国书。
再往前追溯,五代南汉时(917-971),大越国兴王府在珠江两岸建二十八座寺庙,其中的千秋寺就在此地,当时的千秋寺只有一座佛堂和菩提堂。后来的数百年间,逐渐隐没在一片民居当中。明末富商郭龙岳购得此处建为花园,再往后,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向园主郭龙岳募缘得该地,建立佛堂取名为“海幢寺”。
康熙18年(1679)海幢寺藏经阁建成,比大殿高三分之一,与对岸城北的镇海楼遥相对峙,被称为岭南雄刹。1686年,藏经阁改为后殿,1719年又改为观音殿。到了乾隆31年(1766年),增建毗庐阁等多处,咸丰2年(1852年)设立学馆,以诗学教授僧徒,光绪年间,海幢寺到了全盛时期,光僧人就有三四百人。
资料记载:该石为清代广州十三行首富伍崇耀(伍家第四代 ,1810-1863年)花了数百两白银从太湖买来运回广州,安置在伍家别墅“万松园”小苑之中(在海幢寺西侧),成为“万松园”别致一景。嘉庆年间(1796-1820年)羊城书院掌教,广东知名书画家谢兰生等文人骚客常来此举杯挥毫。后来,伍家家道中落,“万松园”逐渐残破,此石中的珍品也被荒废在园中。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曾将“猛虎回头”石强行夺取到江南宪兵司令部 ,此后,“猛虎回头”石流落坊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一位姓黄商人赏识此石,花2000元港币购回家中放花园中观赏。解放后,“猛虎回头”石最终被放置在如今的海幢寺内,供市民观赏。
辉哥坐下休息,给我讲寺庙还有一古物值得搜寻,于是我沿着东侧往北门方向走完先没走过的部分,有一座树着游客止步牌子的小院子,里面正在施工,海幢寺住持光秀法师正好送客出来,看起来海幢寺正在努力募资建设中。
素仁是广州海幢寺前主持、佛教界大师,创作的盆景多仿前人倪云林和八大山人画意,取法乎上,干条清瘦,因树取势,不求枝茂,形成扶疏挺拔的“高耸型”盆景,个性鲜明、独树一帜且富有禅意。
老广州辉哥告诉我,抗日战争期间,公园内的古建筑,大部分被毁。“文革”时天王殿被砸烂,真正原装正版的古建筑,只剩下大雄宝殿和塔殿两座。上世纪90年代初海幢寺与海幢公园还是同属一体,那时寺院内还有“碰碰车”和酒家,成为一道怪异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