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瑞高速江湾收费站下,沿G237国道往婺源县城方向,大约八九公里的路程,路边有一块坡地,居高临下,建有一个简易的休息区,从休息区便能眺望坐落在山谷里的一座村落。这就是汪口村,婺源的星江河环绕着古村,古村只有一头依傍着山体,其它地方均被河流簇拥,当地人常用的介绍词就是“U型”地貌。
公元1110年(宋大观三年),一位叫俞杲的人,率领族人从邻近的村落迁移到这块临河的谷地,正式创建了汪口村。俞杲,为朝议大夫(正三品级)。他先选择离开河流的高地落户,因为开门见河,他把这块依山傍水的谷地称之为“永川”,所以汪口最早的村名,便叫“永川”。
在依靠船运业的时期,汪口能够一下子兴旺开来,完全是凭借着村前那条星江河。在婺源,人们把星江河说成是“母亲河”,从地理位置来看,汪口朝婺源方向,多山,在枯水期时,船只无法朝山里行走了,而汪口村门前的河道,却常年可以行驶或,停泊船只。所以在明清时期,汪口,就成为婺源与外界联络的最前沿“阵地”。
据村史记载:从清朝乾隆年间至光绪年间的近200年里,汪口村里中进士的有9人,进入仕途,实授官职的有39人。在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在京为官的族人俞应纶回乡省亲,带头捐资兴建了大名鼎鼎的“俞氏宗祠”,现今这一古建筑,成为去汪口古村旅游必看的景点。
因为船运业的繁荣,清朝雍正年间,当地一位叫“江永”的人,在汪口村前的河道里建了一条长120米的“平渡堰”。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平渡堰的建成后,汪口村一度形成了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
成也为水,败也为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繁华之后,随着船运逐渐退去,汪口村边上也修建了公路,现今甚至还有高铁、高速公路在古村边上的山岗上而过。汪口村也渐渐开始冷落下来。虽说发展起旅游业,但是游客并不多,也许在大部分游客的眼中,花60元去看个古村、古祠堂,还不如到婺源其它风景点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