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曾经说过,所有徒弟开始膨胀,都是从看不起高峰开始的,岳云鹏也不例外。
听到这句话,不少德云社的粉丝第一时间估计会一脸懵,高峰是谁?听了这么长时间相声,德云社的角儿也认识了不少了,怎么不记得有这号人啊?
再稍微一回忆,奥,想起来了,就是郭德纲段子里说过的,高峰,德云社总尿鞋嘛。这么个尿尿都费劲的人,能有什么能耐?
老派的扎实基本功
除了说相声的基本功,高峰的说相声本身的功力也是了得。
但是和年轻演员不一样,高峰的相声全是传统的大段,全是老派的东西。这些东西,年轻的观众喜欢的不多。
比如说,高老板喜欢说的大段,都是像《打白狼》、《卖棺材》、《娶寡妇》这种老段子,一般的观众都没听过。这些故事都是上个世纪前的,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离得太远。
如果不是听相声多年的老观众,或者欣赏水平足够高的行内人,一般听不明白高峰的相声。而高峰本身,也不爱迎合观众的胃口去创作。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传统相声的研究上。
所以,能听明白高峰相声的,都是相声圈里的老人。只有他们,才能听出来高峰相声的深厚底蕴。
老郭就曾说过,在德云社后台,我也就听听高老板的相声。其他的孩子们说的,我平时不怎么听。
少侯爷侯震也说过,德云社后台的相声,我就听听郭德纲和高峰的。可能是小时候听我爷爷(侯宝林)的相声听多了,笑点太高。听其他人说的相声,欣赏不来,不太好笑。
这两位,都是德云社里老派相声的行家。他们的看法也说明了一点,在传统相声上,能和老郭在一个档次的,只有高峰一人。而且很大可能,单论传统相声,老郭的造诣,还比高老板略低。
徒弟一膨胀,第一个骂高峰
说到高老板在德云社的地位,不用说后台,台前观众也能看出来。因为只要是有高老板到场的商演,位置一定是倒二,也就是压轴,就排在老郭和谦儿大爷前面。
而在相声里,越大的角儿越要往后放。倒二这个位置,就是德云社里,仅次于班主的地位。十几年来,这个位置一直是高老板和栾云平的。
一个是总教习,一个是能给老郭拿杯子的德云社大总管。这算是德云社里老郭谦儿哥之外最大的组合,算是小王炸。当然少侯爷侯震不算,这也是尊佛,不过最近不怎么穿大褂了,主持报幕居多,先不算他。
就因为这个,德云社的很多徒弟都是不服气的。越是觉得自己能耐大的,越是不服。就像文章开头老郭的意思,这些个徒弟,谁要是膨胀了,第一个看不起高峰。
有一回小岳岳(岳云鹏)演完一场回家,和老婆说演出的事儿。他就觉得心里有气,突然就冒出来一句,凭什么演出时候高峰排在我后边啊?(咱们头里说了,相声演出里,越后面的角儿越大。)
结果说完这句话,他老婆直接就是一耳光,然后给师傅打了电话。为了这事儿,老郭连夜给岳云鹏叫过去,关起门来谈了好几个小时。
那时候小岳岳正当红,也是没压住自我膨胀的劲头。要是没这么个明事理的老婆,说不定小岳岳会栽个大跟头。
不过这也说明,高峰在德云社的地位,不可撼动,“德云一哥”也不行。
倒二不是地位,而是能耐
但其实,老郭把高老板放在倒二,也不只是看他的地位,更看他的功夫。
因为只有内行知道,倒二这个位置,最考验相声演员的功夫。演出进行到这时候,观众的情绪比较特殊。
作为相声演员,在台上说相声,就是要给观众带来欢乐。倒二出场的时候,观众已经看完过了前面很多的相声,可能会有些乏味和不耐烦。所以你的包袱要响,要逗观众乐,还得和别人不一样。
这就是一个功夫,一般演员来不了。
但是让观众乐,也得有个度,你这边不能冷了场,但也不能让观众笑过了头。你得知道,后头还有老郭的节目呢。你这个压轴的节目,不能抢了大轴的风头。后面还有个更爆的节目,你不能喧宾夺主。
现在是德云社专场还好说,要是放在从前,压轴才是最考验技术的话。亮的活儿不漂亮,砸自己的招牌,要是把能耐全用出来,压了大轴,就容易得罪人。
所以压轴这个活儿,最考验演员的能耐。不能把包袱全炸出来,还要能收得住。这个中间的度,很考验演员的功夫。
当时曹云金和何云伟他们在小园子当倒二的时候,每次都玩了命的使活儿,感觉自己就是撺底的大轴。他们自己的招牌打响了,真正放后面的师兄弟就受了罪了。
前面这些人给活儿都使完了,观众也笑够了,谁还注意你最后出场的腕儿啊,那节目效果,就不会太好。
所以,想做好压轴的倒二,不但水平要高,台风要正,而要有艺德,不抢别人风头。
而高老板和大总管的倒二,稳稳当当做了十几年。
基本功打脸年轻演员
老郭曾经说过,太平歌词这里,张云雷会的最多,算是太平歌词老艺术家。
但是说到相声这个大行当,老郭佩服的还是高峰。
虽然现在高老板还不到40岁,但是前几年在《相声有新人》里,老郭就说过,高老师是直眉瞪眼奔着老艺术家方向去。咱实话实话,中国相声界50岁以下的相声演员,按基本功艺术水平前三名的,高峰占两名额。
这就是在肯定,高老板的相声水平,这个基本功能力无人能及。
那次《相声有新人》,高峰不是选手,是作为选手挑战的大魔王出场的。在节目现场,高老板也没出什么绝活,就来了一段最简单的“磨蔓”。
这个“磨蔓”是传统的相声小段,相声里的基本功,是用姓氏垫活的作品。一般说这个小段是入正活儿之前说的,算是相声演员给自己的暖场。
但是现在的年轻相声演员,会这个的已经不多了。在《相声有新人》这个节目里,还有很多半路出家的相声演员被这个难倒。就算能来两下的,看老郭的眼神,其实也不太满意。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老郭的这个评价标准太高了,很难为人。大家都不知道这手活儿该怎么耍。
直到高老板来了一段教科书式的“磨蔓”,这个差距才体现出来。高老板代表的才是传统相声的技法,现在年轻演员的所谓“技巧”,在高老板面前真的不够看。
高老板和郭班主,传统相声的一体两面
其实在早期,老郭也是练传统相声的,他的传统相声的段子,比高老板也差不太多。但是后来成为了德云班主,有这么多张嘴要养活。老郭也不得不屈服于市场规则,多说一些观众们喜欢的玩意儿。
不挣钱,这一帮相声演员都没地吃饭去。除了传统相声,老郭要顾及的东西太多。
活着活着,老郭就被生活逼成了艺人,怎么红怎么演,迎合观众的审美最重要。
但是高老板不同,他对相声的痴迷劲头不比老郭差,也不用特别操心生计问题。这些个事儿老郭都能替他张罗。
所以,高老板全心全力地研究传统相声的功夫,从每个字的语气和发声来打磨。把每一个包袱想明白,把每一个老段子练会。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说怎样进步,总不能让这些传下来的手艺,遗失在历史长河里。
老郭是一个艺人,高老板是个匠人。一个管生计,一个管传承。这两个人搭配在一起,相声才更有希望传承下去。
有人说,高老板活成了老郭的理想状态,他们两个在相声传承上是一条心。就为了这个,老郭也会拼命护住高老板周全。
老郭可以专心去做一个挣钱的艺人,带着德云社一大家人过好日子。
把相声文化的传承交给高老板去做,他放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