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阿里式抗疫:一场“新基建”公开课

2020年疫情后,基建问题再次引发大讨论;不同的是,这次的讨论多了个“新”,基建不只是传统“铁公基”,更包括全新的数字基础设施;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和此前的基建争议不同,从学界到商界对打造“新基建”达成了空前共识。

一堂“新基建”公开课

“新基建”共识的形成,来源于抗击疫情的全民实践,无论是网上购物、线上办公、云上学习,还是码上管理、AI诊断、数字防疫,阿里等数字平台企业向全社会开放的数字化能力,成为了这场疫情下生活、抗疫、复工须臾不可离的新基础设施。抗疫成为中国全民参与的一堂“新基建”公开课。

结果有目共睹,在最短时间内,居民、企业、政府迅速实现了数字化的“火线转型”,全社会获得了渡过疫情难关的关键性新能力,而这完全有赖于有别于“铁公基”的全新基础设施。

每一分看得到的能力背后,都有十分看不到的技术来支撑。比如大家都看到,阿里巴巴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者,在此次疫情期间,输出了覆盖上述生活、生产、治理三大维度的绝大多数数字化能力;而在这些能力背后,则是阿里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弹性扩容、图计算、图像识别、语义识别等数字技术上的经年积淀。

马云说:“能够迎接挑战的人,能够战胜困难的企业,才能够有未来。”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化危为机的阿里,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托底和赋能社会的基础性作用,这也是其17年来所夯实的数字基础设施价值的直观展现。

数字基建就是新基建

如上所述,“新基建”之“新”,首先在于有别于传统“铁公基”的全新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等,其主线就是数字化。诚如阿里董事会主席张勇所说:“数字基建就是新基建。”

而在此次对抗疫情中大放异彩的数字基础设施,则完全是顺应需求而产生;需求是因,新基础设施是果;新基础设施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并随之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譬如,阿里云的数字基础设施最初便诞生于淘宝的交易需求,在本次抗疫过程中,又为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提供了亟需的关键算力。又譬如,全国3亿慢性病人疫情期间存在吃药需求,这也令天猫线上问诊和送药上门的基础性服务应运而生。

而“新基建”之新在于及时的调配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是“活”的基础设施。2月3日以来,仅在钉钉平台上便有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的2亿员工线上开工,约5000万学生线上上课。这种流量冲击类似于春运对传统“铁公基”的冲击。

和传统基础设施无法按需扩容不同的是,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的瞬时调配能力。为“双11”保驾护航多年的阿里云,通过连续扩容10万台云服务器,来为在钉钉上办公学习的人提供基础支持。

新基础设施的这种高效动态调配能力,在本次疫情中比比皆是,AI诊断技术在数天内开发完毕,数字防疫系统在几天内就覆盖全国数十个省市,淘宝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帮助消化10万吨滞销农产品……

再次,“老基建”在观念上是自上而下的规划逻辑,而“新基建”则是自下而上的竞争逻辑;疫情期间的“新基建”大讨论已经重新点燃了各地的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何?一种经济学家较为认可的观点是“县域经济竞争”,即不同地区的互相竞争激发了经济增长活力。而在抗击此次疫情过程中,在数字基础设施赋能下,各地政府也展开了一场治理竞赛。

例如,杭州首创健康码来进行流动人员管理,这一做法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江西利用赣服通平台加速抗疫和复工,数字化抗疫的“江西样本”引来其他省份纷纷跟进;根据钉钉2月初发布的数字化抗疫排名,增量前五名的城市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绥化、三门峡、焦作、淮北、平顶山。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这次抗疫中已经实现“数字化觉醒”,他们明白“新基建”不仅是抗疫的“战时”所需,更加是后疫情时代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和治理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工业化时代,“铁公基”是最典型的基础设施,但工业化时代的基础设施也一直因新技术和新需求在不断“量变”: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油管、机场、港口、电网、供水、排污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基础设施概念实现迭代“质变”。其标志性事件是1991年底美国国会通过“戈尔法案”,打造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一举夯实1990年代美国经济黄金发展期的基础。

这一次迭代,让美国人率先意识到,基础设施不光是两洋铁路和州际公路网,还包括看不到、摸不着的“信息高速公路”,其所承载的数据传送和交换的意义不输于实体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