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美国回来……”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抗疫故事

编者按:苏浩教授是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今年年初到美国弗吉尼亚州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并于日前归国。本文为苏浩教授从美国回国一路的所见所感,从一个方面展现出两国应对疫情的方式,并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的两国关系与未来走向。

“大流行”下的回家路

3月18日,我从纽约直飞回到北京,目前正处于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观察中。

今年1月初,我到美国访问交流,本该在2月中旬就回国,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疫情较为严重,美国断绝了所有和中国的航班往来,所以我原本回国的那趟航班被取消了,不得不改签成3月17日的航班。

17日,我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出发,18日凌晨4点多抵达北京。经过一番检疫筛查后顺利回到了家中,开始了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

这次的经历还要从我在弗吉尼亚州的时候说起。

之前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所大学做访问学者,准备回国的时候,自己租了辆车,从住地开了5个多小时到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并在那里办理了登机手续。

“我从美国回来……”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抗疫故事

△ 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入境人员在航站楼内填报健康申明卡。(图片来源:新华社)

出了飞机舱门后便是第一道关口,工作人员对每一位乘客都进行了体温测量并填写了表格。紧接着,工作人员又把所有乘客都召集到新国展中心,再根据乘客随后的目的地进行人员分流——有的是进京的,有的是到外地的,还有的乘客要转机。

我属于要进京的人员,工作人员将进京人员继续分流到各个区的管理处,由区里的负责人统一接回,用大巴把每个人送到家门口。最后,还要由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信息登记、量体温。一切检查无恙后,我就能回家进行居家隔离了。

令我非常感动的是街道工作人员给予了隔离人员非常及时的关心。

在进行信息登记的时候,他们就询问我家里有没有吃的,家里面的情况怎么样。当我回答家里并没有食材储备后,他们又立即到超市为我买齐了一周的食材及生活用品,送到我家门口。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来,中国政府以及基层的工作人员都非常贴心,对境外回来的人员也非常关心照顾。这让我非常地放心,甚至感觉不到任何的危险,也不会产生任何担忧或者恐慌。所以,我现在居家隔离的生活还是很愉快的。

从我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机场管理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虽然美国现在已经处于紧急状态,但在机场的管理上还是比较松懈。相对来讲,在中国,比如北京的机场,出入境方面的管理就非常严格:不仅机场防疫设施非常完善,对进京人员的接待安排也非常妥当。

疫情中的美国

我还想谈一谈在美国这段时间的一些见闻。

1月下旬,中国国内的疫情正迅猛发展,以至于城市封锁,大量航班取消,当时美国当地的疫情还没有出现。但现在,美国疫情已经非常严峻(编者注:根据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3月27日早5时37分,美国已成为全球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我所访问的那所大学,目前已经停止到校上课,改为网课。

“我从美国回来……”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抗疫故事

△ 近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加班赶制口罩,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提供保障。(新华社 王翔 摄)

因为中国现在的口罩生产力非常强,再加上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有相对充足的力量去帮助其他国家。所以如果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的话,无疑会严重影响到美国向中国获得援助的机会。所以,美方目前对中国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就在今天早上(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27日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从特朗普的表态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我高兴看到中方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中方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将亲自过问,确保美中两国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开展抗疫合作。感谢中方为美方抗疫提供医疗物资供应,并加强两国医疗卫生领域交流,包括抗疫有效药物研发方面的合作。

其实,在共同应对疫情方面,中美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是双方都需要面对的危险,中美之间需要谨慎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如今双方能够在疫情防控方面加强合作,是一个积极信号。

中美也许在各自的体制机制方面差别显著,但在病毒这个巨大的威胁面前,各个国家并没有区别。我个人观点认为,中美双方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尊重彼此应对疫情的方式,理解不同国情下管理方法的差别。

“我从美国回来……”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抗疫故事

苏浩、熊栎天:透视美日澳“蓝点网络”计划

苏浩:看待APEC的作用不能目光短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