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盲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首个国标实施在即 逾千万视障人士将受益
□ 本报记者 何 可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视障人士来说,他们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时,却面临着诸多不便。
为了让这一近千万人的特殊“网民群体”像健全人一样享受互联网技术,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卜佳俊带领团队,很早就开展了一项被誉为“在互联网上铺盲道”的工作。
今年3月1日,由卜佳俊牵头起草的首个“互联网盲道”建设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将正式实施,标志着“在互联网上铺盲道”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避免互联网公司盲目建设
在为“互联网盲道”研制国家标准之初,卜佳俊就瞄准了国际标准,“我们与全球普遍采用的W3C国际标准《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WCAG)2.1》同步制定,保持最大限度的兼容”。
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卜佳俊团队还增加了国际标准中所没有的“对移动应用的相关技术要求”版块。此外,还弥补了国际标准在“互联网盲道”测试方法上的缺失,提升了标准的可实施性。
“目前绝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并不了解信息无障碍的概念,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检测产品中的信息无障碍问题并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是最为迫切的需求。”卜佳俊说。
“视障人士最需要的技术,是如何保证互联网的各类信息可以被他们感知和理解。”卜佳俊说,在制定标准过程中,他特别关注移动端网页显示、APP交互技术、HTML 5等互联网新技术给信息无障碍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通过征集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国际标准化组织、用户代表(特别是视障人士代表)与技术专家的意见和长时间的技术论证,他们最终完成了标准的研制工作。
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有超过40家互联网公司专门设立负责企业产品信息无障碍的部门。但是,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互联网公司往往各行其道,其产品的无障碍水平也参差不齐。
对即将实行的国家标准,卜佳俊分析说,其最核心的技术是“保证标准中提到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与兼容性4项原则涉及的每项技术要求都能被准确地理解、实现和检测。”
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炜也表示,国家标准出台后,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推动无障碍建设,为政府网站/App率先开展示范提供了准绳;另一方面,有利于主管单位开展管理工作,为检测、监督与反馈提供了技术规范。
“从企业角度出发,对照国家标准,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互联网公司盲目建设,在研发过程中出现与用户需求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互联网公司规范研发流程,为研发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此外,还可以有效避免互联网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因为发达国家的信息无障碍强制要求而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王炜说。
“盲道”建设还需法律保障
据了解,实行“国家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的运作模式,是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最有效举措。一些专家建议,中国的首个“互联网盲道”建设国家标准出台后,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杨飞说,“互联网盲道”建设国家标准是保障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权(或称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权益)的重要途径。有了标准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等,以支持其推动落实。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三章“无障碍信息交流”中,规定了多项政府提供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的义务。“未来应考虑在立法中规定政府网站在合理的时间内实现对残疾人无障碍的技术改造,从而使残疾人能够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政府发布的各种信息。”杨飞说。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王凌皞则建议,可以借助其他的非正式执行机制,比如鼓励慈善性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对不同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展开评估,以便形成社会与道义的力量来推动这一标准的落地。
“视障人士上网仍面临较多技术难题。”卜佳俊说,迄今仍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仍需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而他所带领的团队,已培养出了第一位专攻“信息无障碍”方向的博士于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体感等多方位,解决‘难以被感知’的问题,从而帮助视障人士高效、精准地参与互联网生活。”于智说。《中国质量报》
来源: 中国质量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