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文 | 易侃侃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前几天,突然收到一条好朋友的消息:“哥,这几天在股市亏到混拼多多了?”

这不废话嘛,大盘都已经跌成狗了,差点就奔着2600点去了,巴菲特来了都得亏——不过,他为何知道我用拼多多了?

一番追问,我万万没想到——原来,我也被拼夕夕套路了。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开通之前,会有“我已阅读并同意拼小圈保护说明”,但是大家平时基本上都不会点进去看,而是默认填写了“继续使用拼小圈”。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这个联系人信息一旦打开,会给你展示两类信息。一波人有头像,也就是手机通讯录里已经用手机号注册了拼多多的人;另一波人没头像,是你手机通讯录里没注册过拼多多的人。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在网上逛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人投诉,比如: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从网友投诉来看,拼小圈不只识别你的朋友,还会把你推荐给你朋友的朋友。

更有趣的来了,拼多多客服自己也承认了(滑稽)。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还有网友自己是个老师,非常尴尬地被动添加了工作场合里学生家长的信息,会让人误以为她是个在线征友的奇怪老师。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它也不是不通知你,而是当你买完东西付完钱,页面会显示一行小字:“拼单即将同步到拼小圈,右边灰体字‘点击取消’”。

正常人压根不会多想,因为这都是一些常规的弹窗,很多软件都会有,所以直接右上角点了X,把对话框关闭。

这时候你并没有意识到,右上角那个X,其实不是取消,而是同意!

如果你立即去自己的拼小圈页面查看,也不会看到商品的分享信息,因为它的分享有延迟,大概3分钟左右——也就是说,等你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买的东西已经“半自动”分享出去了。

当你气愤不过去问客服,,她们也会贱贱地说:“亲亲,您这边已经同意过了哦,您看,不点取消就是同意哦。”

所以有一位用户不无担心地说:虽然你说了不会分享敏感商品,但我还是选择关闭这个功能。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骚扰50位好友,人脉耗尽后终于拿到100元红包,提现后却发现,得到的是“现金券”,使用条件是满1000元减50。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隐私的?

简单来说,拼多多其实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以近乎“流氓”的病毒式传播,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一般来说,别的APP在用户推广的时候,都是明码标价贴出激励手段,给推广人和新人一些报酬,有偿互惠,写得明明白白。

但是拼多多不会,就比如拼小圈这个产品,霸王硬上弓式式的白嫖,省时又省钱。

拿用户的隐私来获客,这已经不是慷他人之慨的问题了。

拼多多也很无奈,毕竟下沉市场的用户对价格是十分敏感的,一旦补贴退坡,弃用率将十分高。再加上去年微信出台新规,限制了诱导或误导下载/跳转类内容,禁止好友助力、砍价、任务收集等违规活动,拼多多一下子就喘不过气来。

于是黄峥心生一计:“拼小圈”。

原本我一直认为,大家都叫它“拼夕夕”带有一定的偏见和调侃色彩,觉得公众应该给创业者更多的机会和理解。

钛媒体曝出拼小圈的隐私问题,在网上引起热议的时候,我仍然认为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产品策略,是拼多多需要的。

但是这次事件之后,我觉得拼多多的步子迈得有点太大了。心理学中有一个“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逆反心理,它的根本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不注意“度”的把握。

放眼中外百年商业史,任何一个长青的大企业,哪怕最初只是崛起于草莽,但只要是摊子越铺越大,就越是要进行企业文化和精神建设。

现在大家对隐私权的关注空前高涨,拼多多这种恶意诱导、各种擦边球、先野蛮发展再治理的路子,怕是走不通了。

毕竟,你想把我们当韭菜,也得适可而止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