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疯行摄迹
「踏古权当游牧, 红颜终是难驻」
踏踏的马蹄款款而来,
和着瑟瑟鼓声,
低吟浅唱,
缠绵悠扬,
是你在诉说
诉说累积了千年的思念么,
遥望你的归处,
我不禁热泪满眶。
>>>>
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汉代为平城塞,现存建筑为明嘉靖二十七年所建。明万历二年石砌砖包,明万历三十二年扩建,成为当时较大的军事边堡。得胜堡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得胜堡,听这个名字,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代沧桑感,马上就联想到长城脚下屯兵堡。来山西大同之前,向携程网攻略社区图片编辑组索要了大同市相关图片需求的LIST,其中有得胜堡,正好也很感兴趣这种古堡,于是得胜堡的拍摄纳入了正式计划。从大同火车站站前红绿灯路口附近乘坐8路小客车,沿着208国道向北,用不上一个小时就到了被称为“边城五堡”之一的的得胜堡。
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块与古堡格格不入的崭新的水泥建筑,上面写着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得胜堡”。身后就看到一座被年代的风雨摧败的泥土城墙,还有一座修缮后的南城门。门洞是旧的,城门修过后可以从旁边阶梯登上城墙观赏,但瓮城还是残破的。进入古堡,一条主干道直接通到玉皇阁庙基台。
在古堡里随意遛达,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堡子里的都是一些老年人留守。登上南城门城墙上,看得胜堡全景,东南角有操练场,当地人称点将台。随意走访了两户当地村民,做了一些采访录像。感受到古堡村民的朴实。看到在堡子里有三个年轻人在测量什么,听年长的人说是准备投资翻新得胜堡并修建为景区,他们也终将搬出堡子。
得胜堡,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静坐在长城脚下,向人们叙述着昨天的故事。
视频分享:逝去的荣耀——山西大同得胜堡
视频加载中…
城堡的城门外面包砖,在得胜堡的南城门上镶嵌约2米宽1米高的大石,石面正面刻有“保障”二字,门里匾额阴刻”得胜”二字。正面城门记录了当时明代工匠的艺术造诣功底还是比较深厚的,从正门浮雕上看,花纹细腻,造型类似南方古建宅门的正门的花纹,这是时代留下的痕迹,但是花纹已经班驳,没被保护维修过。得胜堡的正门现在保存的比较完整。
进入南城门洞内,镶嵌于墙上的石碑,是明显的文革遗迹,上面用红油漆打底,书写着毛主席语录:“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仔细一看,语录下面压着的竟然是一块雕刻着花边的石碑。石碑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辩,是记录古堡重建的情况,落款为明“万历三十五年八月吉日立”。在文革那个年代,当地老百姓竟然用他们的智慧巧妙地保护了这块石碑。
古堡内很多这样子废弃的房子
通过高建平和他的舅舅了解了关于得胜堡的很多故事
得胜堡玉皇阁,上面的木制阁楼已经没有了
点将台演兵场
堡子外的东南角的一块石碑,上书:“茶马古道”
四面的堡墙已经残破,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形状
古堡街巷
本文作者与得胜堡村民高建平
>>>>得胜
“得胜”一词即使现在读来也能体会到当年统治者对胜利殷切的渴望,历史上的得胜堡地处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咽喉要道,曾是明长城重要的军事要塞,最初为抗击蒙古瓦刺而建。开始修筑时叫“绥虏堡”,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七月进一步扩修,堡名改为得胜堡。之后随着明朝对蒙古的政策发生变化,这里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人们在此聚居慢慢演变为一座边塞村落。
中华文明历来以古长城为界,分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它们就像是一对兄弟,时时争吵、拌嘴,偶尔还会大动干戈、兵戎相见,这座平常的北方村落见证了它们之间的吵闹与和好的全部历史演进,只可惜的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史实资料,我们现在所叙述的一切只能是后人的猜测。
>>>>得胜堡的“堡”应该怎么读
《新华字典》对于“堡”有三种读音。
1,bǎo,解释:碉堡、小城;
2,bǔ,解释:堡子,有城墙的村镇;
3,pù,解释:地名用词,如十里堡。
很多人,包括官方媒体也是读做“bǎo”,显而易见,对于得胜堡来说,它不是碉堡,而是有城墙的村镇,我个人认为第二种“bǔ”才是正读。我曾经去河北蔚县暖泉镇的西古堡,当地人就是读“bǔ”
也许再过若干年,这里古堡的痕迹都不复存在了。别了,正在消失的古城堡。
以上照片均为版权作品
美好的东西要一起分享,镜头中的风景,相机里的世界,可以变成被更多人永久珍藏的记忆
文案 / 摄影 / 编辑