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万里路拢于笔端

编者按:人生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游记可以让人换个角度看世界。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邀请了广东实验中学的名师团队来给我们讲解“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让我们跟着名师去旅行!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陈铿:定点观察,聚焦一景

如何写好游记?先来回顾一下游记的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可见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历,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写作的重点,需要详写;前者则宜简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联作用即可,不必将游览行动巨细无遗地叙述出来。

此前老师已经与同学们交流了写游记时如何明晰游踪、移步换景(点此查看),那么这一期陈老师将要与大家交流的是:写游记时如何定点观察,聚焦一景。换个说法就是,作者在一个立足点将某一处景物描绘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定点特写”。

那么,如何在写游记时运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呢?

(一)

首先要注意选择一个合适的“点”。

这里的“点”既是指最佳观察立足点,也是指景物最集中、最典型的点。写游记跟旅游中照相有些相似。拍摄自己眼中的美景,不会是随意的:一是选择那些具有地标性的、最富有特色的或者最能打动你的景物来拍照,定格成永久的回忆;二是拍照时要选好角度,构思好画面,不留遗憾。写游记同样如此,描写自然或人文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同时,要选择景物的美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点”,细加描写。

比如当代作家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梁衡如果不是在枯水期下到沟底,一直走到河心,就无法从独特的角度欣赏到壶口的水与石、河与沟。而壶口瀑布最典型的“点”莫过于河水,所以作者集中写出了河水的雄奇跌宕,又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既正面写水,又借石写水。“水”也就成了这篇游记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点”。

(二)

其次要注意把特写的画面有序地展开。

写游记要合理安排顺序,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条理更加清楚。最常见的是按照空间顺序,以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描绘景物。即选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比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中间到四周等。当然还有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景物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特点。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的状态是有变化的,若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就可以表现出景物丰富多彩的特征。不过,行文时具体选用哪种时间顺序,还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我们继续以梁衡的《壶口瀑布》为例子,看看文章的第四段写瀑布的龙槽是如何把特写的画面有序地展开的。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同学们,刚才朗读的这段文字写了壶口瀑布的三种水,从不同角度涌入龙槽。“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当然”提示上文写的都是直接跌入龙槽的水,属于第一层;然后引出有些水无法涌入龙槽,要从两边涌去,属于第二层;还有一个关键词“尽管这样”,又引出第三层,还有一些水,不能尽收其中,于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路径涌入龙槽。这样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由主到次的顺序,呈现出壶口瀑布水涌入龙槽的画面有序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三)

再次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其特点。

不同的角度,比如运用不同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比如动静的角度、点面的角度、正侧面的角度、虚实的角度。不同的手法,比如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等手法。

下面,我们以唐代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为例子,文章的第二段就是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展示小石潭水的“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段文字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好了,我们再总结一下今天所交流的写作话题:如何写好游记,做到定点观察,聚焦一景。首先要注意选择一个合适的“点”;其次要注意把特写的画面有序地展开;再次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其特点。运用以上三步法,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的旅途经历中有哪些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引发你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让你有不得不倾诉的感受,那么,就动笔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刘佳:景中有我,蕴含哲思

清代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万千风情,于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滋养,于我们的写作是一种资源。

前面两期(第一期,第二期)的老师已经和同学们交流了写游记时如何写景。本期我们来谈一谈如何由景生情,触发哲思,将“景”“情”“思”三者融合,做到“景中有我,蕴含哲思”。

了解景点,有所思有所悟

首先,“景中有我,蕴含哲思”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所要去游的景点,这样便于我们由景生情,触发哲思。

现实旅游中,发现万千美景对有些同学来说不过是浮光掠影:下车拍照,上车睡觉,游戏在手,全都白游,这样“走马观花”,自然写不出好文章。

所以,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去游览之前,先研读一下有关这个景点的文字介绍,这样不仅能观察到眼前之景,还能了解到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风民俗、科学知识等,加深对景点人文内涵的理解,了解得充分,感受才会深刻,为“景中有我,蕴含哲思”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要在文中有意识地呈现自己的所想、所悟,有意识地借景抒情、言志。

《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记散文最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真切的感受,游踪所至,美景在目,感悟于心,付诸笔端,做到古人所说的“有我之境”,即景中有我、景中见情。

例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读到“见者”,体会到她身上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这就是“景中有我”。

我的一个学生写鼓浪屿游记,重点写了岛上菽庄花园“听涛轩”的钢琴博物馆,各式各样的钢琴演绎着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匠人的故事,每一台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他深感震撼。可惜到此就停笔了,虽然做到“景中有我”,却并未抒发情感与哲思。修改升格后,他在作文中加上了抒情、言志:在那里听着《鼓浪屿之波》的现场弹奏,感受着海峡两岸骨肉亲情,阳光斑驳陆离地打在钢琴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琴声飘飘荡荡,在岛上,在海边,也在他的心里,他为此立下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的志愿。

所以,在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我们要增强“融入自己的情感、哲思”的意识。

技巧一:巧设“景”与“情”“理”的对接点

然后说说,“景中有我,蕴含哲思”的两个技巧。

1.巧设“景”与“情”“理”的对接点,在景物特征、情感抒发和哲思之间建立起联系。

“景”是“情”、“理”的载体,“情”、“理”是“景”的内核。彼此的融合与渗透,必然有其对接点,我们要通过一些手法,在景物特征、情感抒发和哲思之间建立起联系。

《壶口瀑布》中,黄河水势浩大汹涌,凝重猛烈,“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这样的景物意境、物象特征,再加上作者的一句“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就和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建立了联系,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伟大精神。黄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似点,就是本文情景交融的对接点。

《登勃朗峰》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皂泡。”美好事物和肥皂泡泡的相似点都是美丽精致,却又虚幻短暂、瞬息万变。作者也是用了一个比喻,在景物特征、情感抒发和哲思之间建立起联系。

《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雪后西湖全景。接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渺小。天地之大,人物之小,通过对比在景与情之间建立联系,抒发了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我的一个学生提到他们在一天时间内刷遍大阪环球影城七大园区、十一个项目,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靠的是前期的认真攻略。正好这位同学在学习上目标感不强,潜能没有很好发挥,于是我借机问他:“一次旅行尚要如此规划,那我们的人生要不要规划呢?”这样就在“游”与“思”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于是他的大阪环球影城游记,感悟就是:做好规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多的风景,这就好比“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人生也要有规划,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叙事、写景、哲思完美交融。

所以,写景状物是抒发情感、阐发哲思的基础,景物特征要以情感和哲思为导向来描绘;情感、哲思是对写景状物的升华,要通过一些手法,与景物特征建立起联系。

技巧二:广泛阅读和借鉴优秀作品

2.广泛阅读和借鉴优秀作品,拓展自己的思维,写出“人无我有”的独特感受,使自己的“情”与“思”新颖和高远。

很多同学写登山,都会抒发不畏艰难的情感,这就有点缺乏新意。而《登勃朗峰》一文,没有着力描写登山的过程,重点描写了和当地的车夫以及导游的对话,通过对话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没有重点描写景物的“形”和风貌的“事”,而是重点表现丽江的人文内涵,无论是对城市历史的追述还是对城市现状的概述,都主要突出“人”的要素,集中描写人创造的历史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这座城的美好相遇,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厚度。

我一学生作文中写道:有一次去稻田景区,漫步在田间的小路,清爽的秋风掀起层层稻浪之景,触发他歌颂稻田的奉献之情,这个有点缺乏新意。后来我给他看了一句话:“成熟的稻穗永远是低垂着头的,只有那些干瘪的稻穗才高傲地扬起它们的头。”这样他优化了自己的立意:那片稻田令自己成长,使他改变了一点狂傲的态度,更谦逊地待人处事。

大家有兴趣还可以阅读其他“景”“情”“理”完美交融的名篇,来提升内功,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赤壁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等。

总结一下:深入了解所要去游的景点,便于我们由景生情,触发哲思;接下来在游记中有意识地借景抒情、言志;巧设“景”与“情”“理”的对接点,在景物特征、情感抒发和哲思之间建立起联系;广泛阅读和借鉴优秀作品,拓展自己的思维,写出“人无我有”的独特感受,使自己的“情”与“思”新颖和高远。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去了不一样的地方,看了不一样的风景;知道了不一样的事,感悟了不一样的人生。双脚不应该只用来走路,更应该用来丈量地球。旅行带给我们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祝愿大家游遍千山万水,融自然神韵与人文情怀于笔端!

陈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实验中学学生处副主任。曾荣获“广东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广州市优秀教师”、广东实验中学“先进工作者标兵”等称号。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中语文学科决赛一等奖;所参与《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初中德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荣获2019年广东省德育成果评比一等奖。

刘佳,广东实验中学魅力教师,初三语文备课长,从教13年,六次获得广东实验中学“中考突出成绩贡献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