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音创始人、前微信产品总监Genie
见实:去年这时,一夜之间三款社交产品出来,其中两款很快死掉。现在一年过去,画音出来了,是社交赛道释放了什么新机会吗?
Genie:摄像头和高速网络会带来一些新场景和新机会。人类表达方式的演化来来去去就是声语音、打字、看着对方说这三种基本形式,前两种形式已经用到手机上了,为什么第三种(可以看见好友在说话)没有?那是因为以前技术限制,经过十年来智能手机摄像头的质变,加上网络也准备好了,用户看见好友说话已经成为现实,只是缺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而已。
见实:你认为“画音”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面?
Genie:对。这一年半来的演化,加上内测了3个月,虽然不能百分百,但已经较肯定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对的。至于现在为什么要邀请码?验证阶段就是如此。过了这个阶段,我觉得这是百分百对的方向。
见实:这么坚定?
Genie:前提是认可和理解视频会像语音和文字一样成为沟通信息的载体。而判断一个方案是否是视频消息的正确解,我认为要达到三个要求:
第一个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消费是一个完整闭环。
微信也能发视频,但那不是视频消息。因为可以从相册中选择和发,生产、传播和消费并不闭环,并不是视频消息,而是视频文件。所以第一点是读写和收发,都在产品中闭环。
第二是读写收发过程要足够高效、简单、快。对用户来说应该是无限接近零的成本。
语音消息能做到这一点,以前iPhone能录音,也有录音app,但为什么不能把录音很容易发给好友?因为这个过程很复杂。到现在,语音消息发送很简单了,按住说话松手发送,微信把整个创作过程的成本降到了极致,所以效率提高。
视频也是一样,以前视频拍摄成本很高,拍一个视频要想怎么构图、怎么打光,且视频发送也很慢,无效信息也多,这让视频作为消息的效率变得很低。
这就一定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法,让用户创作视频消息的成本无限接近零,我觉得现在基本做到了,说话就拍、不说话就不拍,重点放到了沟通的信息本身,不用思考任何拍摄的问题。
把视频作为背景自动播放,也是围绕提升视频消费的效率的角度去做的。
第三是信息传输过程不失真。如果失真就不是信息了。
如不能用很重的音乐、很重的特效。因为想要表达什么已经走偏了,这不是用来沟通,沟通很关键的点是不能误解,尽量准确理解好友在讲什么。
所以这意味着视频作为信息不能有失真。画音也有自动编辑,但围绕信息不失真、让信息量更高这个目标去做的,如自动加字幕、重点关键词加表情,让用户的表达更清晰和生动。
做到这三点才是一条视频消息,我们这三个点都做到了。
女性用户超活跃
见实:同样身为中年老男人的我突然感觉。。。。。产品同行们有什么评价?
Genie:很多产品人会说,用户没有发视频的需求。一方面,我认为视频跟文字语音一样,只是语言的基本元素。
另一方面,我认为“发视频”背后的情感需求,是“见面”。每一个人,总有一些渴望见面的对象。或者是百看不厌的爱人孩子,或者是挂念担心的远方家人,或者是总是约不齐的好友,或者是久未联系的老同学旧朋友。这种见面的渴望越强烈,这样的对象越多,需求就越大。但很多时候,你无法随时一通电话就能见上,更多的人视频通话并不那么合适。
你想念的时候,主动发一个看见你的视频短信,对方也会视频回你让你看见。这就是“视频短信”社交背后的情感诉求。
见实:所以,现在每天关心哪些数据?
Genie:最关心用户是不是真的把视频短信作为聊天的重要场景,关心用户是不是在预设的场景里用的特别好,和用户是不是真觉得很有用、很愿意用,首次使用感受,是否愿意喊更多朋友一起用。
我一直希望产品本身真的帮助解决了沟通这个问题,接下来用户会自传播,团队反而不用过多在推广和增长方面下力。对用户有价值,产品本身才有价值。
见实:自传播,所以更关心强关系场景?
Genie:都会去看。因为社交不是静态的,并不是说邀来几个熟人就会愉快玩起来。只要用户觉得这个产品好,就会忍不住不断传播。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种交互方式很新鲜,慢慢会发现对发送者也带来效率的提升,因为不用再打字了,还能让对方更好感受自己的话。对于讲话的人是一个高效、有用的表达方式,这时,用户会想法将他想这样沟通的人都拉过来。
见实:有没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数据,如用户和好友的沟通条数、拍摄和发送之间的比例、会不会出现反复撤销再录最后才发出去等等这样的数据?
Genie:绝大部分用户都是直接发,和语音消息一样很少会编辑或取消。人均视频消息数在双位数,足够表明它是一个机会。
见实:能和语音消息进行对比吗?
Genie:我们没有语音消息。只是因为我经历过当时微信的爆发,会拿现在的使用情况,和当时用户对语音消息的习惯建立做对比,略好于语音消息。
见实:当时微信语音消息发送功能,是你带团队实现的?
Genie:整个微信带队肯定是小龙,当年只是毕业生的我有参与而已。
见实:用户发视频消息比当年微信刚刚开放语音消息时的热情程度还要好?
Genie:对。
见实:画音之前你的产品叫POP,产品思考一脉相承吗?
Genie:对,当时离开微信的创业初衷,是我相信视频是一个更好的沟通方式,要把视频做成一种基本沟通语言,这个机会可以从三方向切入,一是分享日常生活、狭义的社群。二是创作工具。三是IM本身。
从POP到现在,三个模块没有不同,只是重点产生变化,突破口不一样。最早发布时POP时就有分享日常生活、有聊天等,后面大半年都在做产品方向的锁定探索。
当时POP为什么选第二个方向突破?因为很多人会有一种感觉,认为现在朋友圈发内容压力太大了,创作成本和压力都很高,所以先主推故事,可以理解成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频道,好友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去看。不过,这里会形成一个问题:用户在这里是没有关系链,没有好友,互动反馈很慢、很少。
不过,一旦形成关系链后,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轻松真实分享日常生活的地方。所以画音现在还有故事模块,只是锁起来了,等到有一定好友数量后再打开。
还测试了另一个拍摄工具方向,视频需要很多能力补齐,要把工具做强。不过,如果主打拍摄工具,用户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在一个拍摄工具上交朋友?所以工具没法演化成一个社交和通讯产品,不能作为启动的突破点。
因此,最后就是把这两个方向都否定了,之后非常坚定地走了通讯IM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