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关心故事,用户关心补贴

瑞幸关心故事,用户关心补贴

当然,瑞幸799元的AirPods 2并不像其超低折扣券一样要多少有多少,售出约1000件后便没货了。重新上架之后,这款商品的价格也涨到了999元。尽管让人咋舌的劲爆价格不再,但瑞幸商城中各式各样的耳机、键盘等数码产品,已经在宣告“新故事”来了。

瑞幸咖啡or瑞幸百货?

从拼多多到后来阿里、京东以及现在趣店的万里目,如今没个百亿补贴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做电商。而谈到补贴的价值,瑞幸比任何人都更理解。

瑞幸这些年来无数的1.8折和3.8折优惠券,成为驱动和吸引用户下单的源动力,也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池。《注意力购买者》作者迈克尔·戈德海伯很早就提出:“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信息爆炸的新经济下,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处于优先位置。因此,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这位学者一直强调,注意力是指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大信息通道对客观事物的关注能力和持续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瑞幸也在努力满足用户的味觉、嗅觉和视觉后,努力补齐其他两觉。

瑞幸关心故事,用户关心补贴

对于瑞星咖啡的生意模式,外界已经不再探讨对错,目前还在业内流传着的,据说是一份瑞幸路演时的PPT,上面对未来的定位是:瑞幸咖啡≈星巴克+711+Costco+Amazon。

前面的星巴克+711已经有模样了,接下来的瑞幸潮品,似乎是要向着“Costco+Amazon”进军。这样一个“超级融合体”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能否成为现实?

或许消费者愿不愿意相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首先是资本市场是否愿意继续聆听。

瑞幸和投资人都需要故事

18个月的时间,瑞幸完成了从成立到上市的壮举。成立仅仅两个年头,瑞幸已经讲了互联网咖啡、奶茶加盟、无人零售、电商等多个故事。这样高强度的故事更新,背后是无数优惠劵与羊毛党的狂欢,以及一波又一波投资人的进场和退场。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瑞幸已经成功了,甚至在很多维度上它比一直念叨要做102年的阿里巴巴还成功。至少在对标星巴克、拉低咖啡消费门槛这件事上,瑞幸无疑令人敬佩。

瑞幸关心故事,用户关心补贴

当然,用钱换流量的方式也是无数创业企业常用的模式。不同的是,有些企业在烧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壁垒,让用户养成使用和习惯,形成高度的品牌粘性。有些企业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壁垒,只是单纯烧钱给用户发了福利,最终用户随着补贴的消失也一起散去。

曾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这中间的差别就是用户体验,又称为体验经济。所以场内玩家都是一面咬牙打着补贴战,一面闷头和用户体验拼命较着劲。

流量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差别在哪?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