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旅行是古人心里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被古人看成是生命中的重要活动。读书可看作是纸上的远行,而远行则是知识的检验和延伸,大家有没有发现古代的文人不用工作,整天游山玩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由
今天我就来好好扒一扒古人的旅行细节。古人旅行的时候准备和方式也和现在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2.古代的驴友出行,也是要看出游攻略的
旅游,最重要的是得一本攻略,古人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但也是有出行攻略的,大名鼎鼎的《山海经》就是最早的出行攻略。书中记载了几十种旅行中有可能会碰到的自然灾害,这可以让出门去浪的旅行者加以躲避,而且书中更是记载了多达130多种食材,常常成为旅行者填饱肚子保命的重要指南。
最出名的恐怕就是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到如今仍是丝绸之路途中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它们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搜罗了一路途经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的事项。
3.清点行李,夜壶那是必备品,另外还要带把刀
【题外话】谢灵运发明了全世界第一款专用登山鞋——谢公屐,鞋底装两个木齿,上山时拿掉前面的木齿,下山时取掉后面的木齿,抓地性和耐磨性都棒棒哒。
其实这些看似庞杂的器物,都成了出门必备品。对了,在古时候客栈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夜壶或是马桶是必带的玩意。资深驴友沈括出行的“行李示范”:除以上物品,还有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油筒….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结伴同游,后来又在开封遇到了高适,三人相约而行,更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5.投宿客栈,爱彼迎算个逑,古代民宿大行其道
最惨的时候就是所有客房已满,那就只能委屈点住柴房和马圈喽……各类客栈、驿馆,就是为行旅服务的,还孕育了那句伟大台词:“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观,有些寺庙道观也并非免费,大多都是用香火钱的方式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在荒郊野岭要住宿也不用担心,反正行李里面啥都带了,搞个野外露营,如果是走水路的,干脆直接夜宿船
说到车马,也有很多种,可以选择快速的骡车“包赶程”,即便是千里长途,昼夜不停而行,数日可达。如果不着急赶路,就坐“太平车”,每天行路不超过30里,稳稳当当。而我们最常见的“马或马车”,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经济实力人群的选择。
自唐朝起,三朋四友结伴旅行频繁,人们对旅行质量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不仅仅是游玩,还要游得雅,游的浪漫,游得有档次。古琴、围棋、纸墨笔砚都成了随身携带的东西,有人甚至还特意带上了府上的歌姬,与山河风景相互应和,增加旅行乐趣。
8.下馆子吃肉酒菜伺候,一言不合搞野餐
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出门旅游只是一张车(机)票的事,不过对于古人来讲,想出门可没那么容易。
而读书人去赶考和游学都比平民要容易地多,读书人是特权阶层,一旦成了生员,就不用承担徭役,不能被随意用刑,可领取生活津贴等等,享有的特权远多于平民,有了这些特权,无疑让读书人的生活轻松了许多。
好啦, 各位朋友们,有关古人旅行的故事,咱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拾趣”,谢谢您花宝贵的时间看完本篇, 看完的伙伴们动动您小手指点个赞再走好吗,也好让我知道是您来过了!那我们明天见!
【今日话题】:旅游达人徐霞客到过你的家乡没?期待您的留言回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